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物質反應前後的體積不變,反應物質沒有作功,那麼反應過程吸收或散放出來的熱能,不但是反應前後物質的熱含量變化,也是系統內所有物質的內能變化,因為沒有任何能量被用來作功,理所當然都轉移成為分子的能量。
化學原理啟迪219
研究心得:
1. 如果物質反應前後的體積不變,反應物質沒有作功,那麼反應過程吸收或散放出來的熱能,不但是反應前後物質的熱含量變化,也是系統內所有物質的內能變化,因為沒有任何能量被用來作功,理所當然都轉移成為分子的能量。
2. 如果物質反應前後的體積會改變,那麼,反應過程吸收或散放的熱能,就只能代表反應前後物質熱含量的變化,因為有一部分的能量,被拿去作功了,這些作功的能量也會轉移到物質分子身上。
3. 舉例來說,
4. 我們知道體積大小與氣體分子的莫耳數大小成比例,也就是分子的數量愈多,體積愈大,分子的數量愈少,體積愈小。反應之後,分子的莫耳數從原本的
5. 所以,我們只能把反應完成之後釋放的熱能198kJ,當成是反應前後的熱含量變化ΔH,不能把這個熱能當成是氣體分子的內能,因為有一部分的能量被拿去縮減體積、作功了。
6. 體積變化愈大,做的功愈大,但是氣體到底是得到更多的能量,還是失去更多的能量,要看體積是膨脹還是縮小。如果進行反應的氣體體積擴大,代表系統對外作功、氣體分子流失能量;如果反應的氣體體積縮小,代表周遭對系統作功,氣體分子吸收了能量。
7. 到底縮減
8. 依據理想氣體體積定律,ΔV=Δn(RT/P),我們需要知道:1.分子莫耳數變化 Δn=-
9. 反應之後,系統內的分子的能量變化「內能ΔE」是,反應完成後釋放的熱和系統得到的功相加的結果:ΔE=q+w=-198kJ+2.48 kJ=-196 kJ,這就是氣體分子的內能。
10. 一個人如果與不認識的人結交成為朋友,彼此一定會產生交互作用、產生化學變化,問題是吸收了能量?還是失去了能量?只要能夠增廣見聞,增加自己的社會競爭力,提升專業水準,並且修養變得更好,那就是一種良性的互動。
11. 同樣地,企業合併會不會有好處?企業合併以後會不會帶給企業更大的發展?還是導致企業組織崩潰?那要看企業合併之後,所有的員工是不是在這個過程之中增加專業技能、增廣見聞、增加社會競爭力,促進社會的永續發展。
12. 國家跟國家之間如果有密切的往來與交流,不一定都會得到正面的好處,那要看交流之後,政治人物的專業技能有沒有提升?有沒有增廣見聞,增加社會競爭力?國家是不是可以永續發展?
13. 在台灣絕大部分的人,大學畢業以後就沒有再認真地唸書、學習新知識。有些人這一生都在努力地多元學習,他每天都過著新奇有趣的生活,不斷地開拓視野,挑戰自己的無知,突破自己能力的界線。
14. 有些人不管是工作、賺錢或獲得權位,目的都只是為了發洩慾望,不斷地在消耗他個人的生命力量,同時也在消耗地球的資源,沒有社會正義、沒有行政效率,這種生態就跟寄生蟲差不多。台灣大多數的政客與軍公教都屬於這類生態。
參考資料:彭明敏與孫中山(六)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