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外交衰退與中國的外交勝利
一、中國與美國外交拼鬥已出現勝負
依據亞洲時報報導,過去幾週中國的外交活動在美國媒體及華盛頓外交官員中引起了不安警訊,美國的影響力正在被以中國為代表的世界新秩序所取代。2023年3月11日,中國成功促成了沙特阿拉伯和伊朗的和平協議,並大舉增加了中國在中東海灣地區的影響力。2 月下旬,北京發布了針對烏克蘭戰爭的 12 點和平計劃,基輔對此表示懷疑和開放。習近平在結束莫斯科之行時對俄羅斯總統普京說:“現在發生了 100 年未曾發生過的變化。當我們在一起時,我們就會推動這些變化。”美國評論員回應說,中國正在崛起成為歐亞集團的領導者,美國支配了幾代外交的聯盟和競爭已經被顛覆,且反美世界漸漸成形。很少有人有興趣問第三次世界大戰及 冷戰2.0是否可避免,或者為什麼中國的外交提議能找到如此容易接受的聽眾。美國長期的的單極獨霸地位腐蝕了外交政策,美國的外交政策是提出要求、發出威脅和譴責,不願去了解對方的觀點或進行實際公平的談判。拜登政府通常將國際政治界劃定成民主與獨裁的鬥爭 ,迴避與非盟友進行有意義的外交,最終美國發現自己被排除在北京、莫斯科、德黑蘭和利雅得之間的關係外。北京最近強硬的批判美國正在“遏制”中國,對中國實施技術出口限制並強烈干預台灣事務。華盛頓試圖孤立和阻礙俄羅斯經濟,這使得莫斯科向中國接近取得能源出口市場,並增加了人民幣主導的貿易區削弱美元在全球的地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表示歐洲領導人應將普京交給國際刑事法院,但美國自己都不承認此機構。這不僅讓美國聲稱的“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顯得虛偽,而且等於宣布推翻莫斯科政權是美國的政策。
拜登政府繼續特朗普政府對伊朗的強硬路線且未能重啟核協議的同時,稱呼沙特阿拉伯成為“賤民”。儘管美國幾十年來一直在中東地區獨攬霸權,但美國在利雅得或耶路撒冷的影響力正在減弱。美國的武力威脅仍然是伊朗發展核武器的主要動機,沙特阿拉伯和敘利亞正處於和解,中國對中東和平協議的斡旋及其影響撼動了美國霸權。過去幾十年美國外交的表現並不漂亮,長期以來一直試圖避免在歐亞大陸出現霸權的美國,已將中俄兩個大國推到一起,達成主要反對美國力量的團結。儘管中東地區的力量大致平衡,應該最大限度地發揮美國對所有各方的雙邊影響力,但美國不知何故卻以“賤民”選擇疏遠海灣地區重要國家沙特阿拉伯,所以說孤立美國的是他自己。中國用和平道德制高點挑戰美國的話語權和對世界秩序的主導權,在俄烏戰爭壹周年之際發布政治解決俄烏戰爭12條立場文件和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調解沙特阿拉伯與伊朗的成功,使外界能明顯感知北京的外交比之前更積極主動且更具影響力。過去五年,中國對美國和西方的圍堵與打壓多採取被動的回應和反擊,本質上屬於防禦。現在北京不再只是被動反擊,開始積極對全球多邊主義和世界秩序展開論述並實際行動。顯然習近平在他的第三任期內要做全球的政治家,要將中國的影響力擴及全世界,要實現偉大的中華民族復興。
二、甚麼原因讓歐洲多國領導人絡繹不絕訪中國
紐約時報報導,德國總理朔爾茨去年11月訪華。12月,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訪華。而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本週將到訪北京。下週是法國總統馬克宏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接著德國外交部長也將訪華。歐洲領導人陸續直奔北京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個是經濟原因,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22年,中國外貿再創新高,貨物進出口規模達到42.1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7%,連續六年穩居世界第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其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大幅上調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至5.2%,高出去年10月預測值0.8個百分點。IMF預計中國經濟明年將繼續增長4.5%。2023年中國仍將是世界主要國家中增長最為強勁的國家之一,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達30%左右。而歐洲由於俄烏戰爭無法使用俄羅斯便宜能源,造成物加上長經濟蕭條,急需中國協助。第二個原因是俄烏戰爭看不到盡頭,歐洲有難民問題、軍援烏克蘭問題及可能升級和戰問題,急需中國影響俄羅斯進行調解。美國雖然施壓要求歐洲在中美大國間選邊站,但歐洲反戰聲浪漸起,遲早要停戰和解。一方面,烏克蘭戰爭加深了歐盟和美國的聯盟關係,團結一致反對俄羅斯入侵。另一方面,中國是歐洲無法割捨的重要貿易和投資夥伴。與此同時,德國、法國和西班牙等西歐國家雖然支持烏克蘭,但希望以外交方式更為迅速地結束戰爭。他們認為中國也許能夠約束俄羅斯,並且俄羅斯總統普丁一定會聆聽北京的聲音。他們仍然希望中國能發揮重要作用,以保證最終達成解決方案。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剛訪問了莫斯科並重申建立新世界秩序的共同願望,歐洲一直想警告中國向俄羅斯提供軍事裝備和彈藥將帶來嚴重後果,歐洲各國訪華實際是在向美國發出歐洲在乎與中國的關係的訊號。中國在戰略上想將歐洲與美國分開,並強調更好的立足點不僅有利於商業,且有利於歐洲保持行動獨立性,免受美國影響。歐洲國家並不將中國視為對等的競爭對手,而是一個日益令人不安的貿易夥伴,它們更希望美國人不要再敦促它們對北京採取更強硬的立場。中國認為在烏克蘭問題上,美國並沒有把歐洲的利益放在心上。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中國外交高層王毅尖銳批評了美國,呼籲歐洲人自主行動。華盛頓希望通過俄烏戰爭削弱俄羅斯,不想讓和談取得成功。美國關心的不是烏克蘭人民的死活,也不是歐洲受到的傷害,他們只關心自己的利益。中國新任駐歐盟大使傅聰熱情地稱中歐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兩大力量,促進共同發展的兩大市場,推動人類進步的兩大文明」。中國也一直試圖讓《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起死回生。歐盟行政部門負責人馮德萊恩是對華鷹派與拜登政府密切合作,但在訪華前發表演說肯定中國的貢獻。除了對華貿易的重要性之外,馬克宏還希望通過外交途徑更快地結束烏克蘭戰爭,並呼籲中國提供幫助。歐盟領導人對北京的訪問將讓中國政府受益,馮德萊恩加入馬克宏下週的訪問增加了歐洲的因素,中國政府可能會利用她的出現表明歐洲正在接受北京作為烏克蘭問題潛在調解人的想法。總的來說,歐洲不認同中國的和平提議是談判的基礎,但接踵訪華說明中國的外交勝利及美國的失敗。
三、中國對世界影響力達歷史巔峰
一個國家是否強盛可由其對世界的影響力得知,如今的中國是世界工廠,有全方位的工業生產能力,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建設了太空站並登陸月球及火星,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及水利發電都是世界第一,中國船舶企業在2021年的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及手持訂單量都是全球第一。2020年全球出口市場市佔率第一的產品數量最多,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22胡潤全球富豪榜》,中國身家超過10億美元的富豪人數世界第一,中國年產鋼鐵量世界第一,中國的糧食產量世界第一,中國是世界第一漁業大國,BBC報導中國七項科技世界第一,包括華為 5G、超級電腦、基因編輯嬰兒、人工智慧 AI、世界最大口徑射電望遠鏡、「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及登陸月球背面。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 WIPO)2019年報告,中國的專利申請共154萬件世界第一。交通、數字化及城鎮化是未來成為強大國家的要素,中國都是世界第一。在過去幾十年裡,中國建造了世界上許多偉大的建築,在一系列領域打破世界紀錄,中國在高超音速導彈競賽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從歷史上看,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嶄露頭角,從大英帝國接下第一強國的地位。中國似乎也正踩在相同的道路上,向第一強國地位邁進。美國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第一大國,全拜大量出口和內需市場兩股力量影響。工業革命讓歐美國家生產製造變得更有效率,人均所得急速增加。借著這波歷史性變革,美國的經濟主體也從農產品轉向製造業。美國占全球40%的生產總值,助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占主導地位。美國進一步輸出金融與貿易服務至海外市場,主導美元經濟直至今日。
中國已具備與美國相同的強國條件,儘管美國仍以基於市場匯率的傳統 GDP 衡量指標領先,但購買力平價指數使中國領先於美國。按總價值計算,中國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一大進口國。它是世界上 200 個其他經濟體中超過一半的主要貿易夥伴。另外,中國軍事力量顯著增強,在軍隊人數、潛艇、軍艦、飛彈及作戰飛機數量上擁有巨大優勢,中國現在雖經常受到美國打壓圍堵,但中國是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已不再是任西方列強欺凌的腐敗滿清。中國正在復興邁向恢復漢唐盛世的榮耀。中國已重新走上世界外交舞台中心,中俄力量發生「倒置」,俄羅斯開始仰視中國,增強了中國在中亞的影響力。在G20和APEC峰會,各國元首爭相與習近平舉行雙邊會談。這種面對面外交的旋風代表著習近平外交的勝利,雖然仍然說中國一些壞話,但CNN這家美國主流媒體不得不稱讚習近平重新站上世界舞台,展現大國的影響力及魅力。習近平在亞太經合會開幕式上說“亞太地區不是任何人的後院,不應成為大國較量的地區”,帶著燦爛的微笑和握手,習近平與各國領導人進行了交流,習近平已經證明,中國有足夠的吸引力和聲望來吸引各國尋找與中國合作的途徑,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是習近平的成功外交。中國已成為能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大國,習近平一直在宣揚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希望中國重現漢唐盛世,重新奪回其作為世界領導者應有的地位。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