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供養南無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壇城.對國家及家庭都很好
http://rwj.bushinet.com/tancheng.html
大唐新翻護國仁王般若經序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上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鷲峰山中,與大比丘眾千八百人俱——皆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心善解脫、慧善解脫,九智十智所作已辦,三假實觀三空門觀,有為功德、無為功德皆悉成就;復有比丘尼眾八百人俱,皆阿羅漢;復有無量無數菩薩摩訶薩——實智平等永斷惑障,方便善巧起大行願,以四攝法饒益有情,四無量心普覆一切,三明鑒達得五神通,修習無邊菩提分法,工巧技藝超諸世間,深入緣生、空、無相、願,出入滅定示現難量,摧伏魔怨雙照二諦,法眼普見知眾生根,四無礙解演說無畏,十力妙智雷震法音,近無等等金剛三昧,如是功德皆悉具足;復有無量優婆塞眾、優婆夷眾,皆見聖諦;復有無量修七賢行、念處、正勤、神足、根、力,八勝處、十徧處,十六心行趣諦現觀;復有十六大國王——波斯匿王等,各與若干千萬眷屬俱;復有六欲天王——釋提桓因等,與其眷屬無量天子俱;色四靜慮諸大梵王,亦與眷屬無量天子俱;諸趣變化無量有情——阿脩羅等,若干眷屬俱。復有變現十方淨土,而現百億師子之座,佛坐其上廣宣法要。一一座前各現一花,是百億花眾寶嚴飾。於諸花上,一一復有無量化佛、無量菩薩,四眾八部悉皆無量。其中諸佛各各宣說般若波羅蜜多,展轉流徧十方恒沙諸佛國土。有如是等諸來大眾,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初年月八日,入大寂靜妙三摩地,身諸毛孔放大光明,普照十方恒沙佛土。是時,欲界無量諸天雨眾妙花,色界諸天亦雨天花,眾色間錯甚可愛樂。時無色界雨諸香花,香如須彌、華如車輪,如雲而下遍覆大眾,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爾時大眾自相謂言:「大覺世尊前已為我等,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金剛般若波羅蜜多、天王問般若波羅蜜多、大品等,無量無數般若波羅蜜多。今日如來放大光明,斯作何事?」 時室羅筏國波斯匿王作是思惟:「今佛現是希有之相,必雨法雨,普皆利樂。」即問寶蓋、無垢稱等諸優婆塞,舍利弗、須菩提等諸大聲聞,彌勒、師子吼等諸菩薩摩訶薩言:「如來所現,是何瑞相?」時諸大眾無能答者。波斯匿王等,承佛神力廣作音樂,欲、色諸天各奏無量天諸伎樂,聲遍三千大千世界。 爾時,世尊復放無量阿僧祇光,其明雜色,一一光中現寶蓮華,其華千葉皆作金色,上有化佛宣說法要。是佛光明普於十方恒河沙等諸佛國土,有緣斯現。彼他方佛國中,東方普光菩薩摩訶薩、東南方蓮華手菩薩摩訶薩、南方離憂菩薩摩訶薩、西南方光明菩薩摩訶薩、西方行慧菩薩摩訶薩、西北方寶勝菩薩摩訶薩、北方勝受菩薩摩訶薩、東北方離塵菩薩摩訶薩、上方喜受菩薩摩訶薩、下方蓮華勝菩薩摩訶薩,各與無量百千俱胝菩薩摩訶薩皆來至此,持種種香、散種種華,作無量音樂供養如來,頂禮佛足,默然退坐,合掌恭敬,一心觀佛。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觀如來品第二 爾時世尊從三昧起,坐師子座,告大眾言:「吾知十六諸國王等咸作是念:『世尊大慈,普皆利樂。我等諸王,云何護國?』善男子!吾今先為諸菩薩摩訶薩,說護佛果、護十地行。汝等皆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是時大眾——波斯匿王等,聞佛語已,咸共讚言:「善哉,善哉!」即散無量諸妙寶花,於虛空中變成寶蓋,覆諸大眾靡不周遍。時波斯匿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長跪而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云何護佛果?云何護十地行?」 佛告波斯匿王言:「護佛果者,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住,教化一切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不觀色相,不觀色如,受、想、行、識,我人知見、常樂淨倒、四攝、六度、二諦四諦、力無畏等一切諸行,乃至菩薩、如來亦復如是,不觀相、不觀如。所以者何?以諸法性即真實故,無來無去、無生無滅,同真際、等法性,無二無別猶如虛空,蘊、處、界相無我我所。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若菩薩、眾生性無二者,菩薩以何相而化眾生耶?」 佛言:「大王!色、受、想、行、識常樂我淨,法性不住色、不住非色。受、想、行、識常樂我淨,亦不住淨,不住非淨。何以故?以諸法性悉皆空故,由世諦故,由三假故。一切有情蘊、處、界法,造福、非福、不動行等,因果皆有:三乘賢聖所脩諸行,乃至佛果,皆名為有:六十二見亦名為有。大王!若著名相分別諸法,六趣、四生、三乘行果,即是不見諸法實性。」 波斯匿王白佛言:「諸法實性,清淨平等,非有非無,智云何照?」 佛言:「大王!智照實性,非有非無。所以者何?法性空故。是即色、受、想、行、識,十二處,十八界;士夫六界,十二因緣;二諦,四諦,一切皆空。是諸法等,即生即滅,即有即空,剎那剎那亦復如是。何以故?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經九百生滅,諸有為法悉皆空故。以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諸法,一切皆空: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無始空、畢竟空、散空、本性空、自相空。一切法空:般若波羅蜜多空、因空、佛果空,空空故空。諸有為法,法集故有、受集故有、名集故有、因集故有、果集故有、六趣故有、十地故有、佛果故有,一切皆有。 「善男子!若菩薩住於法相,有我相、人相,有情知見,為住世間即非菩薩。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悉皆空故。若於諸法而得不動,不生不滅,無相無無相,不應起見。何以故?一切法皆如也。諸佛、法、僧亦如也。聖智現前最初一念,具足八萬四千波羅蜜多,名歡喜地;障盡解脫,運載名乘;動相滅時,名金剛定;體相平等,名一切智智。 「大王!此般若波羅蜜多文字章句,百佛、千佛、百千萬億一切諸佛而共同說。若有人於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滿中七寶以用布施,大千世界一切有情皆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於此經中乃至起於一念淨信,何況有能受持、讀誦、解一句者。所以者何?文字性離,無文字相,非法非非法。般若空故,菩薩亦空。何以故?於十地中,地地皆有始生、住生及以終生,此三十生悉皆是空;一切智智亦復皆空。 「大王!若菩薩見境、見智、見說、見受,即非聖見,是愚夫見。有情果報三界虛妄——欲界分別所造諸業,色四靜慮定所作業,無色四空定所起業——三有業果一切皆空,三界根本無明亦空。聖位諸地無漏生滅,於三界中餘無明習,變易果報亦復皆空。等覺菩薩得金剛定,二死因果空,一切智亦空。佛無上覺種智圓滿,擇非擇滅真淨法界,性相平等應用亦空。 「善男子!若有修習般若波羅蜜多,說者、聽者,譬如幻士,無說、無聽。法同法性,猶如虛空,一切法皆如也。 「大王!菩薩摩訶薩護佛果為若此。」 波斯匿王言:「觀身實相,觀佛亦然——無前際、無後際、無中際,不住三際不離三際;不住五蘊不離五蘊;不住四大不離四大;不住六處不離六處;不住三界不離三界;不住方不離方;明無明等非一非異;非此非彼;非淨非穢;非有為非無為;無自相無他相;無名無相;無強無弱;無示無說;非施非慳;非戒非犯;非忍非恚;非進非怠;非定非亂;非智非愚;非來非去;非入非出;非福田非不福田;非相非無相;非取非捨;非大非小;非見非聞非覺非知;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同真際、等法性——我以此相而觀如來。」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說。諸佛如來力、無畏等恒沙功德,諸不共法悉皆如是。修般若波羅蜜多者應如是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說是法時,無量大眾得法眼淨。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菩薩行品 爾時,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護十地行菩薩摩訶薩,應云何修行?云何化眾生?復以何相而住觀察?」 佛告大王:「諸菩薩摩訶薩依五忍法以為修行,所謂: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皆上中下,於寂滅忍而有上下,名為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善男子!初伏忍位,起習種性,修十住行。初發心相,有恒河沙眾生,見佛法僧,發於十信,所謂: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戒心、願心、護法心、迴向心。具此十心而能少分化諸眾生,超過二乘一切善地,是為菩薩初長養心,為聖胎故。 「復次,性種性菩薩修行十種波羅蜜多,起十對治,所謂:觀察身、受、心、法,不淨、諸苦、無常、無我;治貪、瞋、癡三不善根,起施、慈、慧三種善根;觀察三世過去因忍、現在因果忍、未來果忍。此位菩薩廣利眾生,超過我見、人見、眾生等想,外道倒想所不能壞。 「復次,道種性菩薩修十迴向,起十忍心,謂觀五蘊——色、受、想、行、識,得戒忍、定忍、慧忍、解脫忍、解脫知見忍;觀三界因果,得空忍、無想忍、無願忍;觀二諦假實諸法無常得無常忍,一切法空得無生忍。此位菩薩作轉輪王,能廣化利一切眾生。 「復次,信忍菩薩,謂: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能斷三障色煩惱縛;行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修四無量——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具四弘願——斷諸纏蓋,常化眾生,修佛知見,成無上覺;住三脫門——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此是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至一切智諸行根本,利益安樂一切眾生。 「復次,順忍菩薩,謂: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能斷三障,心煩惱縛,能於一身遍往十方億佛剎土,現不可說神通變化,利樂眾生。 「復次,無生忍菩薩,謂: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能斷三障色心習氣,而能示現不可說身,隨類饒益一切眾生。 「復次,寂滅忍者,佛與菩薩同依此忍,金剛喻定住下忍位名為菩薩,至於上忍名一切智。觀勝義諦,斷無明相,是為等覺;一相無相,平等無二,為第十一一切智地。非有非無,湛然清淨,無來無去,常住不變,同真際、等法性,無緣大悲常化眾生,乘一切智乘來化三界。 「善男子!諸眾生類一切煩惱——業異熟果二十二根——不出三界,諸佛示導;應、化、法身亦不離此。若有說言:『於三界外,別更有一眾生界。』者,即是外道大有經說。 「大王!我常語諸眾生:『但斷三界無明盡者,即名為佛。』自性清淨,名本覺性,即是諸佛一切智智;由此得為眾生之本,亦是諸佛菩薩行本,是為菩薩本所修行五忍法中十四忍也。」 佛言:「大王!汝先問言:『菩薩云何化眾生?』者,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化——從初一地至後一地,自所行處及佛行處,一切知見故——若菩薩摩訶薩住百佛剎,作贍部洲轉輪聖王,修百法明門,以檀波羅蜜多住平等心,化四天下一切眾生;若菩薩摩訶薩住千佛剎,作忉利天王,修千法明門,說十善道化一切眾生;若菩薩摩訶薩住萬佛剎,作夜摩天王,修萬法明門,依四禪定化一切眾生;若菩薩摩訶薩住億佛剎,作覩史多天王,修億法明門,行菩提分法化一切眾生;若菩薩摩訶薩住百億佛剎,作化樂天王,修百億法明門,二諦四諦化一切眾生;若菩薩摩訶薩住千億佛剎,作他化自在天王,修千億法明門,十二因緣智化一切眾生;若菩薩摩訶薩住萬億佛剎,作初禪梵王,修萬億法明門,方便善巧智化一切眾生;若菩薩摩訶薩住百萬微塵數佛剎,作二禪梵王,修百萬微塵數法明門,雙照平等神通願智化一切眾生;若菩薩摩訶薩住百萬億阿僧祇微塵數佛剎,作三禪梵王,修百萬億阿僧祇微塵數法明門,以四無礙智化一切眾生;若菩薩摩訶薩住不可說不可說佛剎,作第四禪大梵天王,為三界王,修不可說不可說法明門,得理盡三昧,同佛行處,盡三界原,普利眾生,如佛境界,是為菩薩摩訶薩現諸王身化導之事。十方如來亦復如是,證無上覺,常遍法界,利樂眾生。」 爾時,一切大眾即從座起,散不可說花,焚不可說香,供養、恭敬、稱讚如來。時波斯匿王即於佛前以偈讚曰: 「世尊導師金剛體, 心行寂滅轉法輪, 爾時,百萬億恒河沙大眾,聞佛世尊及波斯匿王說十四忍無量功德,獲大法利,聞法悟解,得無生忍,入於正位。 爾時,世尊告大眾言:「是波斯匿王,已於過去十千劫龍光王佛法中為四地菩薩,我為八地菩薩;今於我前大師子吼。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得真實義不可思議,唯佛與佛乃知斯事。 「善男子!此十四忍,諸佛法身、諸菩薩行,不可思議,不可稱量。何以故?一切諸佛,皆於般若波羅蜜多中生、般若波羅蜜多中化、般若波羅蜜多中滅;而實諸佛,生無所生、化無所化、滅無所滅。第一無二,非相非無相,無自無他,無來無去,如虛空故。 「善男子!一切眾生,性無生滅,由諸法集幻化而有,蘊、處、界相無合無散,法同法性,寂然空故。一切眾生,自性清淨,所作諸行無縛無解,非因非果非不因果;諸苦受行煩惱,所知我相、人相,知見受者,一切空故。法境界空,空、無相、無作,不順顛倒不順幻化,無六趣相,無四生相,無聖人相,無三寶相,如虛空故。 「善男子!甚深般若,無知無見,不行不緣,不捨不受,正住觀察而無照相,行斯道者如虛空故。法相如是,有所得心、無所得心皆不可得。是以般若,非即五蘊非離五蘊,非即眾生非離眾生,非即境界非離境界,非即行解非離行解,如是等相不可思量。是故一切菩薩摩訶薩所修諸行,未至究竟而於中行,一切諸佛知如幻化,得無住相而於中化,故十四忍不可思量。 「善男子!汝今所說此功德藏,有大利益一切眾生。假使無量恒河沙數十地菩薩說是功德,百千億分如海一滴,三世諸佛如實能知,一切賢聖悉皆稱讚,是故我今略述所說少分功德。 「善男子!此十四忍,十方世界過去、現在一切菩薩之所修行,一切諸佛之所顯示,未來諸佛、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若佛、菩薩不由此門得一切智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諸佛、菩薩無異路故。 「善男子!若人聞此住忍、行忍、迴向忍、歡喜忍、離垢忍、發光忍、焰慧忍、難勝忍、現前忍、遠行忍、不動忍、善慧忍、法雲忍、正覺忍、能起一念清淨信者,是人超過百劫、千劫、無量無邊恒河沙劫一切苦難,不生惡趣,不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時十億同名虛空藏菩薩摩訶薩,與無量無數諸來大眾,歡喜踊躍承佛威神,普見十方恒沙諸佛,各於道場說十四忍,如我世尊所說無異,各各歡喜,如說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汝先問云:『復以何相而住觀察?』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觀:以幻化身而見幻化,正住平等無有彼我。如是觀察化利眾生,然諸有情於久遠劫,初剎那識異於木石,生得染淨,各自能為無量無數染淨識本。從初剎那不可說劫,乃至金剛終一剎那,有不可說不可說識,生諸有情色、心二法——色名色蘊,心名四蘊——皆積聚性,隱覆真實。 「大王!此一色法生無量色——眼得為色,耳得為聲,鼻得為香,舌得為味,身得為觸;堅持名地,津潤名水,煖性名火,輕動名風;生五識處,名五色根。如是展轉一色一心,生不可說無量色心,皆如幻故。 「善男子!有情之受,依世俗立,若有若無。但生有情妄想憶念,作業受果皆名世諦。三界六趣一切有情,婆羅門、剎帝利、毘舍、首陀,我人知見,色法心法如夢所見。 「善男子!一切諸名,皆假施設。佛未出前,世諦幻法,無名無義亦無體相;無三界名、善惡果報六趣名字;諸佛出現,為有情故,說於三界、六趣、染淨無量名字。如是一切如呼聲響,諸法相續念念不住,剎那剎那非一非異,速起速滅非斷非常,諸有為法如陽焰故,諸法相待,所謂色界、眼界、眼識界,乃至法界、意界、意識界,猶如電光不定相待,有無一異,如第二月,諸法緣成;蘊、處、界法如水上泡,諸法因成。一切有情,俱時因果、異時因果,三世善惡如空中雲。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住無分別,無彼此相,無自他相,常行化利無化利相。是故應知,愚夫垢識,染著虛妄為相所縛;菩薩照見,知如幻士,無有體相但如空花,是為菩薩摩訶薩住利自他如實觀察。」 說是法時,會中無量人、天大眾,有得伏忍、空無生忍,一地、二地乃至十地,無量菩薩得一生補處。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二諦品 爾時,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勝義諦中有世俗諦不?若言無者,智不應二;若言有者;智不應一。一二之義,其事云何?」 佛言:「大王!汝於過去龍光王佛法中已問此義,我今無說,汝今無聽,無說無聽是即名為一義二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無相勝義諦, 體非自他作, 「大王!菩薩摩訶薩住勝義諦化諸有情,佛及有情一而無二。何以故?有情、菩提此二皆空。以有情空得置菩提空,以菩提空得置有情空,以一切法空空故空。何以故?般若無相,二諦皆空,謂從無明至一切智,無自相無他相,於第一義見無所見,若有修行亦不取著,若不修行亦不取著,非行非不行亦不取著,於一切法皆不取著。菩薩未成佛,以菩提為煩惱;菩薩成佛時,以煩惱為菩提。何以故?於第一義而無二故,諸佛如來與一切法悉皆如故。」 波斯匿王白佛言:「十方諸佛、一切菩薩,云何不離文字而行實相?」 佛言:「大王!文字者,謂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緣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有、論議,所有宣說音聲,語言,文字,章句,一切皆如,無非實相;若取文字相者,即非實相。 「大王!修實相者,如文字修。實相即是諸佛智母,一切有情根本智母,此即名為一切智體。諸佛未成佛,與當佛為智母;諸佛已成佛,即為一切智。未得為性,已得為智。三乘般若,不生不滅,自性常住。一切有情,此為覺性。若菩薩不著文字、不離文字,無文字相非無文字,能如是修不見修相,是即名為修文字者,而能得於般若真性,是為般若波羅蜜多。 波斯匿王白佛言:「真性是一,有情品類根行無量,法門為一、為無量耶?」 佛言:「大王!法門非一亦非無量。何以故?由諸有情色法、心法,五取蘊相、我人知見,種種根行品類無邊,法門隨根亦有無量。此諸法性,非相非無相而非無量。若菩薩隨諸有情見一見二,是即不見一二之義——了知一二非一非二,即勝義諦;取著一二若有若無,即世俗諦——是故法門非一非二。 「大王!一切諸佛說般若波羅蜜多,我今說般若波羅蜜多無二無別。汝等大眾,受持、讀誦、如說修行,即為受持諸佛之法。 「大王!此般若波羅蜜多功德無量,若有恒河沙不可說諸佛,是一一佛教化無量不可說有情,是一一有情皆得成佛,是諸佛等復教化無量不可說有情亦皆成佛,是諸佛等所說般若波羅蜜多,有無量不可說那庾多億偈,說不可盡。於諸偈中而取一偈分為千分,復於千分而說一分,句義功德尚無窮盡,何況如是無量句義所有功德。若有人能於此經中起一念淨信,是人即超百劫、千劫、百千萬劫生死苦難,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所得功德,即與十方一切諸佛等無有異。當知此人,諸佛護念,不久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說是法時,有十億人得三空忍,百萬億人得大空忍,無量菩薩得住十地。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上
八辯圓音為開演, 時眾得道百萬億。
天人俱修出離行, 能習一切菩薩道,
五忍功德妙法門, 十四菩薩能諦了。
三賢十聖忍中行, 唯佛一人能盡原,
佛法眾海三寶藏, 無量功德於中攝。
十善菩薩發大心, 長別三界苦輪海,
中下品善粟散王, 上品十善鐵輪王,
習種銅輪二天下, 銀輪三天性種性,
道種堅德轉輪王, 七寶金輪四天下,
伏忍聖胎三十人, 十住十行十迴向,
三世諸佛於中學, 無不由此伏忍生,
一切菩薩行根本, 是故發心信心難。
若得信心必不退, 進入無生初地道,
化利自他悉平等, 是名菩薩初發心。
歡喜菩薩轉輪王, 初照二諦平等理,
權化有情遊百國, 檀施清淨利群生。
入理般若名為住, 住生德行名為地,
初住一心具眾德, 於勝義中而不動。
離垢菩薩忉利王, 現形六趣千國土,
戒足清淨悉圓滿, 永離誤犯諸過失。
無相無緣真實性, 無體無生無二照,
發光菩薩夜摩王, 應形往萬諸佛剎。
善能通達三摩地, 隱顯自在具三明,
歡喜離垢與發光, 能滅色縛諸煩惱,
具觀一切身口業, 法性清淨照皆圓,
焰慧菩薩大精進, 覩史天王遊億剎,
實智寂滅方便智, 達無生理照空有,
難勝菩薩得平等, 化樂天王百億國。
空空諦觀無二相, 垂形六趣靡不周,
現前菩薩自在王, 照見緣生相無二,
勝義智光能遍滿, 往千億土化眾生。
焰慧難勝現前地, 能斷三障迷心惑,
空慧寂然無緣觀, 還照心空無量境。
遠行菩薩初禪王, 住於無相無生忍,
方便善巧悉平等, 常萬億土化群生。
進入不動法流地, 永無分段超諸有,
常觀勝義照無二, 二十一生空寂行,
順道法愛無明習, 遠行大士獨能斷。
不動菩薩二禪王, 得變易身常自在,
能於百萬微塵剎, 隨其形類化眾生,
悉知三世無量劫, 於第一義而不動。
善慧菩薩三禪王, 能於千恒一時現,
常在無為空寂行, 恒沙佛藏一念了。
法雲菩薩四禪王, 於億恒土化群生,
始入金剛一切了, 二十九生永已度,
寂滅忍中下忍觀, 一轉妙覺無等等。
不動善慧法雲地, 除前所有無明習,
無明習相識俱轉, 二諦理圓無不盡。
正覺無相遍法界, 三十生盡智圓明,
寂照無為真解脫, 大悲應現無與等,
湛然不動常安隱, 光明遍照無所照,
三賢十聖住果報, 唯佛一人居淨土。
一切有情皆暫住, 登金剛原常不動,
如來三業德無量, 隨諸眾生等憐愍。
法王無上人中樹, 普蔭大眾無量光,
口常說法非無義, 心智寂滅無緣照。
人中師子為演說, 甚深句義未曾有,
塵沙剎土悉震動, 大眾歡喜皆蒙益,
世尊善說十四王, 是故我今頭面禮。」
因緣如幻有, 亦非自他作。
法性本無性。 勝義諦空如。
諸有幻有法。 三假集假有。
無無諦實無, 寂滅勝義空,
諸法因緣有, 有無義如是,
有無本自二, 譬如牛二角,
照解見無二, 二諦常不即。
解心見無二, 求二不可得,
非謂二諦一, 一亦不可得,
於解常自一, 於諦常自二,
了達此一二, 真入勝義諦。
世諦幻化起, 譬如虛空花,
如影如毛輪, 因緣故幻有。
幻化見幻化, 愚夫名幻諦,
幻師見幻法, 諦幻悉皆無。
若了如是法, 即解一二義,
遍於一切法, 應作如是觀。
皇矣至覺,子于元元。截有海以般若之舟,剪稠林以智慧之劍。綿絡六合,羅罩十方。弘宣也深,志應也大。自權輿天竺,泳沫漢庭,行無緣之慈,納常樂之域。信其博施,傾芥城而逾遠;仰夫湛寂,超言象之又玄。五始不究其初,一得罔根其本。以彼取此,何其遼哉!朕忝嗣鴻休,丕承大寶,軫推溝以夕惕,方徹枕而假寐。夫其鎮乾坤、遏寇虐、和風雨、著星辰,與物無為、乂人艱
- 1樓. leo497232009/06/05 11:53無法下載啊
無法下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