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攻擊分子的「試劑」有「未鍵結的電子對」,因此,它是「親核性」,又因為舊有「化學鍵」被新的「化學鍵」取代,這個反應稱為「親核性取代反應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有機化學的基礎229
1. 因為攻擊分子的「試劑」有「未鍵結的電子對」,因此,它是「親核性」,又因為舊有「化學鍵」被新的「化學鍵」取代,這個反應稱為「親核性取代反應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注:親核性 nucleophilic, 指「喜歡原子核」,「親核性試劑」的「電子」深受「帶正電荷的原子」吸引,所以,「陰離子」是「親核性」。
2. 有二種「反應物」(「初始物質」和「親核性試劑」)一起碰撞成「過渡狀態」,也就是有2種分子參與「速率決定步驟」,因此,反應歸類為「雙分子親核性取代反應bimolecular nucleophilic substition」,簡稱SN2。
3. 因為有2個「反應物」參與「速率決定步驟」的「化學鍵」的鍵結與斷裂,所以「反應速率」深受「載體substrate」(LG-離開的原子群、離去基)和「親核性試劑」的影響:
Rate=k[R-LG][Nuc]
4. SN2反應也能產生「淨化學變化」,當靠近和離去的鹵素不同,就會產生化學變化。舉例來說,一個「溴離子」取代「碘化甲烷」的「碘」,產生「碳-溴鍵」和「碘離子」:
5. 「取代反應」的「熱含量變化ΔH°」,可透過計算「反應物」和「產物」的鍵能獲得。
6. 第一列「親核性取代反應」,「溴離子」取代鹵烷的「碘」,這是「散熱反應exothermic」;第二列「親核性取代反應」,「碘離子」取代鹵烷的「溴」,是「吸熱反應endothermic」。
7. 因為「碳-溴鍵」比「碳-碘鍵」強,所以,「溴離子」取代鹵烷的「碘」的反應在能量上比較有利,所以反應是「散熱exothermic」;假設其他反應條件都一樣,「焓變化ΔH°」是負數。
8. 在這個反應,「碘」是「離去原子群leaving group」或稱「離去基」,把「C-I」鍵的共價電子拉向自己;此外,「溴離子」是「親核性試劑」,提供一對電子給「碳」。
9. 在逆反應裡,「碘離子」取代「溴化甲烷」的「溴」,產生「碘化甲烷」和「溴離子」,焓變化ΔH°是正數,這個反應是吸熱。
10. 逆反應「碘離子」取代「溴化甲烷」的「溴」,是一個能量上比較不利的反應(比較費力的反應),「溴離子」是「離去基」,「碘離子」是「親核性試劑」。
n 翻譯編寫 Marye Anne Fox, James K. Whitesell《Organic Chemistry》
研析心得:
1. 打斷「化學鍵」耗費的能量,比形成化學鍵多。
2. 打斷「化學鍵」是破壞二個原子之間已經十分穩定的引力關係,逼本來運動活力較弱的「鍵結原子」,恢復到自由運動的「獨立原子」狀態。
3. 形成「化學鍵」的原因是,二個互相靠近的「原子」,「原子核」互相吸引,導致「動能」逐漸減弱轉為引力的能量,最後,二原子進入穩定的固定引力關係。
4. 這二個「親核性取代反應」,「溴離子」取代鹵烷的「碘」和「碘離子」取代鹵烷的「溴」,誰比較耗費能量,不容易進行?誰比較省力,比較容易發生呢?
5. 首先要討論哪一種「化學鍵」的鍵能比較強。「鍵能」,是二「原子」的「原子核」互相吸引的力量。
6. 如果「原子」的「體積」比較大,「鍵結原子」的「原子核」彼此的距離就會比較遠,依據「萬有引力定律」,這二個「鍵結原子」彼此的引力會比較弱,也就是「鍵能」較弱。
7. 從元素符號表來看,「碘」的體積比「溴」大,這代表,「碳-碘」鍵的「鍵能」,比「碳-溴」鍵的「鍵能」弱,所以,打斷「碳-碘」鍵花費的能量較少,打斷「碳-溴」鍵花費的能量較多。
註:雖然「萬有引力」也考慮質量,而「碘」的質量確實比「溴」大,但是因為隨著「原子量」上升,遮蔽「原子核」引力的「電子數量」也增加,這使得原子「引力」隨著「質量」增加的影響力,比不上原子「引力」隨著「體積」減少的影響力。
8. 「溴離子」取代鹵烷的「碘」,打斷「碳-碘」鍵,形成「碳-溴」鍵,這是選擇打斷「鍵能」比較弱的「化學鍵」,反應能量上比較有利,也就是這個反應比較容易進行。
9. 「碘離子」取代鹵烷的「溴」,打斷「碳-溴」鍵,形成「碳-碘」鍵。這是選擇打斷「鍵能」比較強「化學鍵」,反應能量上比較不利,也就是這個反應比較難以進行。
10. 形成「化學鍵」需要的能量,比打斷「化學鍵」少。此外,在原子們彼此增強引力,逐漸建立「鍵結」關係的過程中,「原子核」的能量會釋放出來,成為「熱能」。
11. 「溴離子」取代鹵烷的「碘」,打斷「碳-碘」鍵,形成「碳-溴」鍵。「碳-溴」鍵的鍵能比較強,這代表「碳」吸引「溴」所釋放的熱能,會比打斷「碳-碘」鍵需要吸收的熱能大,所以,最後的「焓變化」就是「散熱反應」,這是能量上比較有利於進行的反應。
12. 「碘離子」取代鹵烷的「溴」,打斷「碳-溴」鍵,形成「碳-碘」鍵。「碳-碘」鍵的鍵能比較弱,這代表「碳」吸引「碘」所釋放的熱能,會比打斷「碳-溴」鍵需要吸收的熱能小,所以,最後的「焓變化」就是「吸熱反應」,這是能量上比較不利的反應。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