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台灣文學作家張文環
2007/03/26 00:39
瀏覽1,424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張文環,一九0九年生於嘉義梅山大坪村,一九七八年因心臟病辭世,享年七十歲。張文環老家雖在梅山,但戰前、戰後均活躍於台中地區。
張文環父親經營竹紙業,家境尚稱豐裕,因而得以留學日本,開啟思想新視窗。一九二七年,張文環入日本岡山中學,一九三三年畢業於東洋大學文學部。留日期間,正值台灣留學生文化運動的高峰期,曾參與組織「台灣藝術研究會」,並發刊三期【福爾摩沙】雜誌,該刊旨在「從文藝來創造真正的『華麗之島』」,首倡文藝獨立,在台灣文藝史上,意義匪淺。此際,張文環亦開始展開他的文學創作生涯,並曾多次參與「台灣文藝聯盟東京支部」的各種座談會,相當活躍一九三八年,日本已經發動中國戰爭,台灣島內的政治氣氛日趨凝重,張文環返台,幾經奔走,在熱心文化運動的台北「山水亭」餐館老闆王井泉的大力贊助下,於一九四一年六月創刊(台灣文學)季刊,並結合、台作家,組織「啟文社」。(台灣文學)季刊計發行十期,歷時兩年半,是日治末台灣作家最重要的發表舞台,許多作家的代表性作品,都於(台灣文學)刊登,在沈重的時代氛圍底下,(台灣文學)確實是保存台灣文學根球的重要園地。
除了發行(台灣文學)季刊之外,張文環另與台中的音樂家呂泉生,組織「厚生演劇研究會」,以戲劇傳達社會關懷與文化批判理念,一九三四年,他的著名小說(閹雞),改編為舞台劇,在「永樂座」演出,轟動一時。*如火如荼的戰火迫使(台灣文學)廢刊,張文環遷居霧峰,一九五四年,任大里庄庄長,未幾,日本即投降。戰後,張文環懷抱著回歸祖國的喜悅,於一九四六年當選台中縣參議員,然而,次年,二二八事件敲碎了他對台灣未來的理想夢願,在一場血腥浩劫之後,張文環避居山中,將藏書資料付之一炬,幾乎完全停止創作,不再參與文壇活動,為了營生,輾轉而換職業,曾任台灣省通志館、文獻會、保險公司、彰化銀行等。
日治時期,張文環是日文創作最豐富的台灣作家,漢文亦具根基,並非不能使用中文創作,但在二二八事變之後,因對政治失望,停筆近三十年,自認是「背負著台灣人陰慘的影子苟活下來」,直至一九七二年,才又重拾文筆,寫作著名的日文長篇小說(滾地郎),一九七五,廖清秀將之譯為中文,由鴻儒堂出版。張文環的作品,以小說為主,其文涵融著民族精神與人道主義情懷,以台灣鄉土為舞台,描繪庶民的生活實景,藉以闡釋殖民統治下的台灣社會現象,從而浮刻人性的諸多面貌,被認為是台灣文學之林中,永不褪色的璀璨光芒。
張文環性情隨和,言語幽默,但在文學之中,卻含納著厚重的悲憫與深銳的批判,展現了豐厚的文學質感。張文環堅持台灣的文學取向,應該藝術性與民族性並重,由此觀之,現實性與藝術性雙聲合鳴,是張文環一貫的文學理念。文評家認為,張文環的小說創作,質量俱優,是日治末期台灣文學中的重量級作家,日本文評者甚至還譽為「台灣的菊池寬」。然而,戰前積極活躍的張文環,戰後卻完全淡出文壇,他曾自言:「光復後,我因為有種種理由,不但不寫小說,連國文國語我也不會。」而其實,語文並非他真正的寫作障礙,對於政治的絕望,對於台灣未來的茫然,才是使得一個在日治時期勇於以文學對抗殖民政權的台灣作家,在戰後偃旗息鼓的深沈理由。   
作品:早凋的蓓蕾,重荷,辣薤罐,藝旦之家,論語與雞,夜猿,頓悟,閹雞,迷兒,生息於斯的「滾地郎」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其他
自訂分類:不分類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