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國三十多年,卻在首度還鄉路上小中風,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王緒大夫,一回到台北就住進了醫院.不料一個禮拜下來,卻是雪上加霜被台灣電視節目整成精神錯亂.轉到精神病院,吞夠了鎮定劑,經過一個多月,總算回過神來.
人在異國,心繫台灣,王緒沒有一走了之,反而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發起了一個「寧靜革命」,道德重整運動.
王緒大夫畢竟美國待久了,神經不夠大條,加上少見多怪,實在經不起台灣的錯亂.萬幸身體並無大礙,只是精神還不夠台灣標準的正常化,一不小心,中了電視蠱.
其實除了少數政治狂熱份子,台灣人對於電視節目基本上似乎已經麻木不仁.電視不是傳播事業,而是製造業、娛樂業.
娛樂業容易理解,插科打諢,低級趣味,或者物化女性.每天炒冷飯,要不就播些日片、韓片、甚至匪片,假借台灣市場太小為由,創新能力喪失殆盡.
製造業則是台灣特色,新聞造假,電視、報紙相互抄襲,猥瑣,細碎,完全缺乏國際視野,加上各有政治立場,沒有大是大非,混淆視聽,以唯恐天下不亂為能事.
去年這個時候,剛上UDN玩部落格,發表過一篇:嗚呼哀哉,『名嘴』尚饗! 摘錄幾段如下:
「借用一句匪話-「感謝政府、感謝黨」,不得已窩在上海,很多異鄉夜晚,是看台灣電視打發過去的.其中政論節目最是讓人愛恨交集.關心國事、家事,這是唯一管道,可奈名嘴說事,經常風不調雨不順叫人不得好過.
這話說得有點忘恩負義,卻是實情.你光耍嘴皮子,就不要怪人說三道四.台灣人散居世界各地,有的名嘴實在把台灣人的臉丟得無遠弗屆,電波所及,徒增濃濃鄉愁.
媒體要討生活,當然唯恐天下不亂.NCC有公權力的都管不了,我也只有咬牙切齒的份.名嘴屬於公眾人物,論功行賞,有罪必罰,人人可以鼓掌叫好,同樣也可以起而攻之,對於那些佔著茅坑不拉屎,或者一再往廁所裡頭丟炸彈,引起公「糞」的傢伙,必須口誅筆伐,不能輕易放過.
台灣之有名嘴,大概始於解嚴之後,將近二十年來,看盡名嘴嘴臉,發現除了男女有別一樣貧嘴之外,自定義還可以細分為四大類:
第一,「文盲」-言語無味...
第二,「文丑」-面目可憎...
第三,「文丐」-其心可誅...
第四,「文魁」-今士大夫...
.......
裝了翻牆軟件之後,台灣報紙雜誌也就跟著在大陸解禁.報紙沒話講,功德無量,我每次回台北總會多買幾份,以示感激不盡.但是,有些雜誌可就缺德還帶冒煙,對付我們這些免費讀者,一篇文章居然總是只刊出來前面幾個小段,欲知後事如何,簡直恨得牙癢,你要吊胃口,可以嘛,找人寫成摘要,不是更妥當些!再說,忒多嘔心瀝血傳世之作,被砍得支離破碎,你怎麼能忍心下得了這麼狠的毒手,又怎麼對得起作者.辦雜誌就不需要有風度嗎,對讀者不需要負責任嗎.
牢騷發過,重點是在報紙雜誌耍筆桿子的,跟在電視上面耍嘴皮子的,我是一視同仁,都把你們當作名嘴看待.廣播電台聽說也很熱鬧,可惜功率太小,沒有機會領教,哪天回台灣去,再找機會見識一下.」
現在看來,台灣媒體痼疾依舊.
王緒大夫人在美國,心繫台灣,以寧靜革命的方式發起道德重整運動,話是說得語重心長:
「台灣現在需要我們人民自己幫自己.因為沒有人可以幫我們.我發起自覺運動.第一,我要求自己有道德,就是我要誠實、純潔、無私、仁愛.第二點,當我一個指頭指別人要求別人的時候,別忘了有三根指頭指自己.
我希望你不嫌麻煩.這個國家是你的,是我們的.還有我們的下一代.」
響應王緒大夫的寧靜革命,可以從拒絕看電視開始做起.古早在台視製作過幾年電視節目,三十分鐘一檔,廣告時間最多三分鐘,而且必須在節目前後播出,中間不許插播廣告,曾幾何時,現在廣告每十五分鐘一檔,生意好的時候,節目反而成了陪襯,這種電視,不看也罷!
後記:
承Archangel兄引介,在OLD MAN兄處看到王緒大夫原著,因成此文,聊盡一分心力,並向王緒大夫致敬.需要義工,算我一個.

下為王緒醫師的原文:
親愛的同胞,你好!
我向你呼籲請你支持我的寧靜革命。我現在發起一場寧靜革命,假如你讚同,你就幫我把這個電郵轉發給你的朋友。越多越好。假如你反對,就不麻煩你。我們來看看台灣到底還有沒有希望,有沒有公理。
假如50%以上的人認為我是對的,願意幫忙我,起碼我們有了多數,我們有機會創造歷史。假如大部分人認為我是錯誤,不願意幫助我轉發。我也死了這條心,我知道我太自不量力。
台灣現在需要我們人民自己幫自己。因為沒有人可以幫我們。我發起自覺運動。這個運動有兩點。第一,我要求自己有道德,就是我要誠實、純潔、無私、仁愛。第二點,當我一個指頭指別人要求別人的時候,別忘了有三根指頭指自己。我要先自我要求。假如你同意這個自律公約,就請你轉發給你所有的朋友,讓大家都來參加。假如你認為無聊。就不麻煩你。
我希望你不嫌麻煩。這個國家是你的,是我們的。還有我們的下一代。
請看附件如下:
台灣的文化與文明,我對台灣的期望與期待
我的父親母親都是杭州人。1948年4月21日我出生在南京家裡,由產婆接生。
1949年4月抵達台北。小學畢業於台北空軍子弟小學。初中、高中畢業於台北成功中學。大學畢業於台大醫科。當飛彈營醫官一年,是我的兵役。在榮總核子醫學部做住院醫師4年。完成台灣所有的養成教育,時年1978年6月,我30歲。
在那個年代,假如你還想更上一層樓,下一步就是去美國。自然我就去了紐約,進入紐約州立大學醫學院醫院做外科住院醫師,一共6年。1984年6月畢業。
我與我的女友美惠1979年10月20日在紐約完婚,女兒曉蕾生於1980年11月,兒子曉寧生於1984年5月。家在紐約,就在紐約工作、教育孩子直到2011年11月14日。那天中午在紐約,我和美惠兩人高高興興的上飛機,期待回台灣渡假,我們已經離開我們的故鄉33年,我們就要回到我們成長的故里,多麼的期待,多麼的快樂!
飛機飛啊,飛的,飛到日本大阪。我們必須下飛機過境,我們走下飛機。不對,我告訴美惠,我的右手右腳沒有力量,只能緩慢移動。隨即服務員推來輪椅,我開始坐輪椅。我自始沒有感覺到不同,只是慢慢的右腳右手失去了運動的能力。最後到達台北,右手右腳沒有力氣,還可以動。立刻去新光醫院,因為同學王大鈞在新光可以幫忙我。因為大鈞,進急診處,掛號、接納、檢查、治療、住院一氣暍成。
從此我是中風病患,右半身不遂,躺在新光病房。每天面對的就是一個電視機。我開始學習台灣文化。現在台灣電視有超過100個頻道,每天我就對這電視看來看去,轉來轉去重新學習台灣文化,畢竟33年的文化差距太大。我每天對這電視,一個星期我就神經錯亂,我過去63年的價值體系崩潰,因為這個電視節目沒有是非黑白,可以胡說八道。我開始自言自語,跟電視辯論,立刻精神科會診:診斷急性精神病,處方:不准看電視,吃鎮定劑。
這鎮定劑一吃,所有復健成果泡湯,我昏昏欲睡。也無法復健。這時根據規定必須轉院,就轉去陽明醫院復健。
轉院去陽明以後,絕對不敢看台灣的電視。每個人都說台灣電視是娛樂,因為台灣自由了,電視愛怎麼講就怎麼講,他有自由,胡說八道不負責。每個人都笑我這個土包子,居然還相信電視,還會看出一個神經錯亂。我真的非常單純,我平常很少看電視,我沒有看過台灣這種電視如此亂七八糟,假如你當真你一定發瘋,我來舉例,台灣人覺得我是大驚小怪。
第一,我們的立法院長,不管立法院的秩序。我們的立法委員在立法院胡扯、霸佔主席台,立法院就不用開會。大家立法委員照常領薪水。還理直氣壯,都是馬英九的錯!
第二,我們都對,假如有錯誤,一定是無能的官員,一定要有人負責任,有人下台!有人下台就解除了民憤,事情就過去了。
第三,我們什麼都要抗爭,我們要讓馬政府聽到人民的聲音,知道人民的痛苦。好好為人民做事。多發幾個月的獎金,讓大家有錢過日子。
第四,我們是人民,被壓迫的老百姓,因為決策錯誤,所以日子越來越難過。過不下去了,政府要負責任。電視上的專家講來講去,這麼簡單可以處理的問題,偏偏政府不做!
我看電視看來看去,問題越來越大,眾說紛紜,根本無解!你當真,你發瘋。
唯一的辦法就像90%的台灣人沉默,漠不關心。這就是台灣文化,見怪不怪,我們可以容忍。因為我們有自由。
這個台灣文化住在台灣的人已經習慣了,我離開台灣30多年,必須要10個月才習慣,學習麻木,自己管自己。不要管別人的言論。
老實說,我不喜歡這種文化。因為是非不分,黑白不明,不是好事。國家需要有是非黑白。那天在電視上看到學生在立法院罵教育部長,檢討現行制度,問題有夠大。40年前,我也是學生領袖,那個時代,我們乖乖的做道德重整:誠實、純潔、無私、仁愛。一個指頭指別人,三個指頭指自己。我們在要求別人以前先要求自己,這是我們當年的信仰與文化。
這個真理應該是不變的,可是當今的台灣文化,就把這個基本真理刪除了。沒有這一條真理,難怪台灣亂七八糟,亂到不行。
我們再來一次道德重整運動吧!
總統先生,40多年前何應欽將軍,張群秘書長分別接見我們,當面勉勵我們道德重整的團員要為國家出力,宣揚道德重整。陳立夫先生駕臨我們道德重整本部,勉勵我們所有團員為道德重整出力,為國家出力。當年我們有非常大的使命,因為國之大老支持。今天國之大老在那裡?。
懇請再來一次道德重整運動如何?我來整合。
王緒醫生
- 53樓. 摸 象 或 (不?) 著 木目2014/11/20 20:17My two cents worth ? !
一言難盡。
http://classic-blog.udn.com/mbr8879576/19114627 ~ Please click link。
懇請不吝賜教? - 52樓. andylyn2013/04/13 14:13自然生命與價值生命
人性向善,或人性本善?是"向"還是"本"?
一
中國哲學千年思維中在此處出現了向下反轉的反智風氣,把事實與價值做了嚴重的混淆,讓中國人或者中華子孫的心靈蒙昧了二千年,到了如今,為禍尤烈,禍在哪?烈又在哪?
不然,王緒醫師又何必難過到了認為必須發起道德整合運動的程度?道德必須重新整合,只是大家有必要深思,我們想要整合的是甚麼樣的道德內涵呢?把中華民國整合到共產黨治下的中國叫道德?民進黨不用講道德,因為有比道德更重要的事,是甚麼?不外乎利益二字,台獨是最高道德?騙誰?
按照西方"知識論"的分類,我們的知識可以概括為兩個系統ㄧ個是事實系統,另一個則是價值系統;例如科學可以歸類成事實系統,哲學思維法律學政治學可以歸類為價值系統,事實系統與價值系統之間的差別在於
事實無法扭轉必然有其自然規律證明,而價值系統則能夠隨人自由主張,兩者不可混淆,當然事實與價值也有重疊的部分,EX價值已經變成了事實無法"人去政息",人生而平等,人應該行善等等
二
事實如何定性?事實是--存在不存在的問題,存不存在則透過"科學","證據"等概念來證明;價值又如何定性呢?價值不是存不存在的問題,價值的認知在於--呈現不呈現,如何呈現?由你我當下某一個剎那間所做的"自由選擇"而來
你我自由選擇了,價值就被呈現了,EX捨生取義,我們自由選擇了從容就義,在選擇的那一剎那,義的價值被我們呈現了,價值的重心即在於呈現不呈現
試問,人性是價值還是事實?與善惡之間的關聯又如何?
孔子的人性脈絡與人際脈絡清楚分明,人性是事實,血氣難道不是事實?難到不是每一個人所共有的自然生命特性?血氣未定,血氣方剛,血氣既衰,簡單的生活觀察卻有著洞澈的基本人性了悟
而人的血氣,是人性本"善"嗎?善惡是價值判斷,人的自然血氣如何能夠直接證明人性本善?人的血氣不表達於外不選擇行為,則如何能夠"呈現"善惡?人之初性本善顯然是一個天大的知識論上的謬誤判斷
朱熹說理無不善,理又是甚麼概念?理是事實還是價值?事實需要客觀證明,價值則需要主觀的選擇與體系建構,中國文化的哲學思潮中有這樣清楚的智慧覺知嗎?
三
人無法單獨存活,因之對人性的理解無法脫離人群與人際關係的判斷,人性放在了人群與人際關係當中來解釋,善惡的判斷,價值的判端於焉而生,事實系統是價值系統呈現的基礎不言而喻
血氣未定則好鬥,這是事實觀察,就讓他鬥嗎?如何規範呢?好色呢,好得呢?孔子更進一步的觀察人性,除了欲望血氣之外,人性,還有最重要的內在指示--於汝安乎?
<於汝安乎>是孔子的核心思維,你我做了這件"壞"事,請問,心安嗎?心安與否就是古典儒家人性脈絡與人際脈絡的事實認知與價值判斷的起點!孔孟認為人性的安不安與忍不忍是事實,安來自於<子生三年,免於父母之懷>的心靈培育,忍呢?經過了心靈培育的基礎之後,側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是非之心接踵而生,心之四端使你我產生了不安不忍的"等待實踐善"的心靈狀態
人的欲望是事實,但個人欲望放到人際與人群之中,欲望因為基礎心靈所要求的內在指示--安不安與忍不忍而獲得克制,轉化甚至昇華而有了價值的期待!我們不安的不忍的,配合外在的社會規範一併自我體察之下可知那是惡的,那是不好的,不可做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不是很自然而然的善惡可否的判斷結論?
四
孔子更深沉的喟嘆卻是--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禮樂是外在的規範,但是從不安不忍到依據外在的規範來行仁,這個由內而外由心靈到行為的過程,你我可是表裡如一毫無他圖?欲望的牽引隨時都在,我的不安與不忍只是善的開端而已,行善呈仁的過程中,你我可能抗拒魔鬼的誘惑?而是否或強或弱的又忘記,又忽視了為何不安為何不忍的初衷?
所以孔子說,性相近,人的自然生命心靈特性是相近的,皆有不安與不忍之心,只是強弱有別,若無後天的養成與堅持則與禽獸的差別,幾希,最終則習相遠也
若非看出人性"向"善,孔子怎能說出<我欲仁,斯仁至矣>如此這般的調和事實與價值系統,調合自然生命與價值生命的哲學洞見?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了不起嗎?<自我實現>了不起嗎?二千年前的孔子,早就觀察出來並且鮮明的主張了!
(待續) - 51樓. andylyn2013/04/11 23:41孔子到底在說甚麼?
(真沒時間,繼續轉貼傅教授的新帖子)
一贯之道(2013-04-09 20:27:29)转载▼
有关孔子的「一贯之道」是什么?值得费心讨论。
子贡是言语科的高材生,聪明过人,但同时也喜欢评论人物。〈宪问〉记载: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意即:子贡评论别人的优劣。孔子说:「赐已经很杰出了吗?要是我,就没有这么空闲。」
子贡后来甚至评论了孔子。〈卫灵公〉记载: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15.3)子贡认为孔子是「广泛学习并且记住各种知识的人」,而孔子郑重否定他的说法,进而强调自己是「用一个中心思想来贯穿所有的知识」。
子贡小孔子三十一岁,并且是长期亲炙孔子的学生,连他都误会了孔子。那么,曾参呢?他小孔子四十六岁,并且资质较差,「参也鲁」(11.18)。年龄差距加上资质鲁钝,曾参可能了解孔子的一贯之道吗?孔子享寿七十三岁,假设他是在七十岁时与曾参对话,后者也只是二十三岁的年轻学生。〈里仁〉有这么一段数据!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
这段对话的背景应该是在孔子对子贡说过「予一以贯之」之后的事。孔子想找机会说明自己的道,于是主动对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他原本期待这位年轻的老实学生,会接着请教「何谓也?」结果却出乎意料之外,得到「唯」(是的)这种回答。孔子的反应相当直接,立刻离开教室(「子出」)。没想到孔子走后,别的弟子(「门人」是指孔子门人,有些学者,如程颐,暗示那是曾子门人。曾子此时二十几岁在孔子门下学习,又岂能另有自己门人?)询问曾参,他就回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朱熹注解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孔子强调「一」以贯之,曾参把它讲成「忠恕」两个字。朱熹接着发挥自己的理解,他说:「夫子之一理浑然而泛应曲当,譬则天地之至诚无息,而万物各得其所也。……盖至诚无息者,道之体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万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以此观之,一以贯之之实可见矣。」于是,孔子的「道」变成「理」,然后「天地、万物」都贯穿起来了。但是,「忠恕」会有这样的神奇效应吗?恐怕曾子没有想过,连孔子也不免惊讶吧!
朱注进而引用程颐观点如下:「忠者,天道;恕者,人道。」「『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忠也;『干道变化,各正性命』,恕也。」又曰:「圣人教人各因其才,吾道一以贯之,惟曾子为能达此,孔子所以告之也。曾子告门人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亦犹夫子之告曾子也。」这段资料涉及天道、人道、《诗经》、《易传》,还把曾参当成唯一能够理解孔子之道的学生。这不是太夸张了吗?
「忠恕」是曾参个人的体悟,但并不等于孔子的思想。如果曾参所言为是,孔子为何感叹「莫我知也夫!」(14.35)朱注掺入太多宋朝学者的观点,对我们今日了解孔子思想反而是个阻碍,不可不认真辨明。 - 50樓. andylyn2013/03/30 11:43論語不難,難的是體系解讀
論語不難,很多話其他的段落就可互為補充了,後代子孫不須要強做解人,例如貧而樂,明明是傳抄上常有的漏字現象,偏偏在那裡無道而樂,若無向道之樂,則貧窮是一件辛苦悲哀之事,獨貧何樂之有?不是說憂道不憂貧?
論語難的是體系貫通,孔子的厲害不是艱澀難懂,而是整體判斷的人生觀,宇宙觀而能日新又新不自相矛盾!譬如,請教,自行束脩以上何義?孔子到底有無收學費?敢問高見?<陳美儒>在她的新書裡公然的翻成孔子收肉乾才教,這叫多研讀經書?陳美儒愧對所學!
一本書主義同樣適用在哲學體系的研究上,忽而何晏王弼,忽而程顥朱熹,哲學主張可以如此張冠李戴嗎?孔孟的歸孔孟,王何歸王何,程朱陸王又各歸程朱陸王,你我不可混同
否則,孔子說"性相近",朱熹居然說"何相近之有哉",在人性的起點就不同了,後來的主張還會一樣嗎?孔子哪裡滅人欲了?四書章句集注的重要性,顯然等而下之,那是朱熹自己的看法,不可把它當成是孔子的看法!
其他的註解亦復如是,自相矛盾的註解,就可以丟到旁邊了,孔子先來一句學而時習之,接著再來一句溫故而知新,則時習之的時還需要時時常常的意義嗎?時機的拿捏必然是易學大家孔子最重視的事
學習然後<適當時機>來實踐,論語開篇第一章就寓意深遠,這才應當符合孔子深邃的人性論架構,而不要在那裡模擬兩可,忽而此意,忽而它意的,後面何必再來一句溫故而知新?
其他的解釋疑難,應當從此例,若是讀了庶之富之教之,我們還會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困惑嗎?這是單單一句來解釋論語的困境,前後對照就可一目了然的事,做那麼多注解,實在是多此一舉,為學無重點!
請恕小弟對"古人們"的不敬(當然小弟與顧詰剛錢玄同那種上綱上線反古的立場是對立的),心靈原鄉的辯明是我們中華子孫一生的功課! - 49樓. andylyn2013/03/23 11:33古典儒家的人性論1
(近期事忙,本周偷懶,轉載請原諒)
从性恶谈到性善(2011-12-15 21:25:31) 傅佩榮
一,荀子所说的性恶
一般人谈到先秦儒家,常会并称“孔孟荀“,就是以孔子、孟子与荀子三人代表儒家思想。这种称法的困难在于:孟子与荀子二人在人性问题上”似乎“采取针锋相对的立场。
孟子在他的书中,两度提及“性善”一词。荀子则专门写了〈性恶〉篇。表面看来,性善与性恶可谓南辕北辙,那么他们二人为何画归同一个学派?经过简单考察,可知他们各自对于“性”的定义不同,这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难题。
由年代来看,孟子比荀子早生约七十年,关于他所谓的“性善”应该如何理解,专家们仍有争议。但是他“由心以说性”,从“心之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来说明人有行善的能力与责任,这种思路则是很明确的。相对于此,荀子的立场是“由欲以说性”,所以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
荀子既然写了〈性恶〉篇,就请他自己作个说明。他开宗明义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扣紧这段话来分析,可知荀子认为:所谓人性,是指“生而有”的本能与欲望,再加上“顺是”,让本能与欲望去自然发展的“结果”。由于这种结果(争夺、残贼、淫乱)显然是恶的,所以推其原本的人性也是恶的。如果有人行善,那是后天的作为经过教化所出现的情况。
人所生而有的是什么?是“好利、疾恶、耳目之欲”这三点。好利是指“喜欢对自己有利的好处”;疾恶是指“讨厌看到别人得到好处,内心自然会嫉妬、厌恶”;耳目之欲,则是指“好声色”,追求官能方面的享受。荀子这种观察并非捏造出来的,而是人在“未受教育、不明事理”的情况下,或者在洪荒时代“茹毛饮血”的情况下,所可能具备的本能与欲望。此时,人与动物“在表面看来”并无明显差异。
不过,既然谈的是人性而不是动物性,焦点应该放在“人与动物的差异”上。荀子认为,这种差异在于“后天的教化”,如“师法礼义”,就是:老师、法度、礼节、道义。这些帮助或引导人“行善”的力量,是在人诞生于世之后才有机会学到的。由此看来,荀子很在乎“先天”(天生的)与“后天”之分别。
他清楚下了定义:“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上天生下人来,赋给人某些本能与欲望,这些不是别的动物可以学会的或可以造成的。荀子称它为“性”。然后,礼义是圣人制定的,也是人能够学会及能够做到的。荀子称此为“伪”,也即是人为的。这种分辨相当清楚了。
如果人类世界没有所谓的“圣人”,那么自古以来一路都是混乱邪恶,恐怕人类这个群体早就自相残杀、消灭殆尽了。因此,接着要请教荀子的是:圣人是怎么出现的?他又是如何制定礼义的?
原则上,圣人与凡人无异。荀子说:“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圣人与凡人都有同样的人性,而这种人性是恶的,那么圣人如何制定“使人行善”的师法礼义呢?
荀子对此说得很简单:“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答案是六个字:积思虑(累积长期的思考与琢磨),习伪故(熟习各种作为及其结果)。意即:圣人特别用心,经由仰观俯察,从事具体实验,考虑利害后果;并且,圣人特别聪明,看出何种礼义法度对人群最有利,然后制定规范来教化百姓。这种方法可以称为归纳法,就是由丰富的生活经验归纳出什么方式对大家最好。
问题在于:归纳法所得的结果“没有”普遍性。如果某个地区的百姓没有得到圣人的教化,那么他们就没有可能行善,而只能侥幸苟延残喘,等待最后大家同归于尽。其次,圣人制定的礼义在某个时代或许有效,但是换一个时代之后是否还有效呢?是否有某种“永恒而普遍的”礼义法度呢?由于归纳法缺乏普遍性,它所得的结果不可能具有这种特质,那么,是否每个时代都需要有所谓的“圣人”,才有可能达成荀子所说的善:“正理平治”?
荀子似乎相信有一种普遍有效的“礼”存在。他说:“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天论〉)。这个礼是“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天论〉)。礼即是“道”之体现,是人类社会得以保存与发展的基础。
如果进而追问这样的礼究竟是怎么来的?荀子的最终答案是:“凡礼……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一也,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礼论〉)。他前面不是说“圣人制定礼义”吗?此处为何又说“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这是因为他也明白,单靠某一位或某几位具体的圣人,是很难说清楚礼的制定过程的。 - 48樓. andylyn2013/03/23 11:22古典儒家的人性論2
二,荀子所批评的性善
荀子本身的性恶论能否成立,是一回事;他对孟子性善论的批评是否公平,则是另一回事。荀子在〈性恶〉一文中,四度提及孟子的名字,但引述孟子的话极为简短,好像孟子只是喊了几句口号似的。
譬如,荀子写道:(一)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意即:人可以由学习而完成其天性之善。(二)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故也。”意即:人的本性是善的,是丧失了本性所以才变为恶的。(三)孟子曰:“人之性善。”意即:人的本性是善的。(四)今孟子曰人之性善。
以上是荀子在〈性恶〉四度提及孟子的地方,他随后对孟子的观点进行直接而严厉的批判。问题在于:孟子只说“性善”一词,而荀子却将它理解为十分单纯的“人性本善”,然后提出一系列质疑。譬如,如果人性本善,人何必需要师法礼义?既然人的社会不能没有师法礼义,就可以反证人性不是本善的。再者,荀子刻意把人的本能与欲望说成人性,那么“人性本善”当然就沦为一厢情愿而毫无验证的观点了。
于是,历史上首先把孟子的“性善”理解为“人性本善”,并加以无情批判的人是谁?是荀子。后代如果有学者也把孟子的“性善”理解为人性本善,是不是要先通过荀子这一关的检验呢?
事实上,孟子说“性善”,但从未忽略“教化”的必要性。他明白说过:“人之有道者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滕文公上〉)意即:人类生活的法则是,吃饱穿暖,生活安逸而没有受教育,就和禽兽差不多。他主张性善,又肯定教育的必要性,那么他的性善是指人性本善吗?应该不是,至少不是荀子所批评的那种天真的观点。我长期以来用“人性向善”一词来诠释孟子的性善论,原因即在于此。
荀子志在学习孔子,但由于生平年代较晚,已受道家老子思想所影响。他无法协调儒家与道家的差异,以致自己的观点陷入无法自圆其说的困境,譬如他对“天”与“人性”二概念的理解,就与孔子、孟子相去甚远。如果聚焦于思想传承的系统,则荀子身为儒家代表,却教出两位法家人物:一为韩非,一为李斯。
荀子本人应该无法接受这两名学生的立场,但他们出自荀子门下,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为何儒家的学者会一转而成为法家的老师呢?或许原因在于荀子思想中已有不同系统的矛盾,而他自己未能察觉也未能及时消解。本文有关“性恶”的论述,不只突显他与孟子思想的重大歧异,也展示了他的根本局限性。 - 47樓. andylyn2013/03/17 15:17人性脈絡與人際脈絡
一,"脈絡"一詞何解?
如果對照醫學概念或者生物學概念,脈或者絡意味著血氣"路徑",脈是大通路,絡是羊腸小徑,無論方向為何,上下前後左右,<脈絡>表達的是一種貫通的,無阻礙的隱藏著三度空間判斷的立體思維
我們時常形容一個人的思維言行,應對處世有其<脈絡>,正顯示無論是何概念,<判斷>這件事必須架構在--<點,線,面,長寬高>如此的意識背景上,意即判斷必須有脈絡,必須基於脈絡而來
二西方人如何導入脈絡的哲學判斷?
最有名的當然是亞理斯多德的思維方法論了,範疇論,三段論法莫不是思維方法的探索,從三段論法即可倒出一個完整的思維脈絡起點--若結論為真,則其前提必為真
用簡單的數學式來表達,若A=B,B=C,C=D,則A=D,若中間B,C有變化,則A還會等於D嗎?這是我們常犯的思維錯誤,有名的大學者也不免,我們不要被學者的名氣欺騙了,理念要不違其"一貫的脈絡",這很不容易,但卻是為學的基本要求,做不到,一輩子的功夫就毀了,前後矛盾算甚麼讀書?
譬如教憲法學的,政治學的,你們如何看待中華民國的五權憲法,中共的八二憲法?五權憲法是獨台憲法,那麼八二憲法算甚麼呢?一念之差,你們以之為生的學問,就落入了讓人嗤之以鼻的地步,不重視脈絡,最基本的前後不矛盾都做不到,那麼如何完成<學問思辨行>這個作學問的基本功課?任何領域的學問都一樣,有一步踏到脈絡之外了,怎可能得到正確的價值判斷?
三,孔孟的思維脈絡
(一)文本
孔子
1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2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孟子
1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2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3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二)人心"向"善
古典儒家的價值脈絡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安邦,治國,平天下.以修身做一個內外的銜接點,<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人性脈絡;而<齊家,安邦,治國,平天下>則是人際脈絡,道德的定位,道德的定義,中國人的道德,中華子孫的道德屬性,於焉必須放在如此的體系認知上加以觀察與解釋
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若不放在古典儒家中這樣的人性脈絡與人際脈絡中予以<定位,定性,定義>,則談所謂<中華文化四>個字,其實只是一種自我最基本的尊嚴爭扎而已
連自己的精神傳承脈絡是甚麼都搞不清楚,以XX為榮,以XX為傲,豈不是假命題?想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辯護,想為中華社會的"道德整合"做一點事,就從瞭解古典儒家如何安頓人心,人性與開展人我之間的適當關係開始!
古典儒家如何開展從人心開始到人我之間,一直到最終的信仰歸宿的判斷體系?用三句話簡短總結--<人性向善,擇善固執,止於至善>,至善做得到做不到?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而已矣,孔子勉勵我們,有恆就夠了,是否至善,由"天"來決定
人性是否真是"向善"?"中華文化"如何看待善與惡? - 46樓. andylyn2013/03/10 02:35從原始儒家的人性脈絡與人際脈絡論道德整合(續)
從原始儒家的人性脈絡與人際脈絡論道德整合(續)
一,古典儒家花費了大量精神在探討"心",而對於善惡的討論能否不談"心"?只論外在而不論心?古典儒家如何論"心"?論心有無現代意義?
有趣微妙的是,內心與行為的科學研究在現代卻是顯學中的顯學,例如法律學,心理學,哲學就更不用說了,法律學與心理學如何論心?
心理學的研究是中立價值的研究不涉善惡,而法律科學的心,卻是"善惡判斷"的界線,刑法上的無故意即無處罰,故意過失的責任心理認定,民法上的意思表示,無過失責任的判定等皆屬於對"人心"的研究
以下轉載傅佩榮教授關於古典儒家誠意正心的解釋,以便使道德整合的討論進入真正的人性脈絡與人際脈絡,人心不放在脈絡裡觀察,"道德"無從定位,無法定位如何定義?道德無法定義,則善惡從何而來?不界定"脈絡方位",則上帝或者稱聖人,他們要教化"誰"?
<教化,教育,修養>這類的字眼,若不放在或者肯定人有"人性與人際脈絡"的自然展現,如何有存在之必要?我們需不需要教化,教育與個人修養?從何做起?從何而來?
二,轉載自傅佩榮教授的新浪BLOG
正心」是怎么回事?(2013-02-28 09:09:03)
在《大学》的八条目中,「正心」是接着「诚意」而来的功夫。「诚意」是诚实面对自己的意念,其前提为「格物、致知」,就是先知道何谓善恶,然后在自己的意念出现时,对照善恶规范来作自我要求。「诚意」功夫所要求的是慎独、自谦(让自己满意)与毋自欺。
那么,「正心」的作用何在?人有意念之后,会形成某种「想法」,想法有正与不正之别,所以接着要正心,由此再联系到人的具体言行。因此,心(想法)是由内到外的枢纽。一般而言,意念是短暂的、流动的、变化的、被动的,而想法是完整的、固定的、主动的,具有明确意含,准备展示为「言行」的。
心即指这样的想法,因此才有正与不正的问题。譬如,在《论语‧雍也》孔子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颜回的「想法」可以长期(三月)不背离「行仁」的要求。这表示他的正心功夫作得不错,别的学生则处于依违之间,仍有待努力。
孔子在《论语‧为政》描写自己的生平进境时,最后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这句话表示他在七十岁之前,如果「从心所欲」就有「可能」违背规范。何谓从心所欲?就是任由自己的想法带领自己的言行表现。这种作法有可能「踰矩」,因此「正心」即是要端正或导正自己的想法。
《大学》有关「正心」的说法是:「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朱熹依程颐之说,认为「身有所忿懥」的「身」字,应该改为「心」字。如果这么改,则成为「心有所忿懥,则(心)不得其正」,这不是「同语重复」吗?并且若以「心」为想法,则人的想法又何止这四种不正的状态?那么,如果维持原文所说的「身」,又是何意?
依我浅见,「修身」是指「修养言行」。「身心」一词并用时,心指内在的想法,身指外在的言行。有想法才会展示为言行,否则只是胡思乱想或胡言乱行。如果未能「正心」,如何可能「修身」?
譬如,孔子说:「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知道自己对某人有怨,这属于「诚意」阶段的功夫;有怨而未能诚意,只想到现在的利害(为了维持表面的和谐,或为了得到某种利益),并且想要继续与他为友,这是「正心」阶段应作的功夫。但显然没有做到。最后表现于「言行」的是「匿怨而友其人」。孔子所不耻的这种行为就出现了。
「身」为「言行」,因此说「身」表现出「愤怒、恐惧、喜爱、忧患」的言行,不是很合理吗?这些言行不是「由心(内)到身(外)」的具体表现吗?《大学》接着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这句话才是真正扣紧「心」来说的。
「视、听、食」都是「身」的活动,其枢纽在于「心」。如果「心不在焉」,不知自己的「想法」是什么?言行失去内心的基础,只是茫茫然在活动,又如何可能「修身」?孟子引述孔子所说的:「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向〕,惟心之谓与!」(《孟子‧告子上》)像这样的心,既不能收敛于当下的言行,又不能正之,若是「从心所欲」,则后果岂堪设想?
后儒动辄把「心」或「良知」说成「本善」,实非孔孟本意。 - 45樓. andylyn2013/03/03 12:49全盤西化與現代化
道德整合有需要探討至<歷史,文化>嗎?道德是甚麼?文化是甚麼?歷史又是甚麼?想整合道德,難道不就是想整合"價值觀"?價值觀只是單純的甚麼行為可做,甚麼行為不可做?
可做不可做之前,所依據的價值判準為何?價值判準從何而來?我們如何知道,如何分辨是非對錯的?我們的文化裡,有這樣的判斷標準嗎?我們的歷史傳承是否有明確的告我們,我們對於自己,對於別人,對於人我之間可有一套可以遵行的價值觀?
一
從歷史看
中國,與中華文化的近現代史書寫,只有一個基調--全盤西化與現代化,因為帝國主義(包含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侵略完全扭轉了中國(包含台灣)的歷史"進程",完全被牽著鼻子走,到了"現代",好像有了某種程度的自主與自我,但是是真的嗎?我們真的有自我與自主,有全然自覺的主體性?
我們是全盤西化還是現代化?現代化就是全盤西化?現代化的內容是甚麼?不把這個基本的歷史解答找出來,難道中國人,中華子孫真的如伯楊所言是醜陋的,是醬缸文化?
二
從文化看
依據傅佩榮教授的解說,文化的內涵為--器物,制度與理念
器物可視為有形的物質的科學,制度可認為是法律政治經濟等體系,理念呢?思想,是否"以人為主"的思想價值,人的理念豈可不以重視個人,每一個人的內在外在為認識世界的起點?
從清朝末年的政治發展可知,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就是為了對抗全盤西化,為了對國族尊嚴的流逝而提出來的似是而非的文化概念,起點來自於自覺,但自覺的內涵是否相稱與相襯?
中學是甚麼?西學的範圍又到何處?我們的傳承裡,從主體性的角度來說,還剩多少是到了現代化的如今,還可以用,或者歷久彌新,或者是我們的老祖原創的?能否一一辨識?
歷史書寫,或者道德整合不能做到最起碼的起點辨識,下一步,第二步你如何邁出?我們不是最缺科學?所謂科學認知難道不是每一步,每一單位,每一個節點都必須清清楚
你我可有能力用現代科學來分析辨識自己的歷史文化中,有多少有價值的值得保留,慎而發揚光大部分?沒錯,所謂現代化就是大部分都西化了,是否算"全盤西化"呢?
中國文化,中華文化還能留下多少?
- 44樓. andylyn2013/02/24 15:28旁論原始儒家的人性與人際脈絡依違
一文本檢證(旁續)
3<<論語堯曰第二十>>
論語的章節編排"學而第一"為始,"堯曰二十"為末.第一句學而時習之(學習,必須適時實踐)是整個中華文化的思想源頭,那麼論語的最末一段,最末一句是何統整概念?
堯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這是孔子一貫的價值層次排布原則,"知命"層次最高,"知禮"則是立身的根本,"知言"則是處世,用世的必修課題,處世用世是否必須知人?
再理順一下孔子的思想體系--知命,知禮,知言,最終知人,清清楚楚言簡意賅的指明原始儒家的人性脈絡與人際脈絡.知命,知禮--人性脈絡;知言,知人--人際脈絡
小弟把這個體系轉換成現代的邏輯語彙,<辯析成敗-探求人性-省思關懷>,"知言知人"屬於行為客觀的成敗與人性人心探索,"知禮知命"則屬於靈魂主觀層面的最終關懷
如何知人?必須知言;如何知言?必須知禮;如何知禮?必須知命.簡言之,總而言之,從一個人的最終關懷,可以了解一個人言與行的真正面貌!
我們仍然用孔子的體系來分,聖人最高,君子其次,色莊者乎再其次,小人最末.色莊者指的是甚麼?顯然指得是,表面莊重甚而大義凜然,實際上全不是那麼一回事之人
孔子對"言行不一",或者"言行無依"的人大加撻伐眾所周知,巧言令色,鄉愿,道聽塗說等等,言行無依,不依甚麼?以孔子的標準稱,不依仁!<言與行>的最高標準欠缺終極關懷!
仁,是原始儒家的最終關懷!
P.S.
所謂知命,應當指的是--信仰;所謂知禮,這個禮字,應當指的是文化傳統,相當於希臘時代的"派得亞";<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周公制禮作樂的文化型速過程,讓孔子以"文"這個字標舉出來
"你我他",眾人當以禮樂如此美好的傳統"文"之,若禮崩樂壞,我有最高信仰與最終關懷的使命賦予,必須完成! 完成甚麼?再造<禮樂皆備,溫柔敦厚>的大同社會!
(大同社會是否是中國人,中華子孫在人間的終極關懷?一定是,那麼日本人與共產黨哪個更壞?有沒有優先順序?中國與日本之間的歷史仇恨,是讓它是進行式,還是歷史遺留?進行式與歷史遺留是不同的價值判斷,我們應該如何選擇?)
(至於民進黨的"去認同"主張,應和者是否眾多?在解決民進黨的去認同主張之前,你我的中國認同,中華認同主張是否又經得起檢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