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換個角度看人口減少問題
2023/02/05 22:20
瀏覽870
迴響0
推薦27
引用0

換個角度看人口減少問題

 

一、人口減少是先進國家普遍現象 

   報載去年台灣出生人數首度跌破14萬創歷史新低,已在全球最低生育率國家之列。根據國發會估計,到2070年台灣人口大約只有1,600萬,約為目前人口的三分之二。台灣在1993年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超過7%,已成為「高齡化國家」。政府成立少子化辦公室想解決問題,但除了花大筆預算及開會外一事無成。事實上放眼世界,受教育程度愈高、物質生活條件愈好及愈富裕的國家普遍生育率都不高,而非洲黑人、南亞印度及孟加拉等貧窮國家人口卻一直在增加。究其原因,貧窮國家受教育少,不會避孕也無精神娛樂,生孩子好像是天經地義。但高齡結婚者生育率低,經濟不好者無意願結婚,即使結婚也不願生兒育女,這些問題都不易解決。人口老化下國家社會福利支出必須增加,對財政也形成沈重負擔。台灣的勞動市場人力供給不足,再加上台灣年輕人普遍較晚進入職場,人力供給無法配合產業轉型及經濟成長,對於未來台灣發展形成阻力。老生常談的創造良好總體經濟環境,提供優厚就業機會,振興技職教育,強化與產業的合作以及提供完備環境協助青年創業等都不見成效。2022年,中國人口比上一年減少85萬人引起國外媒體關切,美國紐約時報雖發表多篇有關中國人口減少的負面報導,但其提到的試管嬰兒及一些其他看法仍值得參考。 

    許多專家認為多年以來,中國經濟的騰飛有一個有利因素便是人口紅利。因此認為若人口下降必將影響人口紅利,對中國經濟的發展造成衝擊。但其實所謂的人口紅利分為二種,一種只是人口數量多,另一種則是人口素質好。隨著工業轉型,兩岸都需要質優的技術工人投入高端產業,廉價勞工的低技術產業已轉去東南亞及印度。人們的生活壓力固然會影響生育率,但更重要的因素是價值觀。現在年輕人已沒有祖宗傳統的家族繁衍觀念,傳宗接代的意識比較淡薄,他們當中許多人在意的是過好自己一生,而非執着於把夢想寄託在下一代身上。機器人、自動化和經濟結構的轉型是應對人口危機的重要辦法,機器人和自動化替代勞動力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未來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大批工作崗位皆可被替代。一旦如此,很可能會造成新問題,即大批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勞動力,但機器畢竟不是人,人口減少的根本問題仍無法解決。 

二、人口素質改良產生之紅利 

    一個國家要想發展一定要有足夠的相關人才,一個民族能否振興則要看人口素質的良窳。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中日韓台各國勞動年齡人口佔比趨於下降,人口紅利優勢逐漸減弱。克服人口紅利減弱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必須促進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加快建立人才資源才能產生競爭優勢。以亞洲高等學校及研究機構來看,在世界排名較前端的是中日韓三國,反映在經濟實力較好的也是這三國。提高人口素質並積累人力資本是構成人才紅利的重要基礎,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質、積累人力資本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徑。政府應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發展水平並重視科技教育,積極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加強產官學合作創業,培養更多高素質勞動者。現代經濟發展必須培育創新型人才,打造高水平的人才隊伍。在全社會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加速科技人才集聚,在創新實踐活動中發現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打造一支質量高、結構優的人才隊伍。政府應公開宣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重視獨角獸創新精神。為人才發揮作用創造有利工作環境,努力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優化產業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實現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帶動其他各領域創新,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人才發揮作用創造更大舞台。加強產學研結合,既培養造就更多有用之才,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努力形成人才成長、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香港《亞洲周刊》一篇題為「火紅創新能力才是人口紅利」的文章從人口素質的提升討論人口紅利,中國雖不再是人口最多的國家,但卻是創新人口最多也就是人口素質優良的國家。中國的人口紅利不再靠廉價勞工如印度及越南一樣,而是靠創新能力增加產品附加價值。如中國比亞迪電動車使用的刀片電池是2022年新產品,是擊敗美國特斯拉電動車的秘密武器。中國創新的特色,往往是善用龐大的市場作為基礎,與市場密切互動不斷改進。許多專家認為,印度人口雖然超過中國,但印度受教育程度低落致人口素質普遍很差,人口不但不是紅利恐成負擔。西方國家想把供應鏈從中國遷往印度以限制中國的科技發展,但印度人口素質根本無法與中國相比。中國大陸在受教育程度人口方面,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1,836萬人。與2010年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為15,467人,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為2.67%。人口素質進一步提高。按照聯合國標準,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老年人口比重超過7%,即可以認定進入老齡化社會,14%即表示「中度老齡化」。中國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佔比已達13.5%。老齡化問題已經迫在眉睫。與此同時,中國人口出生率從1990年的21.06‰降至2019年只有10.48‰,老齡化和少子化還有進一步加劇的態勢。老齡化和少子化可能直接導致的後果是人口紅利的減少。對於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體系,人口紅利確實在減弱,但也並未「消失」,原因是當前城鎮化率距離發達經濟體仍有近20個百分點空間。而在更依賴自動化設備和人力資本的現代產業體系之中,勞動力數量下降完全可以靠勞動力質量和效率提升來彌補。 

三、增加人口的特殊方法 

(一)試管嬰兒

   美國紐約時報刊登多篇文章關心中國大陸人口減少的問題,其中有談到每年有數十萬對中國夫婦用盡各種方法仍無法懷孕後,轉而求助於輔助生殖技術即利用試管嬰兒體外受精的方法。這些不孕夫婦抱著戰勝不孕症的希望,從全國各地來到北京的大醫院就診。現在,中國政府想讓更多的人用上輔助生殖技術,該技術已在2001年合法化。政府已承諾將輔助生殖技術的部分費用納入國家醫療保險覆蓋範圍,一個週期的體外受精費用通常是幾萬元人民幣。這是中國政府為解決人口減少所採取的十多項政策措施之一。體外受精指的是在實驗室裡使卵子受精,形成胚胎後再移植到子宮。儘管對輔助生殖服務有明顯需求,但來醫院就診的人數卻逐年減少,大背景還是大家的生育意願在降低,所以提高生育意願是最重要的問題。這是中國試圖扭轉出生率下降趨勢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年輕人抱怨生養孩子的經濟負擔和自身經濟未來的不確定性,並對女性在家庭中的作用主要是照顧孩子的傳統觀念心存反感。中國最近承諾到2025年時,將為每230萬至300萬人口建立至少一個提供體外受精服務的輔助生殖設施。目前中國國內有539家提供這種服務的醫療機構和27家獲准開展輔助生殖業務的精子庫。這些機構每年提供的人類輔助生殖各項技術類別總週期數超過100萬,出生嬰兒數超過30萬。專家表示,這些努力為想生孩子的夫婦提供了有意義的幫助。如果中國能擴大輔助生殖服務的規模,讓更多的人負擔得起的話,甚至有可能成為其他面臨類似不孕不育挑戰的國家的榜樣。 

(二)減少義務教育時間讓部分人提前就業成家

   台灣十二年義務教育讀完後已十八歲,有些人不喜歡讀書想提前就業,若能放寬義務教育年限至九年,則可讓部分年輕人提前適應社會並找到合適的工作,有工作就有成家的能力及意願,越早結婚則生育機會愈大,如此不必像目前到處都是大學生但謀職不易,有些工作也不需太高學歷,若能再配合職業學校的推廣及輔導,則可減少失業率並增加年輕家庭數目,年輕夫婦多則生育率自然可提高。1950年代,台灣每位婦女平均生育數曾高達7人,但近年生育率卻呈現雪崩式下滑,一再探底。專家指出,台灣生育困境並非來自年輕夫妻只生一胎,而是因為未婚人口持續上升,多年來,政府從育嬰假、生育津貼、第二胎獎勵等各式政策輪番端上桌,但生育數據卻一去不回頭。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孩子了?,受教育時間長造成晚婚普遍的問題應盡速改善。 

四、人口下降不是問題,多生孩子也並非解決之道 

   據聯合國預測,到本世紀末,中國人口也許只是現有的14.1億的一半左右,而印度人口可能大幅超越中國。通常人們會認為這是中國無法改變的衰落的開始,但中國只是最新加入人口下降國家行列的最大國家,日本、韓國、俄羅斯、義大利和其他國家已經在這個行列中。如果沒有外來移民的話,德國及美國的人口可能已在下降。聯合國各種預測的中值指出,全球人口將在本世紀80年代中期達到逾100億的峰值,但如果生育率繼續下降的話,全球人口開始減少的時間可能會提前幾十年。人口減少通常是一個自然且不可避免過程的一部分,與其過分關注勞動力短缺和養老金缺口等問題,不如看看人口減少給世界帶來的好處。紐約時報文章稱沒必要恐慌。20世紀下半葉,世界也曾被高人口增長嚇得驚慌失措。地球上的人口在70年裡增長了兩倍多,從1950年的25億增加到2022年的約80億。事實證明,那是個暫時的階段,由於營養和公共衛生的改善以及相對的和平,死亡率下降的速度超過了生育率下降的速度。但驚慌失策會導致草率政策和悲劇,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限制一胎化以控制人口增長,給許多家庭造成巨大痛苦。中國在2015年開始取消一胎化政策前,數億中國女性接受了絕育手術或植入了避孕環。現代人的避孕措施也減少了意外懷孕。中國、韓國和日本的人口現在都在下降,但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收入、就業和教育機會的快速增長。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韓國女性比例已從1980年的6%上升到了2020年的90%以上;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在中國和日本也大幅增長。低出生率的部分原因在於更大的個人自由和生育自由,例如,這些國家的女性可以選擇不結婚,她們有更多的職業機會,能掙到更高的工資。 

    與50年前相比,許多國家的人民都更富有、更健康,受教育程度更高,女性有更大的自主權。以中國為例,人民受教育程度和預期壽命的增加也是史無前例的。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擴大造成晚婚現象,世界平均預期壽命已從1960年的51歲增加到2019年的73歲。地球上的人口減少當然也能減少人類的生存資源的競爭,新的人口結構帶來了新的挑戰,包括有必要提供優質且負擔得起的兒童照管服務,讓更多的人支付得起大學學費,有更公平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提供最低收入保障,以及推動社會實現更大的性別平等。各國政府應該放棄盲目追求經濟增長,把注意力集中到公民福祉上來,沒有理由認為世界人口一定必須保持增長或至少保持平穩。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政治
自訂分類:時事評論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