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你嘗試閱讀這篇文章前,希望你能先看過這段介紹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video.php?v=775016139233026&video_source=pages_finch_trailer
NFL作為目前全世界最高商業價值的運動聯盟,同時也是美國四大運動聯盟之首,單場比賽高達近10萬觀眾,超級盃當天更是全美國為之瘋狂,超級盃當日的食物消耗量為每年之最!!超級盃賽中的廣告天價更是從來無人能及!!
美式足球究竟為何會有如此大的魅力?
美式足球,又稱美式橄欖球,是一項高速度、高衝撞以及複雜的策略陣型運用。
每個球員各司其職才能完成每一檔的攻防任務,他沒辦法像其他球類一樣容易在不同位置上有替代性,
不同的位置要求的訓練,身形,技巧以及規則對其的限制都不同,這我會在接下來幾篇做說明。
當然,你若是老球迷的話,可以直接跳過這一篇。
我的下一篇會是來介紹一些關鍵的<術語>。
要看懂美足比賽其實並不難,難得是怎樣去欣賞美足的精髓。網路上隨處可見三分鐘解讀美足規則,五分鐘教你看懂超級盃,十分鐘教你偽裝成資深NFL球迷之類的文章。其實入門很簡單,概括起來就一句話,理解這句話一切就迎刃而解了。“四次進攻不到十碼,就攻守互換”一共十三個字。當然這句話也需要很多前提和註釋才能幫助你完整的入門。
1. 首先,美足跟足球一樣,也是分成攻防兩邊,各11人。攻方持球(或傳球)進入底線後面的達陣區域即算做得分,比賽時間走完,哪隊得分高即獲勝。
2.進攻的手段,基本分為兩類,衝跑(持球推進,俗稱地面進攻)和傳接球(每次進攻只能前傳一次,俗稱空中進攻),目的是推進,最終得分,防守組任務也很清晰,就是阻止破壞對方的推進和得分,當然最好是能使得進攻方的碼數向後退。
3. 如果現進攻隊在四次進攻機會之內,加起來都沒超過10碼的距離,那麼攻守轉換,由原防守隊這一方換上該隊的進攻組開始持球進攻。如果超過十碼,則進攻隊繼續開始新的四次(每一次我們稱之為“檔” down)進攻,直至得分。所以每個球隊進攻組和防守組基本都是完全分開的。
(1)球場
左右2端大面積區域,稱之為端區或達陣區
場地寬53碼多一點,長100碼,外加兩個端區各10碼,所以總長是120碼,兩端各設球門一個。
每5碼有白色長線標出,每10碼會有數字和箭頭標明。邊線和中間區域都有短線標明每一碼(hash marks)。
(2)球員組成
1隻美式足球隊會分為進攻組、防守組和特勤組,今天會做各組的粗略簡介,接著會針對各組分別發文介紹
①進攻組
圖中為著名陣型I字陣
進攻組的組成主要分為3大部分,後衛(包含四分衛QB和2名跑衛FB,HB)、進攻鋒線(圖中的鋒線6人)、外接手(WR)
(命名原則是鋒線以後稱衛(back),鋒線上稱鋒)
四分衛(Quarterback,QB)
四分衛是整個進攻組的核心,他可以遞傳(handoff)或拋球給跑衛、外接手,或自己持球衝鋒。而指示中鋒開始發球的口令也是他喊出的——也就是說,進攻行動實際上都是由四分衛發起。傳球和衝鋒都擅長的四分衛通常被稱為雙料四分衛(dual-threat quarterback)。靠著外接手或邊鋒推進碼數的戰法,習慣稱為空中戰,靠著地面的推進,習慣稱為地面戰。
跑衛(Running Back,RB)
列陣時通常排在四分衛的後面或旁邊,是專職進行持球跑動進攻的球員,憑藉力量、腳步和速度變化穿透對方防線是他們的工作。在某些情況下跑衛也會向前進行空手跑位充當接球手,在比較罕見的情況下也會替代四分衛將球拋傳給隊友。
跑衛又細分為兩種:
1、全衛(Fullback,FB)
多列隊於四分衛後面或旁邊,通常是跑衛中體格更強壯的一個,主要任務是保護四分衛阻擋對方突襲,或幫助半衛開路,偶爾也需要持球衝鋒與接球。FOOTBALL史上的全衛最初是列陣最靠後的一個位置(因此才被稱為“Fullback”),但是後來因為戰術變化的發展需要,全衛與半衛的站位被調換,全衛雖然保持了過去的稱號,所處的其實是過去半衛的站位。
2、半衛/尾衛(Halfback/Tailback,HB或TB)
列隊於攻擊陣的最後方,跑陣進攻時大多數時間球會被交到他們手上,因此他們是得分機遇最多的球員,也是體能消耗最厲害的球員。半衛主要是自己依靠敏捷的步法和奔跑加速的爆發力尋找機會進行單刀突防,但有時也需要空手跑動充當接球手(多見於散彈槍陣)。
進攻鋒線(Offensive Line,OL)
進攻鋒線包含了鋒線5人,包含了中鋒(C)、護鋒(G)、截鋒(T),其中依照陣型不一定要有邊鋒(TE),所以進攻鋒線通常會是5人或6人。
護鋒(G)依照中鋒的相對位置分為左護鋒(LG)、右護鋒(RG),
截鋒(T)同樣依照中鋒的相對位置分為左截鋒(LT)、右截鋒(RT)
他們5個人的任務都有所不同,在這就先不細講了!
主要是保護後衛進行戰術的配布以及爭取時間或為衝鋒球員開路。
大體上來說,會要求這5人的身形要高大粗壯。
(許多人對於美式橄欖球的印象都來自於他們5位)
邊鋒或近端鋒(Tight End,TE)
可列隊於兩攻擊截鋒的外側,左右不拘,通常為右方。
一般情況下只會有一個邊鋒,如兩截鋒旁均列隊邊鋒,則接球員會退到進攻線後以外的地方。
他們可以像接球員去接球,也可以像進攻線鋒們一樣去保護四分衛或為衝鋒球員開路。
邊鋒是兼有接球和線防能力的雙料球員,時而協助攻防做防守性阻擋並保護四分衛,時而擔任接球手協助進攻。
至於為何不直接稱E就好呢? 那是因為有遠端鋒(Split End, SE)的,這個我們下一篇再細聊。
外接手(Wide Receiver,WR)
通常在接近邊線的位置列陣。他們擁有高速度和敏捷的身手,擅長於通過迅速轉向突破對方防線,並善於抓捕淩空飛來的傳球。一個好的外接手能按照四分衛在發球前所指示的路徑前衝,閃躲並甩開對方的盯人防守並創造出有利於接球的條件。外接手在接球後仍然可以持球前衝,直到被攔截或者跑出界為止。接球手通常為高挑敏捷,具有極強的爆發力以及接球手感,至於為何不能像籃球那樣棟則破200的身高? 我們會在下一篇詳述。
②防守組
圖中為著名的4-3陣型
防守組主要分為3部分,防守鋒線(DL)、線衛(LB)以及二線(包含2位角衛CB以及2名安全衛(S))
防守鋒線(Densive Line,DL)
防守鋒線主要的任務就是突破對手的進攻鋒線,去擒殺四分衛(QB)或阻擊跑衛(RB),所以5名進攻鋒線就會有4個縫(Gap),相對應來說,防守鋒線就會有4名成員。4名防守鋒線搭配3名線衛的陣型,就成為4-3陣。當然還有另外著名的3-4陣,這我們下篇再談2種的主要的戰略差異。
若是4-3陣型的話,就是由2名防守截鋒(DT,圖中標示為DL)加上2名防守邊鋒(DE)組成。
若是3-4陣型的話,就是由1名防守尖峰(NT,Nose Tackle)加上2名防守邊鋒(DE)組成。
防守鋒線一樣也要求身材要高壯,但會比進攻鋒線更要求些速度和侵略性。
線衛(Linebacker,LB)
於防守線及後衛之間列陣,可以選擇衝向對方四分衛、擒殺跑衛或協助角衛看守接球員。
線衛又分為在內側的中線衛(Middle Linebacker,MLB)以及在外側的外線衛(Outside Linebacker,OLB)。
通常會要求線衛需要極高的擒殺技巧以及速度和力量。
中線衛會較強調力量,外線衛會比較強調速度。
角衛(Cornerback,CB)
專司防守接球員,通常為全防守組最靈敏的人擔任,在空中戰裡扮演至關重要的腳色。
目的是在合法的方式下,阻截或干擾接球員的接球。通常會由一高一矮搭配。
至於什麼是合法干擾,為什麼不要2名角衛都是高個子,我們之後再談。
安全衛(Safety,S)
兩名安全衛分別是強衛(Strong Safety,SS)及游衛(Free Safety,FS),站在防守陣地的最後方,當進攻方穿透防線或者某一接球者擺脫防守時他們挺身而出破壞對方進攻。強衛通常針對進攻方的近端鋒,當攻方採用衝鋒進攻時,強衛要像線衛一樣地攔截跑衛與阻止攻勢;而在拋傳進攻時,則要負責緊盯近端鋒,防止他接球。游衛則主要負責協助角衛盯防對方四分衛的長距離前傳,有時也會出其不意的進行大迂回包抄偷襲躲線上鋒“口袋”後方的四分衛。
③特勤組
海鷹隊著名踢球手Hauschka
特勤組只會在開球、棄踢以及射門時登場。但是卻對比賽有著致關重要的腳色。
棄踢員(Punter,P),負責棄踢
踢球員(Kicker,K),負責開球、射門及追加得分射門
在大學以下的球隊通常會一人兼任以上兩個位置,目前NFL中通常為分別的2名。
發球員(Long Snapper,LS)
專責在發球、棄踢情況下的發球員,多為中鋒擔任
扶球員(Holder,H)
負責在射門及追加得分射門時接長發球員的發球並擺放於地面或踢球板上,多為候補四分衛或棄踢員擔任。
開球回攻手(Kick Returner,KR),負責接開球往回跑
棄踢回攻手(Punt Returner,PR),負責接棄踢往回跑
以上兩個位置皆為防守隊伍方,多為外接手或跑衛擔任
(3)比賽的運行
①擲硬幣
會由主裁判邀請雙方各派代表來猜主裁判擲出之硬幣為正面或反面,猜贏的一方擁有攻守選擇權。可以選擇先攻或先守。
②開球
防守方的踢球手會在在本方30碼線上將球踢向進攻方。進攻方的回攻手接住球後將儘量向前推進,直到被防守方阻截。
然後,進攻方從球被阻截處開始一輪進攻。若是踢球手把球踢出超過進攻方端區,則進攻方會直接從本方20碼線處開始進攻。
若是球的落點位置在進攻方端區之中,回攻手可依照當時防守方的球員狀況自行判斷是要回攻還是在端區內單膝跪地。(單膝跪地在美足中,代表放棄的意思,以後會有專篇來介紹單膝跪地)若選擇單膝跪地,也是從20碼處開始回攻。
③進攻
每一輪進攻中,進攻方有4次進攻機會,進攻方要想盡辦法推進超過10碼。每次進攻稱之為檔(Down),當進攻方第3檔進攻完畢後,發現距離10碼處還有一定難度的話,便會在第4檔選擇棄踢,把球踢盡可能的遠離自己本方端區。(因為,若是4檔進攻仍推進不足10碼,原防守方隊伍便會從4檔時進攻方的死球處開始進攻,這樣會相當靠近原進攻方的端區)
但是若是有成功推進10碼呢? 那麼恭喜你,你將會重新獲得一輪新的進攻,稱之為得到首攻(First Down)。球隊便會靠著一次又一次獲得首攻,殺到防守方的端區前。直到進攻方獲得分數,才會攻守互換重新開球。一場美足比賽便是在這樣的雙方相互運用計謀與擺陣的方式下,設法攻破對方防線而得分的競賽。
圖中黃線是只有電視轉播時才會看的到,球場是不會有這條線的,這條就是進攻方這輪進攻所需達到的首攻位置,稱為首攻線。
(4)得分方式
①達陣(touchdown,TD)
當球員持球跑進對方端區,或在對方端區內接到傳球(前提是接球時雙腳必須有接觸地面的過程,並且落地之前沒有掉球或被擒抱推出端區),便是達陣。可得6分。
②射門(field goal,FG)
射門,或稱任意球或定位球,方法是把球踢過球門橫杆之上及兩條門柱之間,如果球擊中了門柱彈回則會被判射門失敗。得3分
③附加分(point-after-touchdown,PAT)
附加分,顧名思義就是只限定於達陣成功後的得分方式,主要分為2種,附加射門(TK)以及2分轉換(TPC)。
附加射門(try kick,TK)
得分方把球置於2碼線上開球射門,若成功射進,得1分。
2分轉換(two-point conversion,TPC)
得分方於2碼線上開球,若在成功達陣一次,得2分。
由於TPC的成功機率不高,所以一般來說,得分方都只會選擇保險的TK。
④安防(safety)
安防分,又稱自殺分,當進攻一方被迫後退至己方的端區,然後被擒抱或掉球時,防守一方得2分,並且同時造成球權轉換。
某些進攻方在己方端區內的犯規也會被判防守方得安防分。
以上,都只是粗略的淺談,以後還會針對上述內容,分別論述。敬請期待~~~~~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