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調停俄烏戰爭必獲成功成為世界舞台中心
一、習近平赴俄羅斯任重道遠
抵達莫斯科的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正進行一場全球矚目的超級外交活動,美國紐約時報分析認為,習近平置身於俄烏戰爭的中心,讓自己成為這場戰爭的斡旋者,紐約時報稱通過幫助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達成和解恢復外交關係,習近平已將自己塑造成一名全球政治家,他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已被譽為是解決世界上安全挑戰的中國方案和智慧。習近平努力爭取成為一個不再由美國佔主導地位的世界秩序的領導者,以回擊美國對中國全方位的遏制、圍堵與打壓。俄羅斯和烏克蘭都將中國視為有足夠的影響力打破僵局,美國、俄羅斯及烏克蘭都很清楚,如果中國想迫使美國及烏克蘭參加和談,只要提供俄羅斯一些特定武器及補充嚴重耗盡的武器庫的話,就能立即改變戰局讓俄羅斯獲勝,烏克蘭將失去所有。就實現和平來說,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中國這個大國的國際影響力。在伊沙恢復外交關係後,中國意識到自己在全球的重要性日益增長。在這個聲勢驅動下,涉足俄烏戰爭紛爭可能會幫助習近平實現他最緊迫的目標之一:修復中歐關係,中國需要利用歐盟內部在美國推動的抗衡中國方面所存在的分歧。中國的目標不是俄羅斯或烏克蘭,而是西歐。對烏克蘭來說,中國長期以來一直是一條潛在的生機,因為中國對俄羅斯的影響力足以對俄烏戰爭產生影響。幾個月來,澤連斯基一直尋找機會與習近平通話。他甚至讓夫人在瑞士達沃斯經濟論壇上向中國代表團遞交信件,希望能與習會談。
分析人士認為,除非俄羅斯軍隊面臨崩潰,中國不太可能會冒險向莫斯科提供武器彈藥。中國想要防止俄羅斯出現災難性的失敗,那可能會威脅到中國抗美戰略。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俄羅斯越來越依賴中國,中國將在國際舞台上發揮越來越積極的作用,尤其是在解決區域衝突方面。普丁斷言,華盛頓不僅把目光投向東歐更想在亞太地區搞事。美國的目標是遏制中俄兩國的發展,普丁稱俄羅斯和中國之間的合作是一種重要的制衡美國策略。習近平訪俄帶來了和平的希望,烏克蘭危機不僅是中俄兩國關注的重點熱點問題,也是全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習向世界發出一個明確信號,即訪俄不僅著眼於雙邊關係,還將試圖為解決俄烏戰爭帶來希望。美國多次公開反對俄烏停火已失去人道主義正義,但即使是直接與俄羅斯交戰的烏克蘭,也表現出與華盛頓的不同意見。烏克蘭外長庫列巴在與中國外交部長秦剛的電話中說,中國的立場文件顯示了其促進停火和結束衝突的誠意,他表示希望同中方保持溝通。停火旨在停止流血,結束烏克蘭和俄羅斯人民的痛苦,並結束籠罩在歐洲大陸上的恐懼。沒有人會期望停火會立即解決所有問題,但這是實現和平的先決條件。美國反對停火和中國呼籲停火,這是美國自私和惡毒意圖之間最明顯的區別,目前,只有中國能夠在烏克蘭危機中起到斡旋作用,美國已經失去了這個立場,所以世界各國對中國的斡旋進展抱有很高期望。
二、中國調停俄烏戰爭必獲成功的原因
(一)烏克蘭不得不接受中國和平計劃
依據亞洲時報報導,美國前高級軍人、情報官員和學者最近舉行的一次秘密聚會上,對烏克蘭戰勝俄羅斯的前景做出了悲觀的評估,認為由於缺乏訓練有素的軍人和足夠的彈藥,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可能會考慮中國的和平計劃,尤其是在北京成功調解伊朗與沙特爭端顯示出強大的調解能力後。與會人員感到沮喪的是,即使西方盡最大努力並冒著戰爭升級的風險,烏克蘭仍不太可能擊敗俄羅斯,如果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接受中國的和平計劃不會感到驚訝。儘管華盛頓駁回了中國對烏克蘭的和平計劃,但澤連斯基卻沒有。當烏克蘭的人力和彈藥耗盡時,烏克蘭唯一生路就是接受中國和談。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駁斥了中國提出的要求立即停火的倡議,並指出停火將使俄羅斯能夠繼續留在其從烏克蘭奪取的領土上,此說法顯然荒謬,因為領土爭執可在和談中慢慢討論,若不和談又無法戰勝要如何收回失土。專家估計烏克蘭的傷亡人數是俄羅斯的三分之二,但其總人口卻佔俄羅斯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承受持久戰能力要差得多。北約在2014年至2022年間為烏克蘭訓練的軍隊都已經死亡,新兵經過三週的訓練後即被投入戰場因使戰力堪慮。隨著人力轉移到軍隊,民用經濟的關鍵部分也將崩潰。美國專家分析結論是擁有更強大的軍隊及更多的人口,俄羅斯將贏得一場消耗戰。另外,如果烏克蘭不願和談,只要中國軍援俄羅斯就立即改變戰局,烏克蘭有必須和談的壓力。
(二)俄羅斯不得不接受中國和平計劃
俄羅斯經過一年的戰爭又受到西方制裁,若無中國的經貿支援根本撐不下去,且歐美源源不斷的武器支援也將使俄軍軍備不足。若再不和談又不能短期擊潰烏克蘭的話,則將使國立虛弱無法與美國抗衡,而成為二流國家。如果俄羅斯不接受中國的和談建議,中國可斷絕經貿關係,目前中國對俄羅斯影響力鉅大,俄羅斯不得不接受和談。
(三)美國不得不接受中國和平計劃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3月20日聲稱國際社會應拒絕俄羅斯在中國支持下要求烏克蘭停火的任何“戰術”舉動。美國由於想消耗俄羅斯的國力,當然希望戰爭拖愈久愈好,但美國有三層顧忌,第一,美國不想引發核戰,所以只是希望烏軍與俄軍僵持並不希望烏克蘭戰勝,因為戰火若延燒至俄羅斯境內,俄羅斯可能動用核武器。第二,隨著烏軍戰死人數增多,美國必須支援更多的武器及經援,戰爭能僵持多久,美國並無把握,但一定要在烏軍戰敗前同意和談,否則損失更大。第三,美國國內經濟受到通貨膨脹及國債高築影響,美聯儲升息導致銀行倒閉及金融混亂,美國人民反戰聲浪漸高,美國還有多少財力可支援烏克蘭作戰決定了美國接受和談的時機。
三、中國外交轉變為主動出擊躍至世界舞台中心
依據華人在美評論家鄧聿文的觀點,中國外交當局宣稱習近平的訪俄是友誼之旅及和平之旅。友誼之旅是針對中俄關系而和平之旅是斡旋俄烏戰爭,北京所以有此種主動外交行為,是因為發現美國對中國沒有絲毫善意,全力打壓中國已成美國國策。若只是美國打過來,中國才反擊則中國將永遠處於下風。中國反擊的手段和工具沒有美國多,無法對美國造成同等打擊;此外,全球話語權仍然掌握在美國手上,北京的還手在美國的話語權下會被說成挑釁。因此在戰略上要擺脫這種處境,就不能隨美國起舞,而是必須按自己的想法和節奏,實施「妳打妳的,我打我的」,不讓美國牽著鼻子走。因此中國在兩個方面作了改變,首先是不再對美抱有幻想,對中美關系持續惡化做好了心理準備,對華盛頓的反擊態度比過去顯得更堅定,不怕和美國升高沖突;其次是在行動上,主動拋出中國關於未來世界秩序構建的行動圖景,並開始用中國的方式去推進這個目標,挑戰美國的話語權和對世界秩序的主導權。從2月中旬王毅參加慕尼黑安全會議,到北京在俄烏戰爭壹周年之際發布政治解決俄烏戰爭12條立場文件和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再到氣球事件以及兩會期間秦剛的首場記者會批判美國霸權,尤其是調解沙特阿拉伯與伊朗的成功,外界能明顯感知北京的外交比之前更積極主動且更具影響力。過去五年,中國對美國和西方的圍堵與打壓多採取被動的回應和反擊,本質上屬於防禦;那麼,從2月開始,北京不再只是被動反擊,開始積極對全球多邊主義和世界秩序建構論述並落實為行動,反映了中國外交的主動進攻。
顯然習近平在他的第三任期內要做全球的政治家,要將中國的影響力擴及全世界,要實現偉大的中華民族復興。習近平在二十大和剛剛結束的兩會上建立了完全聽命於他的統治團隊,可以有更多時間處理國際事務,騰出手應對美國和西方的圍堵和打壓,以創造壹個有利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並做好與美決裂準備要以中國方式改變世界。沙特和伊朗這兩個中東宿敵突然在北京宣布達成和解震驚了世界,讓中國的外交影響力一鳴驚人。中國的調停能力取決於其強大的國家實力,中國以“和平締造者”的角色改變了國際外交的氛圍,是中國朝著建立世界和平秩序邁出重要的一步。一個國家要真正成為全球大國,檢驗標準就是看它對地區爭端是否能夠調停成功,沙伊和解意味中國已具備此種能力。中國已做好與美決裂準備要以中國方式改變世界,習訪俄展示了中國調停俄烏沖突勸和促談的姿態,以立足於道德制高點,對照美國反對停戰,中國已立於不敗之地。中國深知,即使習近平親自斡旋俄烏沖突,難度也比調停沙伊矛盾要大得多,但戰爭拖得愈久,各方就更加期盼和談,中國調停最後一定能成功。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