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個極性分子的「不均勻斷裂」可分為二種方式。以下範例是,甲醇的「碳氧鍵C-O」不均勻斷裂。在反應1(第一列反應),「碳氧鍵C-O」的2個電子都轉移到「氧O」身上,產生一個「甲基陽離子methyl cation」和一個「氫氧根離子OH-」
2. 在這裡要注意的是,我們用「全箭頭full-headed curved arrow」來表示,化學鍵的二個電子的完全轉移。也就是,化學反應之後,「碳氧鍵C-O」上的2個電子不再位於「碳氧C-O」化學鍵上,取而代之的,它們跑到「氧O」原子身上了。
3. 第二種「不均勻斷裂」是,「碳氧鍵C-O」上的2個電子都轉移到「碳C」原子身上,產生一個「甲基陰離子methyl anion」和「氫氧根陽離子OH+」(第二列反應)。
4. 同樣地,「全箭頭full-headed curved arrow」代表「碳氧C-O」化學鍵上的2個電子,全部都轉移到「碳C」原子身上。
5. 這二種反應都需要打斷「碳氧C-O」σ鍵(單鍵),並且把產生的陰、陽二種離子分隔開來。不過,第二種「不均勻斷裂」的難度比第一種高,因為它違反了極性化學鍵原本的傾向。
6. 在第一種「不均勻斷裂」反應中,2個電子移往陰電性較強的「氧O」,然而在第二種「不均勻斷裂」反應中,2個電子是遠離陰電性較強的「氧O」,移往「碳C」,這是違反自然的,因此需要更多的能量來促成。(翻譯改寫自Mary Anne Fox, James K. Whitesell的《Organic Chemistry》)
心得感想:
1. 改革社會,就像分子的化學鍵斷裂;改革的時候,新的思想觀念衝擊主流價值,可能會造成社會意見分為二派,也可能使社會的意見完全傾向一邊。
2. 打斷化學鍵一定要消耗能量,所以,改革社會的人,自己本身要累積足夠的能量,才能持續地論述、行動,改變社會風氣。
3. 一個人如何累積足夠的能量呢?要先放棄名利欲望,專心研究經典,並且照著經典要求的標準去實踐,不論是《四書》、《金剛經》、《聖經》、《柏拉圖全集》或者各領域的教科書,都值得一生不斷研究與實踐。
4. 學而時習之很重要,長時間反覆練習,才能清楚了解自己的缺點,克服自己的弱點;為了避免自己對知識吸收偏食,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組讀書會,討論交流,會進步得更快。
5. 每個人都應該不斷思考自己在徳、智、體、群、美各方面的能力到底如何?花數十年去彌補自己的不足,這個人生經驗,不但會成為持續改革自己的力量,也會成為改革社會的力量。孔子對顏淵說:「這個世界上只要有一個人能夠完全實踐做人的核心道理,天下人就能夠完全實踐做人的核心道理。」
6. 如同「均勻斷裂」所需的能量比「不均勻斷裂」低,道理的標準說清楚後,要使社會大眾個自堅持己見、產生見仁見智的看法,比較容易;要使社會大眾意見一致,都決定實踐道理或完全反對道理,是比較花力氣的。
7. 所以,遊說社會大眾終身學習的人,自己要是終身學習的實踐者,遊說社會大眾遵守《世界人權宣言》的人,要不斷反省自己有沒有做到《世界人權宣言》。沒有辦法自我約束的人,是不可能有力量的。
8. 「不均勻斷裂」的時候,電子往「陰電性」強的一方移動比較容易,而且省力。經典能夠在歷史上存活數千年,原因就是那些大師級的人物的言行,陰電性比凡夫俗子強。
9. 所以,改革的時候,要求社會大眾遵守孔子講的話,比要求社會大眾背叛孔子來得容易而自然;同樣的道理,要求基督徒努力遵守《聖經》的《十誡》,比要求基督徒違反《聖經》的《十誡》來得容易而自然。
10. 實際上,政客們雖然覺得自己做不到《世界人權宣言》、《四書》、《聖經》的標準,但是沒有一個政客敢公開說那些要求是錯的;如果台灣有立法委員公開說,「我不遵守《世界人權宣言》,你們投票選我就是為了讓我A錢、侵犯你的人權。」他絕對落選,不是嗎?
11. 如果「不均勻斷裂」發生在「極性溶劑」中,那麼,所需耗費的能量甚至會比「均勻斷裂」低。也就是說,如果台灣所有的意見領袖、各級學校,不斷地教育傳播《世界人權宣言》,不斷地教育傳播《四書》、《聖經 十誡》的標準,那麼社會意見氣氛就會如同極性溶劑,對人權法治有強烈的欲望,對學習有強烈的欲望,對社會正義有強烈的欲望,對守信用有強烈的欲望,這個時候再談教育改革、司法改革、轉型正義、國際地位、經濟改革、國會改革、國土重新規劃就會容易得多。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