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童心的自覺自樂 / 楊聰
2025/02/10 23:23
瀏覽271
迴響0
推薦10
引用0

 

 

        近期,無意間接到從江西南昌打來的一個陌生電話,原來是一位編輯。她說,我的童詩《花生小鎮》被選用,發表在江西教育出版社主辦的《小讀者之友》卷首“一縷陽光”欄目上。

 

      《花生小鎮》這首童詩大概成稿於2023321日,構思源自妻子時常做的“早餐米漿”。那段時間,妻子曾買來一袋帶殼的生花生,做米漿時就會剝幾顆花生和其他食物一起打漿。花生香甜美味,讓我不知不覺為它寫出了這首童詩。只是我的視角並不在吃上,內容的描述方式偏向於低年級小朋友:

 

 

花生小鎮

 

 

一顆花生

住一個小房子

有時會孤單

 

兩顆三顆四顆花生住在一起

小房子換成了大套房,頓時

 

好熱鬧呀

 

五顆六顆七顆花生想擠進來

哎呀,住不下啦

快,快去再建個房子吧

 

花生們的房子越建越多

聚集在大地的一角

變成了一座生機勃勃的

花生小鎮

 

 

        生活原本可以即是詩情畫意,即是潛在的童詩,即是童心童趣。當然,前提是我們自身要具備一顆與之相應的心靈。然而,很多大人的這顆心靈,很容易被繁瑣而又充滿壓力的現實逐漸消磨,使“童心”越來越缺失。

 

        心靈自由,是童心常在的地基。童心,是心靈自主自由、自覺自樂的代名詞。它是并行於現實世界的一個無拘無束、美妙神奇的“心”之樂園,只有大多數孩童和少部分成人,長居其間。

 

        如果我們總是忌諱那麼多,哪有童心可言。不然,怎麼會說“童言無忌”呢?當然了,童言之“無忌”,說的是真實真相真意,並非如同某些大人的亂說話,而是最靠近佛家所言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所以,才會有“越小的孩童,距離神越近”的警醒人心的言論。

 

        其實,每個大人曾經都擁有這樣的“童心”,後來被生活、被社會,被五欲六塵逐漸染污,就慢慢地變成了《皇帝的新裝》里的絕大多數,對某些事實與真相,因為大局和利害關係,導致再也沒法說或不敢說了,要麼戰戰兢兢,要麼道貌悍然,只能說著與“童心正念”相違的“假話、套話、綺麗話”了。

 

        無論是對大人,還是對孩子,保持和保護童心,都是相當不容易的。不過,外在的環境能鎖住一個人的身體與言行,但並不能鎖住內在童心的逍遙自在,瀟洒自如。只要你開始覺察自己,願意找回並喜歡“童心”,它立馬就會出現,因為每個人本自具足,無需外求——童心即是妄心的“正向之用”,如同硬幣的一體兩面,就看你用了哪一面,它們都是同一個你的——同一個心。

 

        說到此處,好像我的童心常在,其實非也。我的“童心”也僅是偶爾的“靈光乍現”,因為歡喜,自然連忙用“童詩”記錄下來,免得一念過後了無痕迹。我還發現,有時候並不是真正的童心顯現,或者純度不夠,誤以為是,記下來的童詩就不像童詩了,只好放進手機的“回收站”里,讓它回歸虛無處。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散文
自訂分類:不分類
上一則: 鬧元宵 / 蔡同偉
下一則: 等一朵花開 / 徐成龍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