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美知名投資人預測中國將成下個大國而美國將衰落
2023/05/18 18:27
瀏覽371
迴響0
推薦26
引用0

美知名投資人預測中國將成下個大國而美國將衰落


一、     中美影響力消長無可避免

 

   依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美國知名投資人吉姆•羅傑斯預測美國可能會衰落。羅傑斯稱“世界總有興衰更迭,百年後,我們回望,會發現中國正在崛起。美國經濟增長已經放緩,甚至可能已然衰落。”俄媒還提到,羅傑斯還就美國發動的對華貿易戰表示:“貿易戰從來沒有贏家。有時貿易戰走得太遠會演變成武裝衝突。”“美國對華挑起貿易戰是荒謬的,恐怕更多的是美國的錯,而非中國的錯。中國更加克制。”羅傑斯還表示,美國終有一天將因不斷增長的國家債務而失去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地位。他還警告,無論誰當選下一任總統,美國經濟都將在2025年之前出現問題。另據新華社報導,羅傑斯2021年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中國經濟將繼續增長、發展、拓展。沒有什麼能改變中國發展的步伐,中國必將成為21世紀最重要、最成功的國家之一。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能永遠強盛,美國強盛已久,但美國崇尚霸道、顛覆他國、挑起戰爭、種族歧視、不講道義及只顧私利已喪失領導世界的氣度。中國快速的工業化改變了國際力量,中國相對收入的迅速提高造成美國擔憂失去領導地位。如果中國繼續縮小與美國的差距,競爭和緊張局勢可能會加劇。一場疫情及混亂選舉,讓美國露出政府體制的千瘡百孔。美國霸權無可避免在走下坡,在許多領域,中國都已超越了美國。中國沒有種族歧視及美國黑白社會問題,中國去年已達成脫貧艱鉅任務,基本上人民無溫飽問題。而美國窮兵黷武,貧富懸殊,遊民失業者中,整體國家充滿社會問題,已失去美國建國之初的昂揚鬥志,勢必走下坡。  

    最近,美國外交一直在收縮,隨著美國從全球舞台後撤,中國採取了更具主導性的立場。中國成功調解了沙特與伊朗的矛盾,加強了在中東的影響力。中國企業是非洲最大的投資者,且已在拉丁美洲投資逾1400億美元,在亞洲和歐洲各地進行投資,讓“一帶一路”經濟重獲新生。改革開放經過40多年努力,這一代中國人終於又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中國在經濟、工業、科技、軍事、太空等國家綜合實力上已強大到位居世界前沿,中國開始有了「四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意謂在經濟發展上從一開始的「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到晚近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在社會發展上從一開始的「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到晚近的「全面脫貧」實現小康社會;在政治建設上從一開始的「穩定壓倒一切」到晚近的「四個全面」,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制度自信指的是「一黨執政、中央集權、地方分權」。文化自信指的是儒家、道家、法家的融會貫通。中國在國際社會開始有影響力了,諸如一帶一路倡議,亞投行構建運作,聯合國規模最大的維和部隊,將疫苗視為公共產品幫助貧弱國家等。中國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中國平視這個世界之後,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因為中國看世界不外俯視、仰視與平視。首先,中國不會俯視,中國即使是世界最強大國家時,比如明朝的鄭和下西洋時,也是以平等對待所有國家,不曾侵占沿途所有國家的任何財貨與土地;其次,當中國作為一個大國但國勢積弱不得不仰視世界時,給了帝國主義恣意施展霸權的空間,一如過去200年,造成國際社會的災難。所以,當中國開始平視世界時,意謂著中國已有強大的綜合國力,從而有能力平衡與約制強權國家的帝國主義與霸權,有能力為國際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參與並促成建構一套更完善的國際秩序。

二、中國將成為怎樣的世界大國

  西方國家認為世界只有一種現代性,就是西方的現代性。這種說法明顯錯誤,因為中國極許多國家發生了巨變,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歷史、政治、文化根源都和西方不一樣。中國與西方的不同之處有四點:第一,中國對國家與社會關係的認識、儒家價值觀、個人的社會角色、人際關係,甚至中國的美食、語言,都是中國文化遺產,中國既是文明國家又是民族國家。第二,中國在漫長的歷史中總結出一個經驗,可以既維持國家統一又確保國家機器正常運作的辦法是對地方差異給予足夠的尊重。第三,中國人將國家看作社會的化身和守護者,中國人關於國家治理的思想源於家庭,所以家庭便是國家的縮影,中國在隋唐時候便有了選賢任能的傳統。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導致中國人對國家治理的理解不同於西方人,而這樣的治理模式又是非常有效的。第四,西方通過殖民、宗教、語言侵略尚未開化的土地。中國則不認同普世性的表現是自身的外化。  所有國家的崛起都遵循一個規律,首先是經濟,但在西方傳統裡,軍事實力、政治權力和政治控制力非常重要,其表現形式便是殖民主義。中國人重視文化軟實力,西方高度強調軍事實力,中國高度強調文化實力,儘管兩者都重視經濟實力,由於人口規模的影響,中國未來的經濟實力可能比歷史上所有大國都要強得多。

  2015年時中國GDP在全球總量佔比就已經超過了15%,現在已經達到了16%—17%。到2030年或2035年,中國貢獻的GDP將達到全球總量的1/3,中國經濟規模將大於美國和歐洲的總和。根據預測,到2030年,被稱為“南方國家”的發展中國家將貢獻全球GDP的67%,只有33%來自發達國家。所以,中國高度重視與發展中國家的關係。中國得“一帶一路”倡議給世界帶來巨大變化,人民幣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重要性將越來越突出,中國的話語權將越來越大。中國不是前蘇聯,美國不可能阻止中國崛起。中國崛起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時刻,是世界根本性的轉變。中美競爭最根本的問題不在於貿易,而在於創新。西方認為中國沒有真正的創新能力,無法做出創造性的改變,這是很嚴重的誤解。中國社會各個階層的漸進式創新積累了巨大的創新思維能力,經過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後,中國現在已經具備了極強的創新能力,創造了許多我們無法想像的東西,成為了世界創新大國。美國應學會適應新世界,接受中國作為一個實力相當的競爭對手。 

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首先體現在全球經濟重心的轉移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美矛盾已難以迴避。貿易戰、科技戰、晶片戰的背後,是美國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危機感,深恐中國是美國霸權地位的挑戰者。從任何角度看,中國都是一個崛起的大國,而美國霸權卻在相對衰落。美國經濟總量在全球的佔比日趨下降,過去十幾年,從佔領華爾街到國會山騷亂,從阿拉伯之春到阿富汗敘利亞至今仍然深陷亂局,民粹政治在美國的發酵、美國式民主在全球不少國家的失敗,讓人們不得不質疑美式民主的有效性。中美之間,涉及經濟霸權、制度文化優越性的爭奪戰已經拉開。中美經濟總量之間的趕超被認為是經濟地位的互相取代,據英國宏觀經濟研究公司2023年4月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在基於購買力平價的水平下,由世界5個主要發展中經濟體組成的金磚國家集團佔全球GDP中所佔份額已超過七國集團 (G7)。從全球形勢看,世界經濟重心正在東移,按購買力平價衡量,2019年亞洲GDP全球佔比為 34%,而美國與歐盟合計佔比為 31%,亞洲世紀開始迎來轉折點。自16世紀起,西方開始趕超東方並領先全球,而現在東方正在趕超西方、領跑全球,此乃五百年來之「大變局」。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美國作為老牌的發達國家,二者的矛盾衝突放在時代的大背景下看,不是單純的一個國家的崛起另外一個國家的衰落。而是一個群體和另外一個群體影響力的此消彼長。世界經濟重心在發生變化,世界經濟版圖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地位角色也發生重大轉變,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乏力,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中佔據越來越大的份額,世界經濟重心加快自西向東轉移。

   美國無法長久保持絕對霸權優勢,2008年經濟危機後,世界政悄然變化,傳統的G7工業國影響力被G20取代。從G7到G20是全球經濟多極化趨勢下的產物,美國難以單獨應對局面。到2042年全球經濟總量將會比2016年翻一番,在此期間全球年均經濟增長率為2.5%,其中發達經濟體為1.6%,而發展中經濟體為3.3%,其中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俄羅斯、巴西、墨西哥、土耳其七國能達到3.5%。到2050年,這七個新興經濟體國家經濟總量將佔全球GDP近一半,而傳統七國集團(G7)的佔比將縮減至20%。美國對盟友的向心力正在減退,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新興國家的核心。伴隨着中美鬥爭日趨激烈,中國希望聯合更多的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增加在全球秩序上的話語權。國際社會正呈現東昇西降的持續演變,中美結構性矛盾加劇,同時多極化持續深化的特點。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但是中國並不能統領所有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美國雖然是最大的發達國家,但是美國的盟邦體系正在逐步動搖。第三方國家在中美之間的獨立姿態將會是制約中美冷戰的重要力量。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多極化讓美國霸權保衛戰顯得蒼白無力。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政治
自訂分類:時事評論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