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正確能源觀念者無資格選總統
一、總統候選人若無正確能源觀念將誤國誤民
總統大選將屆,候選人提出的政見有大有小,但對下一代年輕人來說,能源政策、兩岸關係及經濟科技的政見最為重要。與電力使用相關的問題有電價上漲、空氣污染、溫室效應、缺電限電及能源安全儲存等問題。目前全球面臨人口膨脹(80.8億)、溫室效應(極端氣候)及經濟貧窮等問題,這些問題均與能源政策相關,世界能源會(WEC)對永續能源提出的評估原則包括能源的可取得性、可行性及可接受性,另外國家的能源政策需考慮經濟發展、能源安全及環保,若能理性地從各項能源的特質、台灣的處境及國家利益來考量,評估出一個能源發展的正確方向及最適合台灣的能源配比才是正途。 台灣99.3%的能源仰賴進口,因此沒有資格排斥任何可利用的能源,僅能作最適當配比。核四廠的興建本來就是要解決北台灣未來四十年的電力需求,電力的供應要有一個基載電力,這個基載電力必須夠穩定、量夠大及夠便宜才能維持經濟成長需求,日常電力使用的變化包括尖峰用電需用基載外調節的方式,風力及太陽能發電不穩定、量不足又不夠便宜不能當作基載,綠能的裝機容量並不等於發電量,例如台灣夏季無風,還是要靠火力備載,各種能源都有其優缺點,所以在沒有天然資源的台灣不能放棄任何能源,只是能源配比多少的問題。
目前浮上檯面想選總統的人包括賴清德、柯文哲、侯友宜及郭台銘,雖然國民黨選擇侯友宜作為總統候選人,但郭台銘的科技眼光及支持核能的觀念仍然值得尊敬。海峽兩岸的能源政策有如天壤之別,中國能源多元化做得很徹底,太陽能及風力等可再生能源的裝機量均為世界第一,預估核電裝置容量到2030可達130GW,約佔全國發電量的10%,這足可抵銷德國每年燒煤排放的二氧化碳。根據中國核能協會的計算,中國核電每年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7.46億噸。相反的,台灣卻實施廢核政策,自己閹割有利的減碳發電裝置,脫離世界科技主流,面對中共武統戰爭的威脅,廢核更造成台灣的國安問題,可能會面臨解放軍的海上封鎖,屆時蔡政府大力推展的天然氣發電將斷氣,天然氣安全存量最多14天,而核電可連續運轉一年半,最能抵抗封鎖。由於台灣土地面積狹小,風力發電及太陽能發電進展緩慢,不易達成可再生能源20%的目標,即使勉強達成,還有80%的火力發電,蔡政府的廢核政策不但無法達成碳中和目標,還影響電價及供電穩定性,甚至還影響到國安問題。
二、柯文哲的核電政策變來變去
媒體報導,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宣布參選總統後,在淡水政見會當中特別強調缺電危機,將規畫「發展新能源」。柯文哲說:「我會發展穩定的能源,不讓跳電成為台灣的危機,我會延長現役核電廠的使用年限,確保能源轉型期的安全,鼓勵再生能源穩定發展」,柯文哲提出的能源政見具體的核電廠延役,這已經是很大的進步,比民進黨的非核政策務實很多,但對於重啟核四廠並未表態,只延役核二廠無法解決北台灣的嚴重缺電問題。另外,鑑於過去柯文哲的反核態度,柯文哲的能源政見上有一些疑點,柯文哲是否真的了解核電的重要性令人存疑。根據世界民報的報導,2016年北北基桃4縣市召開「北北桃基防災生活圈首長座談會」時,當時的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他並非反對核能,而是反對台灣發展核能,因台灣特殊地理結構,不僅疏散有困難,也沒有能力處理受污染傷患,他也支持核一、二退役,核四不續建,但民眾要有電價上漲的心理準備。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他個人是反對台灣用核電,因為台灣太小了、人口密度太高,不像中國這麼大,可以把核廢料藏在沙漠。柯文哲表示,他作為醫生而言,核能災變疏散區為8公里根本不夠,此外一旦有人被核能污染,台灣也沒有處理的方式。談及廢料議題,柯文哲表示核廢料貯存在蘭嶼是欺負原住民,核一、二廠也都裝滿燃料棒,若持續運轉,核廢料問題也無解。他更指出,核四也是決策錯誤的例子,至今已花費3000億興建,馬政府時期改以封存方式,每年還要花費10餘億來維護,這些都是中央與地方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核電廠問題應該是新政府必須做一個了結的題目,對核一、核二加速退役,這點他贊成,但理想也要付出代價,大家要面對電價調漲的現實。
而根據上報的報導,從2014年競選台北市長開始,柯文哲對於「反核」的立場變了好多次。2014年4月23日,柯文哲聲援林義雄禁食行動,他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我主張不僅核四該停建,核一、二、三廠都應提早除役,讓台灣成為真正的非核家園」。2019年4月26日,柯文哲在說明不參加反核大遊行時,對媒體表示:「全世界在大都會30公里內有設核電廠只有66個,台灣就佔了2個,其中包含一個還沒蓋的核四,但核定疏散半徑到目前為止只有8公里,從來不敢訂30公里疏散半徑,為什麼?因為30公里疏散半徑要疏散200萬人,此外,柯文哲還繼續拿日本福島當例子:「台灣跟日本福島不一樣,福島30公里疏散半徑的範圍才15萬人,我們30公里疏散200萬、300萬、400萬人,開玩笑這個要怎麼處理,所以核能在台灣的問題不再是核能而已,你蓋在都市旁邊才是問題,所以為什麼核一、核二大家很注意,核三大家就比較沒注意,因為30公里半徑範圍內的人口數不一樣」。2021年5月3日,柯文哲參加民眾黨舉辦的能源轉型研討會指出:「核四若不蓋,過去投資新台幣2850億元就報銷了,還要加上善後的錢,同時核廢料也是問題,我個人主張不蓋,台灣只要一發生核災事故,那就是滅國」。然而,對於第三接收站的問題,柯文哲話鋒一轉提到:「若核一、核二、核三不延役,核四不蓋,民進黨想要2025年天然氣佔比達50%,藻礁就變成不得不的選擇,「但為什麼民進黨要把人民逼到走投無路?誰准你們制定意識形態的政策?」。2021年5月3日,柯文哲參加民眾黨舉辦的能源轉型研討會指出:「核四若不蓋,過去投資新台幣2850億元就報銷了,還要加上善後的錢,同時核廢料也是問題,要堆在哪?我個人主張不蓋,太困難了,台灣只要一發生核災事故,那就是滅國,大家願意承擔嗎?」。然而,對於第三接收站的問題,柯文哲話鋒一轉提到:「若核一、核二、核三不延役,核四不蓋,民進黨想要2025年天然氣佔比達50%,藻礁就變成不得不的選擇,「但為什麼民進黨要把人民逼到走投無路?誰准你們制定意識形態的政策?」。2021年10月28日,柯文哲在台北市議會接受台北市議員吳沛憶的質詢時表示:「自己主張是不蓋核四,但總統蔡英文當初不該喊2025非核家園,應該將核二、核三延役,這個題目本來是科學題目,不過民進黨搞成政治題目」。回顧這八年,柯文哲一開始堅定反核,不支持核四續建,核一二三全部提前除役,到現在的支持核二核三延役,並且認為非核家園是被民進黨「搞成政治題目」,是多麼的沒有中心思想,多麼的投機。
三、賴清德似想要推翻非核政策但又不敢大聲說出
媒體報導,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到校園和年輕人面對面,整場最重要的亮點,莫過於拋出了「正規畫已停機的核能機組維持未來可緊急使用的可能」。這是民進黨政府近年來首度在核能議題上退縮,一席話示出兩大重點,民進黨的能源政策根本無堅實的基礎且不務實,同時台灣捉襟見肘的能源供給已無法再掩飾。「2025非核家園」是蔡英文總統的重要政見,「反核」更是民進黨神主牌。盤點現況,尚在商轉中的核三廠預計2025年除役,但眼看民進黨政治承諾就要達成之際,賴清德此一能源政見髮夾彎,說明台灣缺電狀況確實嚴重,經濟部長早已承認20%可再生能源跳票,賴清德的核能政見轉彎早有蛛絲馬跡。早在2018年底「以核養綠」公投過關,時任行政院長賴清德先強調自己是「民主萬歲」的人,還提出尊重公投案結果。當時外界就嗅出,賴可能依公投結果「務實調整」。
雖然後來賴清德即請辭為敗選負責,但如今賴清德甘願冒政治風險,也要為核能保留轉圜餘地,原因就是缺電片不了人民。因為,和2025非核家園期限相同的,另有2025年綠電總發電占比要達兩成,但經濟部長王美花已證實此目標確定跳票。報載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稱他曾想與蔡總統討論淨零碳排政策,蔡總統卻回應「2024後不是我的事」,賴清德要競逐總統大位,自須未雨綢繆;綠電可能銜接不上總能源缺口的炸彈,一旦當選,屆時將落到自己頭上。不管怎樣,如果賴清德認清核電的重要性畢竟是好事。
四、國民黨徵召反核的侯友宜做總統候選人聲勢已輸其他兩黨
國民黨中央包括馬前總統都是支持核能的,現任黨主席朱立倫在新北市長任內雖反核但卸任後改口支持核能,所以侯友宜反核是與黨中央政策相左,在韓國瑜選總統時,侯也不配合黨中央政策。核廢料問題是反核的大砲,而一般挺核專家就此問題說得並不很清楚,其實撇開政治意識形態,應該直球對決解決核廢料問題。反核團體已炒作核廢料議題二十多年,這段期間核電科技已從第二代核電廠進入到第四代核電廠,安全性大幅提高且核廢料減少,試想全世界有32個國家用核電,443座核能機組運轉中,人家沒廢料嗎? 在重啟核四公投案聚焦核廢料爭議時,國民黨兩大地方首長新北市長侯友宜、宜蘭縣長林姿妙卻都表態不挺核四重啟,前總統馬英九批評侯友宜、林姿妙是因為不了解核廢處理過程才反對重啟核四,其實林姿妙身在宜蘭農業縣,可能真的不懂核電也不關心核廢料問題。但是侯友宜身為新北市市長,轄區內有核一、核二及核四廠,不可能不了解核廢料處理過程,從旁觀者來看,侯友宜是為個人政治利益及選票反核。侯友宜雖憑藉國民黨獲得新北市長職位,但他並不支持國民黨中央政策也常不參加國民黨活動。侯友宜口口聲聲說無法處理核安及核廢料就沒辦法談核電,但是他阻擋核一、核二廠的用過鈾然料乾貯場的使用執照發放,在新北市製造了最大的核安問題,因為核一廠已開始除役,但放在燃料池許多用過的鈾燃料卻無法移出置放於乾貯場之安全屏蔽罐中,用過鈾燃料具有很高的放射性,需要冷卻水不斷的冷卻,侯友宜一直要求台電將核廢料移出新北市,但連第一步移出燃料池都不准,核廢料移出新北市只是騙人的空談。讓核一及核二廠的用過鈾燃料困在燃料池就是製造核安問題。尤其是核一廠用過鈾燃料都還在燃料池就執行除役工程根本違反除役順序。
侯友宜指出,台電在核廢料一事多次說謊、跳票,想把低階核廢料從蘭嶼擺回核一、二廠,他呼籲北北基桃四市面對台電「要有一致性」,如果連核廢料都沒有辦法處理,還談什麼非核家園。侯友宜強調,如果核電廠發生事故,即使現在防災模擬的再完備,都僅是理想性,災害造成的恐慌效應,絕非新北市可以解決,核一、核二廠應該準時除役,不要等事故發生時,才緊急避難疏散安置。但侯友宜卻不提缺電即無法達成碳中和目標時該怎辦? 想競選總統的郭台銘提出興建小型核電站主張以解缺電問題,顯然比民進黨的「非核家園」政策要高明且符合世界的碳中和目標。其實郭台銘若認知核電對台灣的重要性,甚至可將重啟核四廠及延役核一、二廠列入政見。郭台銘主張小型核電站是正確的,只因他是科技人,能務實解決缺電問題,且少了政客的圓滑。小型核反應堆的環境影響遠小於大型堆,從而提供了選址和安全上的便利。科技創新強則國運昌,當前科技創新已成為國家謀求競爭優勢的核心戰略。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是學理工的,他說「人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科技創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發展全局的牛鼻子。」、「在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當前,從全球範圍看,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今日中國已不再貧弱,中國能登陸火星、建太空站,科技已達役流水平。台灣領導人多係法律文科學歷,較不瞭解科技創新的重要,今日台灣科技除台積電的半導體晶圓製造,其餘乏善可陳。郭台銘的世界觀及科技觀念顯然遠勝侯友宜,就看選民如何選擇。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