英國啤酒的世界(一)
人世間的故事一直在兩個極端中擺盪,一方面不斷瞻望未來,探索未來,另一方面卻又不斷的回溯過去,從過往的歷史和經驗傳承中找到啟示,找到答案。我們對英國並不陌生,但對英國文化中很典型的代表-英國啤酒的世界-卻幾乎完全不瞭解。
問題是-要瞭解什麼呢?
表面上看,這是個沒頭沒腦的問題,深入研究後你就會發現台灣這六十年來,真的是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如果你從啤酒產業的角度看,你會同意我的感受。如果這是個錯誤的結果,那麼這樣的錯便是英台雙方應當承擔的責任。英國的錯,錯在於他們不把台灣當成重要貿易伙伴和重要據點看,態度低調消極,完全不復當年搶奪海外殖民地的神勇。台灣的錯,基本上是百年菸酒專賣政策所害,一百年的空白,要用後面幾百年的努力才彌補得過來。這是一百年前台灣想都不會想到的問題,它不嚴重,祇是遺憾而已。遺憾的理由是當台灣可以抓住機會的時候,卻看著機會無情的溜走。
台灣北部的淡水英國領事館,見證了英國勢力曾經駐足在台灣的事實。另外一個事實是,十九世紀末大英帝國的足跡踏遍全球每一個角落,台灣「有幸」曾經是英國看中的國際貿易據點,可惜那段期間不長,台灣人還來不及看清楚英國人的面貌時,他們又離開了,自此英國人便放棄了台灣,台灣人對英國的瞭解一直就是那麼似有若無,若即若離。
英國的勢力開始衰微時,德國的勢力取代了她,美國的勢力也在後面亦步亦趨,窮追不捨,最後的贏家是美國,因為英國和德國的勢力都離開台灣了,祇有美國認為台灣有價值-有戰略價值,而不是商業和經濟上的價值。這六十年來,曾經引領全球風騷的英國啤酒,不曾在台灣引爆過任何一絲漣漪,台灣人不瞭解英國啤酒,乃理所當然的結果。
所幸英國畢竟是個強烈要求國家尊嚴的民族,他們曾經擁有「日不落國」的美譽,讓每個英國人難以忘懷,儘管美夢已遠,但他們就是有「谷底翻身」的本事。於是,當1971年成立的「真麥酒運動組織」一聲令下,不單是全英國動起來了,全世界也跟著起舞動起來。台灣是這波「啤酒革命」浪潮中,最後一個加入行動的,但台灣不是自動自發的加入人家的行列,而是被人家的刀子架在脖子上,不得不做的妥協。
二○○二年,台灣正式開放民間釀酒,那年六月初,高雄市的台精統股份有限公司率先群輪,取得第一張小型啤酒廠的執照,推出英國式的啤酒「黃金麥酒」(Golden Ale),為台灣啤酒業的「啤酒革命」打出第一炮,至今屆滿三年,可惜知道的人還是很少。接下來的兩年,英國啤酒的代表作「淡色麥酒」(Pale Ale),陸續出現在台灣市場,直到本文起草撰稿,知道這些啤酒的人依然很少。
這就說明啤酒事業是個需要大資金才能運作的行業,大資金背後需要的是良好的政商關係,以及各方面的人才與市場佈局運作,絕不簡單。
(本文寫於2005年3月)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