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學習如何炒股票77:再談一些關鍵概念與理論脈絡
2025/02/23 17:26
瀏覽42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前言:重新認識基礎概念,避免思維混亂】

在進入更深入的技術分析或理論結構之前,必須確保對基礎概念有清晰的把握,否則在後續的投資與操作中便會混亂不堪,最終導致判斷失誤與虧損。許多投資人在初學炒股的階段,常常忽略最基礎的定義與分類,以致於整天沉迷在所謂「猜測漲跌的概率遊戲」裡,自以為是在做投資,其實只是盲目地碰運氣。而在股市的行情之中,若僅憑碰運氣或道聽塗說,就很容易陷入虧損的泥沼。

因此,此處要再度強調與梳理一些核心概念,如缺口、分型、筆、線段,以及「纏論」(有人也稱其為「纏理論」)在實務操作層面的運用。這些概念不僅在技術層面具有重要意義,在實際操作中也能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幫助投資人分類並預測行情。若讀者能貫徹理解我今天所述,想必可以減少許多無謂的判斷失誤。

將一步步拆解這些概念,並結合股市的實際運作情況,協助投資人建立更完整的交易知識基礎。由於今天內容龐大,請耐心閱讀,並建議在閱讀過程中多次停頓,配合自身所使用的日線、週線或其他週期的K線圖,仔細比對與思考。若對於出現的名詞感到陌生,請一併複習前述相關理論與定義,以免後續章節閱讀時出現落差。

以下,將分段進行詳細的解釋與補充,並且會在其中插入關於股市的實務觀察。請務必牢記:基礎概念的重要性不容輕忽,唯有穩固基礎,才能在股市交易中遊刃有餘。

 【一、缺口:在嚴格分類基礎上做預測】

1、缺口的定義與重要性

缺口,是技術分析中相當常見且重要的現象。所謂缺口,指的是在某一K線週期中(例如日線或週線),相鄰兩根K線之間存在一個完全沒有成交的價位區域。若今日最高價低於昨日最低價,則在這兩日的K線之間,會出現一段無人成交的區域,那麼該區域即稱為「向下跳空缺口」;反之,若今日最低價高於昨日最高價,則稱為「向上跳空缺口」。

在股市中,缺口的出現,往往與重要消息面或重大市場行為有關。例如重大法說會、公司財報公布、關鍵政策發布等,都可能在隔日開盤時造成跳空。缺口一旦形成,就成了該週期K線中一個容易被市場參考的技術標記。通常,投資人會關注缺口是否回補(亦稱「封閉」);回補指的是後續行情又回到缺口所在區域,使該區間再度有成交量產生。

2、不同缺口的力道分類

根據「纏論」中對趨勢的研究,可將缺口大致分類如下:

A:不回補的缺口:強勢缺口

若缺口遲遲不被回補,代表該波趨勢非常強。這通常反映了市場對該方向的一致認同,或是消息面的衝擊非常重大。在股市中,若遇到季報或年報公布業績大幅優於市場預期,可能就會形成向上跳空後長時間不回補的情況,顯示市場對後市抱持高度樂觀情緒。
這種不回補的缺口,往往會伴隨該波行情的長期延續。在操作上,遇到強勢缺口後的行情,若同時也符合其他技術條件,投資人可以考慮順勢進場。

B:回補後繼續創新高或新低:平勢缺口

有些缺口雖然後來被回補,但後續行情並未反轉,而是在完成回補後又恢復原來的上漲或下跌態勢,最終再度創新高或新低。這樣的走勢通常顯示市場雖有短暫猶豫,但趨勢主軸並未真正逆轉。因此操作上,若確定行情回到原趨勢軌道中,投資人仍可持續順勢操作。

C:回補後無法再創新高或新低:衰竭性缺口

一旦缺口被回補,卻無法延續原先的走勢,顯示市場力度已經衰竭,這通常意味著原有的趨勢可能逆轉,至少會發生大級別的調整。按照「纏論」的分類,若是日線級別缺口出現衰竭,那麼可能引發週線級別的調整;若是5分鐘級別缺口衰竭,則可能帶動30分鐘級別的較大震盪。

3、不同週期與盤整缺口的差異

在日線圖上所見的缺口,往往也會在更短週期(如60分鐘、30分鐘等)K線圖上被同步體現;然而,若只回補了短週期中的跳空,日線級別的跳空未被回補,則在日線級別之中還是維持著缺口。同時,若是出現在長時間震盪的盤整之中,跳空缺口往往被歸類為「普通缺口」,通常很快就被回補,且對後續行情趨勢意義不大。


在市場裡,常見的狀況是:一些題材新聞或隔夜國際股市大漲大跌,隔天開盤就容易形成向上或向下缺口。若這些缺口出現於盤整區間之中,往往很快就被回補,反而提供短線交易人的小型交易機會。至於那些在趨勢中所形成的大幅跳空則需格外留意,因為可能預示後續走勢的方向性加強。

【二、分型、筆、線段:纏論的基礎結構】

在「纏論」的理論體系中,分型、筆、線段是最核心的技術結構。分型是最基本的價格組合單位,筆是連接頂與底所形成的最小趨勢段,而線段則由至少三筆構成,更進一步決定趨勢運行的高級結構。

以下將仔細說明各概念的定義與實務操作要點,並且額外補充在股市如何結合這些概念做分析。過去許多投資人忽視了分型與筆的嚴謹定義,結果在畫圖或觀察K線走勢時,出現明顯的錯誤;另外也有人認為線段可以隨意劃分,最後導致自己在研判上無法得到穩定結論。唯有理解這些概念的內在邏輯,才能在分析上做到「化繁為簡」,不受雜訊干擾。

 【2.1 分型:三根K線決定一個頂或底】

1.分型的定義

在一個連續的K線走勢中,只要出現連續三根K線,且中間那根K線的最高價或最低價相對於兩旁的K線有明顯高低落差,就可以形成「頂分型」或「底分型」。以最簡單的案例來看:

· 頂分型:連續三根K線之中,中間K線最高價顯著高於前後兩根K線的最高價。

· 底分型:連續三根K線之中,中間K線最低價顯著低於前後兩根K線的最低價。

然而,在實務操作中,還要考慮K線的包含關係(也就是當前K線的最高、最低價與前一K線的最高、最低價之間若有重疊或者局部擴張,都必須依照一定規則進行合併或判定),才能準確找出真正有效的分型。

2.包含關係與結合律

「纏論」中特別強調,若兩根K線的高低價之間有交錯與覆蓋,要依照一定的優先規則對K線做「合併處理」,以避免在判斷分型時發生重複或錯誤。這是為了保證相鄰的分型在結構上具有獨立性與不重疊性。
也就是說,任何相鄰的分型之間,必須符合結合律:不允許一些K線同時歸屬於兩個不同的分型。對初學者而言,最好的方式是先把價格走勢圖印出(或在交易平台中標註),把所有分型逐一標示出頂分型與底分型,再用不同符號做記號。確定標示無誤後,才能進一步研究筆或線段的劃分。

3.實務應用

在股市交易中,分型對交易的意義在於,它是一個價格走勢的基礎轉折定點。透過頂與底分型的連續對照,可以快速捕捉到目前市場的多空切換狀態。這對隔日短線交易或波段交易而言,都是相當實用的工具。但要注意,若市場處於長期橫向震盪,分型常常出現頻率增高,但方向意義不強。因此必須結合更高級別的趨勢判定,才能得到更準確的研判結果。

 【2.2 筆:頂底連接的最小趨勢段】

1.筆的定義

「纏論」所稱的一「筆」,指的是從一個「頂分型」到下一個「底分型」或從一個「底分型」到下一個「頂分型」之間的走勢段。也就是說,一筆一定是由一個分型起始,再到與其性質相反的分型為終結。具體而言:

· 若先出現頂分型,然後接下來出現一個底分型,則這段走勢就稱為「下的一筆」。

· 若先出現底分型,然後接下來出現一個頂分型,則這段走勢就稱為「上的一筆」。

2.確認筆的三大條件

在判定「一筆」的時候,必須滿足下列條件,才能確保劃分的準確性與唯一性:

筆內部必須有足夠的K線,不會出現頂在底分型的區間之內或底在頂分型區間之內的情況。 也就是說,高低位置必須明確分離,若最高價比前一底還低或最低價比前一頂還高,皆構成錯誤的畫筆方式。

筆與筆之間不可以交疊。 也就是前面一筆結束後,接下來才開始下一筆。若強行把一筆分割成幾筆,或者在頂底尚未確認前就往下畫,會導致整體結構錯亂。

分型的唯一性原則。 在前面提到的結合律與包含關係基礎上,每一個頂分型或底分型都只能作為單獨一筆的開端或結尾,不能同時屬於兩筆。

3.筆劃分的唯一性
透過「纏論」的嚴謹規則可以證明:在設定好包含關係處理後,筆的劃分具有唯一性。投資人只要按部就班地去除那些同質性分型(例如頂與頂、底與底的連續判定),再按照順序連接頂底,就能獲得獨一無二的筆序列。
若出現兩種不同筆劃分而都符合規則,則必然會在某處產生邏輯衝突,這時就能找出錯誤所在並排除之。此一嚴謹的邏輯結構,正是「纏論」在技術分析上吸引人的地方之一。透過筆的唯一性,能讓交易者在同樣的K線走勢中達成相同的技術判讀,大幅減少「見仁見智」的歧見。

4.股市的實務操作
許多投資人在實務中往往忽略筆的準確畫法,想要「跳步」直接觀察線段或更高級別結構。結果往往因為基礎不穩,判斷在關鍵時點產生巨大誤差。建議初學者在掌握分型與筆時,可以先選擇較長週期的K線(例如日線或週線)來練習,等熟悉劃分方式後,再回到較短的週期做短線或即時交易的測試。

【2.3 線段:由三筆或以上所構成】

1.線段與筆的關係

「線段」是比「筆」高一級的走勢定義。一般而言,線段必須至少包含三筆。若只有一筆或兩筆,就不足以構成一個完整的線段。為什麼一定要三筆?原因在於:

· 一筆代表一個頂和一個底(或底和一個頂)之間的最小走勢段;

· 兩筆其起始與終結分型屬於同質性(同為頂或同為底)時,不足以形成一個完整的波動結構;

· 三筆才能確保線段的起點與終點是不同質性的分型(例如「底-頂-底」或「頂-底-頂」),從而形成更大的趨勢轉折與確認。

2.線段破壞與完成

依據「纏論」的邏輯,線段的運行會一直持續,直到出現「線段被破壞」的情形。也就是說,若後續某幾筆走勢顯示整體價格已經超越或跌破該線段的核心結構,才能判定該線段正式結束,並進入下一線段。
比較複雜的是,線段之間的破壞也分為「第一種情況」與「第二種情況」,涉及是否出現完全回補特徵序列的缺口等等細節。若要真正掌握線段與線段間的關係,需要對缺口與趨勢力度有更完整的理解。例如:

· 若線段A尚未被後續的走勢真正破壞,卻先形成另一個完整的線段B,而B接著又被更新的線段C破壞,則A可能同時被「間接破壞」,也必須判定為已完成。

· 若出現連續好幾個線段都處於同級別的漲跌並逐步收斂,最終必然會出現某個線段帶領行情做明確突破,結束先前的收斂走勢。此時,就能明確判定前幾個線段的完成情況。

3.實務運用的關鍵

在股市裡,運用線段的概念可以幫助投資人判斷中期或長期趨勢的方向與轉折。例如在月線或週線級別上,若出現明顯的線段突破或線段反轉,往往意味著該股或者整體大盤進入新的運行結構。
不過,線段的判定需要大量的圖表練習與經驗積累。有些投資人單純將幾個筆連起來就稱之為線段,卻忽略了「至少三筆」「需要破壞才算結束」等要點,以致於線段劃分流於表面化,失去分析意義。建議在實務中多結合缺口、均線、交易量、其他週期的互相對照等方法,讓線段分析更具可靠性。

 【三、結合纏論談本土股市的運用要領】

1.嚴謹分類的意義

許多交易初學者在面對股市漲跌時,總是想一口氣抓住所有機會,結果往往是「全都錯過」或「全都虧」。而在「纏論」中,一再強調的就是「基於嚴格分類基礎上的正確預測」。這意味著要事先把行情走勢做合理的類型劃分,例如:

· 缺口的三種狀況(不回補、回補後再創新高/新低、回補後無法再創新高/新低)

· 分型的頂與底

· 一筆與另一筆之間的轉折關係

· 線段的延續或破壞

唯有清楚分辨這些分類,才能讓交易者在進行買賣操作時,有明確邏輯可依循。例如,若我們知道一個缺口不被回補,並同時在更高級別線段結構中確認了主升段的形成,那麼做多的勝算就大大提升;而若缺口剛好被回補,並且確認該級別行情衰竭,就要當心可能的轉向下跌。

2.週期的對照與多重級別分析

「纏論」中強調的不同周期K線圖,如同使用不同倍數的顯微鏡去觀察同一個標的。週線級別的上漲趨勢,在日線級別可能細分成若干條線段,而在30分鐘級別或5分鐘級別中,更可拆解成大量的分型與筆。
投資人若能在多個級別之間熟悉切換與對照,就能降低因單一級別訊號出現雜訊,而造成的誤判。例如:

· 短線玩家可以運用5分鐘K線的分型或筆去掌握即時買賣點,但也要參考日線或週線的大趨勢狀態,以避免在中長期上漲的行情中,因為短線震盪就錯失大波段利潤。

· 中長線投資人則可以以日線或週線級別的線段分析為主,並在盤中適度觀察短週期的缺口與筆的結構變化,作為因應風險或加碼操作的依據。

3.不要忽視盤整的威力

對於盤整走勢,許多投資人常常不屑一顧,認為「沒什麼好看」,但事實上,許多波段行情的醞釀都發生在看似平淡的震盪區間。在本土股市之中,有些階段性政策或大盤總成交量的萎縮,往往會造成時間頗久的區間震盪。在這種情形下,若能搭配「纏論」的缺口、分型、筆與線段分析,通常可以洞悉行情正式啟動的先兆。
例如,若在長時間的區間震盪裡忽然出現大幅跳空缺口且短時間不被回補,又符合線段突破條件,就要特別留意,因為那可能是下一波趨勢的開端。反之,若缺口只是短暫出現又被快速回補,往往意味多空主力還在拉鋸,行情仍在盤整。

【四、操作綱領:如何運用「纏論」的概念】

1.風險管理優先,嚴控消息干擾

在股市裡,政治經濟消息或國際金融動向都可能在開盤前後帶來重大衝擊,因此,第一條操作守則永遠是:一旦有重大致命消息,務必考慮先行避險,靈活調整持股部位。
雖然「纏論」強調技術面結構的重要性,但市場若遇到極端的黑天鵝事件(例如突發性的國際局勢變化、重大天災或不可抗力風險),技術結構也可能被瞬間瓦解。在這種情形下,仍要依照基本的風險管理原則,先保護資金,再談後續布局。

2.趨勢不明確時多看少動

很多投資人心急,想要在不明朗的行情中強行出手,結果往往是徒增風險。「纏論」告訴我們,若當前的筆與線段結構沒有清晰的方向,或市場消息混亂不堪,則暫停操作,寧可錯過機會也不要貿然入市。最簡單的技術判斷方式,莫過於觀察關鍵均線(例如5日均線、5週均線),若價格持續在均線上下震盪且並無量能配合,就屬於「盤整或較難判斷」階段;此時若無明確訊號,不宜過度進出。

3.以線段結構判斷長中短週期策略

· 長線投資:若在更高級別的線段(如月線、週線)尚未出現明確破壞,則持有優質標的的策略仍可以維持。

· 中短線操作:可結合日線或更短週期的線段分析,鎖定明顯的主升段或主跌段操作。尤其對於想要降低成本或進行價差交易的投資人,運用筆與線段的轉折點買賣,是相對有效的思路。

4.避免過度執著「長抱」或「短炒」

不少投資人會陷入「只想抓住最長線的漲幅,忽略技術面提示」或「只想短線快速交易,忽略長線大趨勢」的兩種極端。依照「纏論」的精神,應當在不同級別之間保持彈性。在趨勢明確的大前提下,可維持核心持股;若在分型、筆、線段之間察覺到顯著轉折跡象,也不妨進行部分減碼,以應對可能的調整。

5.保留足夠資金,應付突發行情

在實際操作上,若行情進入瘋狂的狂飆階段,多頭或空頭都有可能走出巨大波段。但任何行情都不會永遠只漲不跌或只跌不漲。因此,保持機動性(例如保留部分資金、不過度使用融資融券),在股市中特別重要。一旦出現意外變化,也能及時擴大勝局或縮小損失。

【五、結語:再次強調理論與實務結合的重要性】

今天我再度整理並強調了「纏論」中幾個關鍵基礎概念:缺口、分型、筆、線段,以及它們在股市中可能對行情帶來的預測與操作意涵。以下幾點做為總結重申:

1.缺口的意義

若缺口長期不回補,代表強勢行情;

若回補後仍能創新高或新低,代表趨勢延續;

若回補後無法再突破,則可能出現較大級別的反轉或調整。
這些判斷原則在長線、中線或短線週期都相當適用。

2.分型、筆、線段三位一體

分型是最小的價格轉折標記;

筆是頂與底分型間的連接;

線段則由三筆或以上構成,代表更高一層次的價格波動結構。
透過嚴格定義與唯一性原則,可以在任何週期K線圖上進行客觀分析。

3.實務操作必須配合風險意識

市場消息有時會凌駕技術結構,但不代表技術分析失效;

若遇到重大事件,先保護資金安全,再談布局;

日常交易裡,若筆與線段結構配合均線、量能,則可做為進出依據。

4.多重週期分析提升判斷力

不同級別K線就像不同倍數的放大鏡;

若能靈活切換,就能在日常交易中把握到更精準的買賣點;

同時也可避免因小周期雜訊而錯失大趨勢。

5.不執著於單一指標或理論

即使「纏論」結構嚴謹,也須配合其它技術指標或基本面觀察;

盤整期間、爆量長紅長黑或政策面突發干擾,可能改變市場結構;

要懂得整合多方資訊,靈活應對。

在經過上述整理與說明後,希望投資人在面對股市任何級別的走勢時,能夠秉持「先分類,再預測」的思維習慣,避免陷入一味追逐漲跌的投機漩渦。交易的本質是博弈與風險管理,理論與操作的結合必須落實在每一次買賣行為之中。若能在閱讀後持續回顧與運用,相信對於自我交易能力的提升大有助益。

最後再次提醒,市場如同海洋,風浪無常,能平安返航的船隻,除了具備堅固的船身(理論基礎)之外,還需要船長與船員的操作默契(實務執行)以及對天候與洋流的充分掌握(對國際與本土消息的綜合判斷)。交易人若想在股市中長久生存,必須同時具備理論深度、操作準備與心態修煉,三者缺一不可。

【附註:投資風險與聲明】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本文內容僅為客觀分享,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由於股市行情多變,投資人應依據自身的風險承受度、資金狀況以及對市場的瞭解程度,自行判斷是否進行任何交易或持有。在做出任何投資決策前,建議參考更多專業資訊或尋求合格專業人士的建議。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