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金屬化合物」的合成方式是讓「鹵烷」或「芳基鹵化物」與「零價金屬」反應,「零價金屬」通常是「鋰」或「鎂」。這個反應是由二個反應組成的,一、碳原子的2價電子的還原反應,二、金屬原子氧化反應。
有機化學的基礎282
sp2和sp3混成軌域的碳親核性試劑:有機金屬化合物
sp2- and sp3-Hybridized of Carbon Nucleophiles:Organometallic Compounds
合成有機鋰和有機鎂化合物 Formation of Organolithium and Organomagnesium Compounds:
1. 「有機金屬化合物」的合成方式是讓「鹵烷」或「芳基鹵化物」與「零價金屬」反應,「零價金屬」通常是「鋰」或「鎂」。這個反應是由二個反應組成的,一、碳原子的2價電子的還原反應,二、金屬原子氧化反應。
2. 舉例來說,「氯苯」與「鋰金屬」反應產生「苯基鋰phenyllithium」,「溴化甲烷」與「鎂」反應產生「溴化甲基鎂 methylmagnesium bromide」。在這二種反應中,初始物質中「與鹵素連接的碳」,都進行2個電子的還原反應。
3. 「鋰」的價電殼層只有1個價電子,所以需要由二個「鋰原子」組成的金屬,來與「碳原子」反應才能產生2個電子的還原反應。
4. 注:二個鋰原子互相鍵結成分子,這樣2個鋰原子的價電殼層都填滿,並且斷裂的時候,每個鋰原子各帶走一個價電子,不會遺失或多得電子。
5. 「鋰」帶著一個價電子,與「和鹵素連接的碳原子」反應時,因為「鋰」的性質是:失去1個價電子,價電殼層會比較穩定,所以「鋰」會提供1個價電子到接近「碳」價電殼層來鍵結。
6. 初始物質的「碳」與「鹵素」鍵結時,「碳」被「鹵素」吸走1個電子,相比之下,與「鋰」鍵結時,「碳」不僅擁有自己的價電子,也獲得「鋰」的價電子,所以是獲得2個電子的還原反應。
7. 產物「烷基鋰」化合物中,「碳」與「鋰」的化學鍵能夠滿足雙方價電殼層的需求。
8. 「鎂」有2個價電子,要使「鹵烷」的「碳」完成2個電子的還原反應,只需要其中1個電子,另1個電子可提供給「鹵素」鍵結。所以「溴化甲烷」與「鎂」反應產生的「有機金屬化合物」含有1個「碳-鎂」鍵和1個「鎂-鹵」鍵。
9. 「有機鎂化合物」和「有機鋰化合物」的「金屬原子」都特別容易與「醚」的「氧原子」互相吸引。因此「四氫呋喃tetrahydrofuran」和「二乙基醚diethyl ether」常作為「合成有機金屬試劑」與「有機金屬試劑進行其他反應」的溶劑。
10. 有機鎂化合物通常稱為「格林納試劑Grignard reagents」,這個名稱是為了紀念它的發明者法國化學家格林納 Auguste Victor Grignard,他在1912年因為發明「格林納試劑Grignard reagents」而獲得諾貝爾獎。
11. 特別留意,整個反應過程是「鎂原子」插入「碳」與「溴」之間。因此,合成「有機金屬」反應又稱為「插入反應 insertion reaction」。
n 翻譯編寫 Marye Anne Fox, James K. Whitesell《Organic Chemistry》
研析心得:
1. 有機分子裡的「中性碳」,要變成可以攻擊其他分子的「親核性試劑」,促成化學變化,必需轉性,變成帶有「負電荷」的「碳」。如何做到這一點?更換原本的鍵結對象。
2. 「氯苯」的「碳」,與「氯」鍵結的時候,外層軌域的「價電子」會被「氯」吸收,因此偏向中性;
3. 如果「氯苯」的「碳」,換成跟「鋰」鍵結,「鋰」不但不會奪走「碳」提供的價電子,還反過頭來提供自己的價電子給「碳」,加上「苯環」上的「碳」本來就有多餘的「共振電子」,這樣一來與「鋰」鍵結的「碳」就擁有很多負電子,因此具有「親核性」(強烈的吸引力)。
4. 同樣地,「溴化甲烷」的「碳」與「溴」鍵結的時候,外層軌域的價電子被「溴」吸收,因此是偏向中性;
5. 如果「碳」換成跟「鎂」鍵結,不但可以保有原本的價電子,還可以獲得「鎂」的價電子;因為「鎂」的特性是外層電子少2個比較穩定,這2個價電子可分別提供給「碳」或「溴」,總之,「鎂」的插入使得「碳」帶有較多的負電子,因此具有「親核性」。
6. 「碳」有了「親核性」,就具有「正負相吸」的力量,會吸引其他分子結構內帶「正電荷的原子」前來鍵結,因此產生化學反應。
7. 這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各有特色,有些人是以具備專業能力而產生魅力,所以很吸引人,他如果跟別人在一起的時候,就會產生強大的化學力量,改變團體的性質,就像「苯基鋰」一樣。
8. 有些人他很有魅力,是因為他多才多藝,他很容易跟不同的族群的人相處,就像「溴化甲基鎂」。「溴化烷」本來沒什麼魅力,可是他學了一樣技能「鎂」,所以魅力指數升高;呆板無聊的人,最好去學彈吉他、打網球……,總之多學一樣專長,就會多產生魅力。
9. 一個人會的東西愈多,他就愈有魅力,就愈吸引人。學一樣專長之後,再學第二樣專長,然後再學第三樣,終身學習的結果,會讓自己一直產生社會競爭力與魅力。
10. 「氯苯」跟「溴化甲烷」本來都很穩定,因為更換或加入新的原子,變成「苯基鋰」和「溴化甲基鎂」,就變得比較不穩定,但也因此更容易跟其他分子起化學變化。一個人如果要具有社會影響力,想要成為意見領袖,一定要不斷學習新的事物、不斷地挑戰困難,不要一直保持「穩定不變」的狀態。
11. 一個政黨如果要吸引很多人的支持,一定要黨內先聚集各種不同領域的人才,不要整天只研究政治,同時黨必需要變成學習型組織,彼此的專長互相學習、教學,這樣才能夠真正瞭解社會各個不同的階級與社群,而不會像在演戲、作秀、敷衍。
12. 「格林納試劑Grignard reagents」發明者法國化學家格林納 Auguste Victor Grignard,他在1912年因為發明「格林納試劑Grignard reagents」而獲得諾貝爾獎,因為他發明的試劑非常活潑,遇到水就水解,遇到烴基化合物就產生加成反應。
13. 要領導一個組織發展,領導人必需要具備很多的能力;管理一個社團組織不能只是求穩定,應該讓它愈來愈多元,同時也愈來愈有學術深度,這樣子才能具有社會競爭力,才能夠改善社會種種的缺失與不正義。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