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愛與死
2006/05/25 06:53
瀏覽767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第一課:愛與死
edition 2003/05 ©華格納圖書館 詹益昌
預估時間:1小時
音樂段落:
第一幕前奏曲(10分25秒)
第二幕「愛之夜」二重唱後半(7分30秒)
第三幕終曲「昇華」(7分23秒)
重要音樂主題:〔崔斯坦〕〔渴望〕〔凝視〕〔生死相隨〕
開場白
我想你應該知道,「崔斯坦與伊索德」是部愛情故事。有哪一部真正的好歌劇裡沒有愛情故事呢?畢竟,男女之間的情愛是人類最強烈的感情表現之一,人們就算未曾切身經歷,一定也會心嚮往之。在此劇中男女主角彼此相愛,但外在環境與兩人的世俗關係,使得他們無法真正結合,最後選擇死亡。除了喜劇以外,真正的好歌劇幾乎都是以死亡作為最重要的戲劇高潮。
「愛」與「死」從來就是歌劇與戲劇、甚至所有人類藝術中最重要的成分。詳細考較起來,其實比較準確的說法應該是說:戲劇藝術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愛不到」跟「死不了」。戲劇中的愛情若是一直圓圓滿滿、恩恩愛愛,那有什麼意思?該死的人、不該死的人,若是隨隨便便就死了,那還有什麼看頭?扣人心弦的戲劇張力,全在於那「愛」得要「死」,卻終究無法好好愛在一起的過程裡面。
因此「崔斯坦與伊索德」中最為人所知的兩段音樂,便是第一幕的前奏曲(充滿了「愛不到」的渴望)以及終曲(女主角的死亡)。第一堂課的內容,就只包括這兩段音樂。自認熟悉這兩曲的讀者,請別急著跳過──這裡面頗有值得深究之處。
首先,這兩段音樂常被稱為崔斯坦與伊索德的『序曲』與終曲『愛之死』(或「愛與死」),這兩個名稱都是錯誤的。為這兩段音樂正名,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其意義。崔斯坦與伊索德的愛不是尋常的愛,死也非尋常的死。
終曲「愛之死」的德文是Liebestod,英譯為Love’s Death或(比較好的)Love-Death,此名是李斯特將之改編成鋼琴曲時自行加上的。這段歌詞內容乃是伊索德訴說她在崔斯坦的身上看到、聽到、聞到了怎樣怎樣美好的東西,配上果然十分美妙的音樂──所以常常被單獨演出。根據華格納自己的意思,終曲應該稱為Verklärung/Transfiguration,直譯為「變形」之意。什麼變形?崔斯坦與伊索德兩人。變成什麼?兩具死屍嗎?看起來是這樣。實情如何,下文即將為各位分曉。
第一幕前奏曲
人們往往反射性地將歌劇幕啟前的音樂通稱為「序曲」Ouvertüre/Overture,但華格納在「崔斯坦與伊索德」總譜上將幕啟前的音樂都標為「序奏」Einleitung/Introduction。但一首長達10分鐘、三段體架構的音樂稱為「序奏」似乎會令人困惑,因此一般學者們選擇將之通稱為「前奏曲」Vorspiel/Prelude──如同華格納在「羅安格林」以後各作品所使用的名稱。
從17世紀起歌劇幕啟前演奏的音樂,若稱為「序曲」則通常有較完整的曲式結構(常為快慢快三段體)、也較長大,到了19世紀華格納的時代,歌劇的序曲常常是由整部作品的重要音樂所混合組成(例如華格納自己的「唐懷瑟」序曲),實際功能往往淪為暖場等觀眾而已,所以羅西尼、麥亞白爾等人才會有一曲多用的情形。
「前奏曲」則通常是單一段落、較為短小,作為預示下一曲、下一場景的情境。華格納認為戲劇開始前演奏全劇精華集錦並無意義,應該做的是為幕啟後的戲劇鋪路的工作。就像八點檔連續劇開演前不會播「本集摘要」,而是播「前情摘要」一樣。不過華格納的「序奏」或「前奏曲」並非連續劇的「前情摘要」那樣提示前面的情節,而是更進一步地,呈現以前發生的事情對主角產生的影響,也就是說:呈現主角幕啟時的心理狀態。
聽著「崔斯坦與伊索德」的第一幕前奏曲,你可以試著想像舞台布幕後面的這對男女主角,兩人的心情被樂團演奏出來。為了方便解說,我們可以將前奏曲分為A-B-C-A’三段:請注意這並不表示它符合任何的傳統曲式。
第一幕前奏曲 A段
現在請深呼吸、閉上眼睛,開始播放CD 1-[1]的前面1分52秒
這段音樂裡面有兩個主題,分別由大提琴(譜例1-1)與木管樂器(譜例1-2)演奏
如果你覺得這不到兩分鐘的時間很難捱過,請確定週遭環境不會吵雜,然後自己量一下脈搏。如果脈搏超過每分鐘90下表示你還沒有集中精神、放鬆專注──請泡杯茶靜一下,然後再聽一次。這17個小節的音樂,是全劇最重要的根源,非聽熟不可。
你聽到了孤獨與寂寥?部分原因是,這段110秒的音樂中,有25秒是休止符──除了殘響、什麼聲音都沒有的時間。也許這也是你會覺得難捱的原因之一。
苦澀與悲傷?一個原因是,分別由大提琴與木管輪流奏出的兩個主旋律,聽起來都有些哀傷或詭異:因為它們的音符間的距離不多都是半音(鋼琴上黑鍵與相鄰白鍵之間的音高差異)。另一個原因是你聽到的和聲,絕大部分是所謂的不和諧和絃──也就是,聽起來不舒服的音響﹔例如0:10響起、赫赫有名的〔崔斯坦和絃〕。不過到了1分48秒整個樂團一起奏出那個小結尾的時候,你是否覺得比較舒服一點?那是因為你聽到了比較和諧的和聲,把前面不和諧和聲的不舒服感覺「解決」了一些。
崔斯坦動機
這段音樂裡面有兩個主要動機,跟一個小結尾。第一個出現的音樂動機是大提琴獨奏四個音符的感傷樂句,往上拔高然後慢慢落下,每次落下半音。
渴望動機
跟開頭大提琴第四個音符同時進來的(0:10),是木管樂器的和聲跟帶著鼻音的雙簧管旋律──四個音符、慢慢爬昇、每次爬昇半音的樂句。這樣半音上行的動機幾乎在每齣華格納的作品中都有,幾乎都可以稱為〔渴望〕。
整部「崔斯坦與伊索德」的音樂,可以說都源自於全劇的第一段音樂,也就是你剛才聽到的1分50秒。全劇重要的音樂主題,幾乎都是衍生自〔崔斯坦〕與〔渴望〕兩個動機﹔甚至〔渴望〕的上行半音階,也可以說是〔崔斯坦〕那下行半音階的反向。而全劇中所佔份量最重的音樂主題,就是〔渴望〕。
如果再聽一次上面的段落,由於期待著1分50秒時的「解決」,也許你會發現某種無法形容的感覺在驅動著、推動著越過這些無聲的休止符。這種感覺一直都是存在的,只是也許第一次聽未能感受到。它似乎不是靜止的孤獨與悲傷,而是一絲絲的焦躁,特別是,1分50秒時的「解決」並沒有能完全掃清這些不舒服的感覺。這種焦躁在音樂上也是有跡可循的:這段音樂中〔崔斯坦〕與〔渴望〕分別出現三次與六次,音高一次比一次高。木管的〔渴望〕那向上的半音階,特別會使人「渴望」到達什麼地方、安定下來﹔1分50秒處的小結尾乃是一個往下的全音階,便提供了這樣的「解決」感。
華格納終身服膺的叔本華哲學這樣認為,驅使人類活在世上的是一個個的慾望(渴望),人類終生勞碌只為滿足這些慾望﹔可是當一個慾望獲得滿足,很快又會產生新的慾望﹔得到滿足快樂的時間少、痛苦追求慾望的時間長。所以人生是悲慘的──如同〔崔斯坦〕動機的下行半音階造成的感傷印象,操縱這一切的乃是各種「渴望」──所以〔渴望〕動機在全劇出現的次數最多,而且渴望反覆出現、越來越高、最後達到部分解決的模式也常常出現。
人類什麼樣的「渴望」最為強烈?叔本華說:第一是想要活著(不想死)的渴望,其次是對愛情的渴望、愛人與被愛的渴望。「愛」與「死」也是本劇最重要的成分。接下來的音樂裡要讓大家聽聽「愛」:
CD 1-[1] 1:52至4:00:第一幕前奏曲 B1段
注意從前一段音樂的小結尾到這段之間的銜接:可說毫無痕跡
一開始請跟隨大提琴那溫柔美麗的旋律〔凝視〕,隨後於3:35由木管承接
凝視動機(譜例3)
如果〔崔斯坦〕與其衍生的〔渴望〕加上〔崔斯坦和絃〕構成第一幕前奏曲的第一主題,那麼這段音樂,便可說是第二主題──將之稱為〔凝視〕,是因為它在劇中第一次出現是第一幕第二景伊索德訴苦:「...那個英雄閃躲著我的目光」,第二次也是最重要的出現,是後來「伊索德的獨白」中,說到崔斯坦那勾魂懾魄的凝視,使得她復仇的劍落下。(凝視)動機當然不僅是指那個看的動作,而是其所象徵兩人之間的異樣情愫﹔因此也有人將之稱為〔愛情〕。〔凝視〕聽起來會比〔崔斯坦〕或〔渴望〕來得舒服,因為它大部分是自然音階、而非半音音階﹔可是你仍然可以常常聽到其中有半音階上行的〔渴望〕音形,例如2:30、3:30處。
CD 1-[1] 4:00至6:14:第一幕前奏曲 B2段
這段音樂前半的主角是〔凝視〕動機第二句,以前奏曲A段的風格,由弦樂與木管輪流演奏,最後也抵達跟A段小結尾類似的解決。由此我們可以把〔凝視〕跟〔渴望〕聯想在一起,也就是說這〔凝視〕也是一種〔渴望〕,只是聽起來舒服一些,因為它只有一個半音音程。
後半是〔凝視〕動機的發展段落,但從未拋開感傷的性格,反而逐漸籠罩陰影。
第一幕前奏曲 C段
CD 1-[1] 6:14至7:38:〔凝視〕動機發展出美麗的音形
新的音形在小提琴與中提琴如瀑布流水般美麗地瀉下,其節奏型態類似〔凝視〕,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凝視〕發展下來的產物。前述其他動機紛紛加入音樂的洪流,沸騰前最後出現的是三次〔崔斯坦〕動機,在7:32碎成片片。
在那最高潮的地方我們得到了什麼?不和諧的〔崔斯坦〕和絃。這意味著:從幕啟的大提琴〔崔斯坦〕動機,一路緊密銜接到此、沒有終止式,翻騰之後我們只得到過兩次小小的、不完全的解決(分別在A段與B2段的小結尾),以及〔凝視〕發展出來的一個美麗旋律。撐到這裡還沒「陣亡」的人,且看華格納自己怎麼解說這段音樂(1860年在巴黎的音樂會演出時所撰寫):
在一個長大的脈動中,那無法滿足的渴望,從最細微之處、最膽怯的宣示,經由焦慮的嘆息、希望與恐懼、悲嘆與想望、歡樂與折磨,膨脹到最巨大的宣洩、最偉大的企圖,想要為無窮渴望的心,找出通往愛之海無盡歡樂的路徑。徒勞無功!……
第一幕前奏曲 A’段
CD 1-[1] 7:38至10:25:〔凝視〕〔崔斯坦〕〔渴望〕,再現A段
如同開頭的A段一樣,不過加入了〔凝視〕。然後也到達一個解決──現在覺得雖然不完全、但相當令人嚮往的解決。在那之後最後一次感傷的〔凝視〕﹔隨著陰鬱的定音鼓擂起,〔崔斯坦〕與〔渴望〕的原形再現,但這次沒有任何的解決了──低音弦樂曖昧陰沉的旋律,不知道要領我們到哪裡去......
……它的力量用盡,心靈沉回渴望的鬱悶、無法滿足的渴望,直到最後一次耗盡,瞥見一線最高歡樂的光芒:那歡樂屬於死亡、屬於不再存在、屬於那最終的救贖,進入那無比神妙的領域、那我們越想強行闖入就越遠離的領域。我們應該稱之為死亡嗎?還是黑夜的奇妙世界……
如果你是位「正常」的愛樂者,撐到這裡,恭喜你獲得了休息十分鐘的權利:因為剛才恐怕是你聽過最難以下嚥的音樂之一。第一次聽這音樂的人,許多是用意志力撐完的──只要反覆跟自己說:「這麼深奧難聽的音樂一定是有道理的﹔先努力聽完,日後也許便會瞭解。」
這獨特的音樂風格是主要的原因,緊密銜接、長大而無終止式、不符合傳統曲式,乍聽不容易理出頭緒。可是請相信我:華格納並非興之所致隨便亂寫,他遵循的是自己所想表達的戲劇意圖的要求、追求的是別人作夢也不曾想過的境界。先別斷定他是無病呻吟、試著熟悉他獨特的音樂戲劇語言,讓他領你進入那「無比神妙的領域、那越想強行闖入就越遠離的領域。該稱之為死亡嗎?還是黑夜的奇妙世界……」
第二幕「愛之夜」二重唱
為這個奇妙的世界,華格納寫作了無比奇妙的音樂。兩位主角在劇中有兩次接近過這個「黑夜的奇妙領域」,第一次是在全劇中間、第二幕的二重唱後半,但未能真正融入,就被別人打斷了。第二次則是在全劇的終曲,讓他們與我們都得到了渴望已久的東西。這是「崔斯坦與伊索德」中最最美妙的音樂,純粹當作天籟欣賞也可以(因此音樂會中常被單獨演出),但是若能深入瞭解,則聽者也可以接觸那難以言喻的奇妙領域。
根據華格納的劇本,第一幕幕啟以前所發生過的事是這樣的:崔斯坦殺死伊索德的未婚夫,自己也受致命毒傷﹔他漂流倒愛爾蘭,匿名接受伊索德醫治。她發現了崔斯坦的真正身分,正要舉劍復仇時,被他的凝視軟化。兩人從此深深相愛,但均未向對方吐露。崔斯坦傷癒回國後,因為某些原因而向馬克王建議迎娶伊索德,並自願擔任迎親使者。第一幕便發生在迎親船上。以上的情節大致可以從第一幕「伊索德的獨白」中找到,但是最關鍵的問題、悲劇的根源,就沒有這麼容易了──往往必須從第二幕、第三幕的歌詞中尋找解答。
我們都知道崔斯坦與伊索德互相愛著對方,卻因為某些因素無法真正結合,但並非由於伊索德是馬克王的新娘這麼簡單的事實──那是在第一幕終曲後才發生,可是在第一幕的「攤牌場景」中,兩人就已經劍拔弩張、愛恨交織,最後互相飲下(誤以為的)死藥,才首次互訴衷情。所以悲劇真正的根源在於:
兩人為何沒有早點互相承認彼此的愛?
崔斯坦為何要向馬克王建議迎娶伊索德?
伊索德為何逼迫崔斯坦、與他共死?
讓我們先用一般的眼光考慮這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可能的解釋有:1) 伊索德為未婚夫復仇的責任,當時壓過了追求愛情的渴望﹔2) 崔斯坦不認為兩人的愛情會有出路......等等,隨便大家設想。
第二個問題比較難以回答,但從華格納的素材、草稿與歌詞的蛛絲馬跡中,我們可以拼湊出以下的情景:當崔斯坦傷癒回國後,逢人就讚頌愛爾蘭公主伊索德的美貌與妙手﹔同時馬克王年邁無子,朝臣中開始謠傳崔斯坦(作為馬克王的外甥)功高自傲、覬覦康威爾王位。也許受了別人的言語擠兌,光明磊落、武士風範的崔斯坦為求自清,便建議馬克王再娶、以便產生子嗣,並自願擔任求婚使者。他心裡的打算是,迎親回國後就退隱山林。
第三個問題就容易了:崔斯坦傷癒回國,伊索德的思慕之情必然與日俱增。後來崔斯坦正大光明再度來到愛爾蘭,與愛爾蘭人正式和解、迎娶伊索德──不是給他自己,卻是給年邁的馬克王!我們可以想像她聽到這等消息時天旋地轉、氣衝腦門,必然暗罵他忘恩負義、負心薄悻,自覺受到無比羞辱。
以上都是世俗的考量,任何重視榮譽、名聲、倫理、道德的人都會做出的選擇。可是受了叔本華哲學啟發的華格納,在「崔斯坦與伊索德」中要傳達的是:世人重視、自以為無比重要的榮譽、名聲、倫理、道德,都是「表象世界」的產物,在那「永恆真實」的世界中並沒有這些東西存在。比較詳盡的哲學討論,不在本文範圍內,聽者只需要知道他將「表象世界」以耀眼的白晝比喻、「永恆真實」的世界以無垠的黑夜比擬即可。
崔斯坦與伊索德在喝下(誤認為的)死藥,終於看清了以往妨礙兩人愛情結合的,都是表象世界的虛妄幻象:第一幕終曲前五分鐘:『我以前怎麼會癡心妄想什麼崔斯坦的榮譽?』『我以前怎麼會癡心妄想什麼伊索德的恥辱?』。
兩人現在明白,是什麼在驅使著他們、推動著他們:是第一幕前奏曲所傳達的東西──『那無法滿足的渴望,從最細微之處、最膽怯的宣示,經由焦慮的嘆息、希望與恐懼、悲嘆與想望、歡樂與折磨,膨脹到最巨大的宣洩、最偉大的企圖,想要為無窮渴望的心,找出通往愛之海無盡歡樂的路徑。』
於是從他們因這般渴望而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崔斯坦與伊索德瞭解到了:真正的愛情、像他們這樣的愛情,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實現與滿足的可能。唯一的可能,是在生命的另一岸,兩人才能真正合而為一。這裡所說的「真正」是那絕對、永恆的真實,如同叔本華、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所體認到的。但這並非他們獨創:我們日常的口語不就常說嗎:這兩人「愛得要死」?
我不認為叔本華與華格納在鼓勵愛人們殉情,事實上叔本華只是觀察到一些現象、進行邏輯推論後,產生了一個哲學理論──不同意的人多的是。歷史證據顯示,華格納倒是大致上同意的,而且確實影響了他的藝術作品──雖然華格納對問題的解答與叔本華不同。聽華格納的人也不一定要認同叔本華學說,但若要深入瞭解華格納的藝術作品,應該知道一下,也才能體會,為什麼華格納寫得出這樣美麗得讓人說不出話來的音樂:
第二幕「愛之夜」二重唱終曲
CD 3-[2]至這一軌結束 (歌詞P.139-143)
一開始崔斯坦唱的主題為〔生死相隨〕,後來與樂團和伊索德互相交疊
2:05開始加入幕後布蘭格妮的歌聲與漂浮著的弦樂的豎琴,美麗得無法言喻
崔斯坦 堅定而溫柔地將伊索德拉向自己
於是我們一同死去, 生死相隨
永不分離,
(以下請見歌詞P.139-143)
生死相隨動機(譜例4)
〔生死相隨〕這個新動機,跟〔崔斯坦〕那四個音符的動機幾乎一模一樣,只有第一個音程不同,但與〔崔斯坦〕的音樂感覺多麼不同!〔崔斯坦〕是全劇最開頭的音樂,而〔生死相隨〕是華格納選擇作為終曲開頭的音樂,前後呼應。
然而這興奮而燦爛的音樂,就在衝向最後的高潮時被全劇最難聽的和絃硬生生地打斷。請注意這是全劇的中間,偉大的音樂戲劇家華格納,不會把他袖中最好的貨色在這裡就拿出來。這對愛人最美麗的夢想,在第二幕這裡被硬生生打斷﹔被吊足了胃口的聽眾,要到第三幕終曲才會聽到那期待已久的「解決」。
第三幕終曲「昇華」
根據華格納自己的意思,終曲應該稱為Verklärung(英譯為Transfiguration),直譯為「變形」、「變容」之意,但筆者認為「昇華」也許是較為優雅的翻譯。
這段音樂是伊索德對著已經死去15分鐘的崔斯坦遺體所唱,唱完後伊索德也倒地死去──沒有任何的理由與原因,就這樣死了。然而在伊索德看來,她自己沒死,崔斯坦也沒死──如同崔斯坦死前所唱的:「世界消逝,當我歡樂地奔向她時!」第三幕終屍陳遍野、哀傷肅穆的場景,伊索德視而不見。她感到的是,她與崔斯坦真正、永恆的結合。
第三幕終曲
CD 4-[7] 歌詞(P.172-174)
伊索德 生死相隨
多麼溫柔安詳
他微笑著,
他的雙眼
多麼美好地睜開-
看到了嗎,朋友們?
沒有看到嗎?
他發出的光,
越來越明亮
昇上群星環繞
的天際?
看哪 你沒有看見嗎?
他的心 生死相隨
生氣滿溢
充實而蓬勃
在胸膛中跳動?
那雙唇
愉悅溫柔
甜美氣息
柔和吐露
朋友們!看哪! 崔斯坦
你沒有感覺到、沒有看到嗎?
只有我聽到 生死相隨
這旋律嗎? 崔斯坦
那多麼美妙
充實而祥和,
歡樂在訴說,
一切在詠嘆
溫柔撫慰,
從他身上發聲 崔斯坦
穿透我身,
其聲飛揚
甜美迴響,
蕩氣迴腸?
迴聲嘹亮,
環繞我身
那是溫柔空氣的
波濤起伏?
那是喜悅氣息的
氤氳雲霧?
在我身邊呼嘯,
磅薄澎湃,
我呼吸,
我傾聽?
我暢飲,
沈醉?
散發甜蜜的芳香?
我吐出最後的氣息?
在起伏的波濤中,
在鳴響的迴聲裡
在世界氣息
龐大的洪流裡-
淹沒,
下沉-─
無意識地-─
沉醉於至高歡樂!
渴望動機最後一次出現……
獲得真正的解決……
幕落
一直以來的愛情與渴望、世人眼中的哀傷與死亡,「變形」或「昇華」成「無意識地沉醉於最高的歡樂!」,這便是終曲真正的意義。整部劇中我們聽過無數次的「渴望」動機,在全劇最後一個和絃得到最為徹底完全的解決。華格納這樣說:
……渴望,無法滿足的渴望,生生不息的想望、狂熱的渴求﹔只有一個救贖──死亡、停止存在,不知道醒來的長眠!
也許萬人迷李斯特稱之為「愛之死」(Liebestod,Love’s Death / Love-Death),不是為了煽情的理由。這個終曲是個死亡沒錯──崔斯坦與伊索德的死亡,但這死亡並非世俗意義的死亡,而是愛到最深處的結果,哲學式的死亡、叔本華式的死亡,帶著一抹微笑的死亡、帶著無限愛意的死亡。無以名之、無法分離、無窮無盡、無意識地沉醉於至高歡樂!That death is a LOVE’s Death , a LOVE-death , not an ordinary DEATH-death .
許多人認為,這是華格納寫過最偉大的終曲之一,也許略遜於「帕西法爾」終曲,但比起「諸神黃昏」終曲恐怕不遑多讓。在這段音樂裡面,有著參透宇宙的滄桑,與難以言喻的嚮往,繾綣而莊嚴、磅礡而神秘。你受到感動了嗎?完成接下來的三堂課後,再聽一次吧。 ###
edition 2003/05 ©華格納圖書館 詹益昌
預估時間:1小時
音樂段落:
第一幕前奏曲(10分25秒)
第二幕「愛之夜」二重唱後半(7分30秒)
第三幕終曲「昇華」(7分23秒)
重要音樂主題:〔崔斯坦〕〔渴望〕〔凝視〕〔生死相隨〕
開場白
我想你應該知道,「崔斯坦與伊索德」是部愛情故事。有哪一部真正的好歌劇裡沒有愛情故事呢?畢竟,男女之間的情愛是人類最強烈的感情表現之一,人們就算未曾切身經歷,一定也會心嚮往之。在此劇中男女主角彼此相愛,但外在環境與兩人的世俗關係,使得他們無法真正結合,最後選擇死亡。除了喜劇以外,真正的好歌劇幾乎都是以死亡作為最重要的戲劇高潮。
「愛」與「死」從來就是歌劇與戲劇、甚至所有人類藝術中最重要的成分。詳細考較起來,其實比較準確的說法應該是說:戲劇藝術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愛不到」跟「死不了」。戲劇中的愛情若是一直圓圓滿滿、恩恩愛愛,那有什麼意思?該死的人、不該死的人,若是隨隨便便就死了,那還有什麼看頭?扣人心弦的戲劇張力,全在於那「愛」得要「死」,卻終究無法好好愛在一起的過程裡面。
因此「崔斯坦與伊索德」中最為人所知的兩段音樂,便是第一幕的前奏曲(充滿了「愛不到」的渴望)以及終曲(女主角的死亡)。第一堂課的內容,就只包括這兩段音樂。自認熟悉這兩曲的讀者,請別急著跳過──這裡面頗有值得深究之處。
首先,這兩段音樂常被稱為崔斯坦與伊索德的『序曲』與終曲『愛之死』(或「愛與死」),這兩個名稱都是錯誤的。為這兩段音樂正名,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其意義。崔斯坦與伊索德的愛不是尋常的愛,死也非尋常的死。
終曲「愛之死」的德文是Liebestod,英譯為Love’s Death或(比較好的)Love-Death,此名是李斯特將之改編成鋼琴曲時自行加上的。這段歌詞內容乃是伊索德訴說她在崔斯坦的身上看到、聽到、聞到了怎樣怎樣美好的東西,配上果然十分美妙的音樂──所以常常被單獨演出。根據華格納自己的意思,終曲應該稱為Verklärung/Transfiguration,直譯為「變形」之意。什麼變形?崔斯坦與伊索德兩人。變成什麼?兩具死屍嗎?看起來是這樣。實情如何,下文即將為各位分曉。
第一幕前奏曲
人們往往反射性地將歌劇幕啟前的音樂通稱為「序曲」Ouvertüre/Overture,但華格納在「崔斯坦與伊索德」總譜上將幕啟前的音樂都標為「序奏」Einleitung/Introduction。但一首長達10分鐘、三段體架構的音樂稱為「序奏」似乎會令人困惑,因此一般學者們選擇將之通稱為「前奏曲」Vorspiel/Prelude──如同華格納在「羅安格林」以後各作品所使用的名稱。
從17世紀起歌劇幕啟前演奏的音樂,若稱為「序曲」則通常有較完整的曲式結構(常為快慢快三段體)、也較長大,到了19世紀華格納的時代,歌劇的序曲常常是由整部作品的重要音樂所混合組成(例如華格納自己的「唐懷瑟」序曲),實際功能往往淪為暖場等觀眾而已,所以羅西尼、麥亞白爾等人才會有一曲多用的情形。
「前奏曲」則通常是單一段落、較為短小,作為預示下一曲、下一場景的情境。華格納認為戲劇開始前演奏全劇精華集錦並無意義,應該做的是為幕啟後的戲劇鋪路的工作。就像八點檔連續劇開演前不會播「本集摘要」,而是播「前情摘要」一樣。不過華格納的「序奏」或「前奏曲」並非連續劇的「前情摘要」那樣提示前面的情節,而是更進一步地,呈現以前發生的事情對主角產生的影響,也就是說:呈現主角幕啟時的心理狀態。
聽著「崔斯坦與伊索德」的第一幕前奏曲,你可以試著想像舞台布幕後面的這對男女主角,兩人的心情被樂團演奏出來。為了方便解說,我們可以將前奏曲分為A-B-C-A’三段:請注意這並不表示它符合任何的傳統曲式。
第一幕前奏曲 A段
現在請深呼吸、閉上眼睛,開始播放CD 1-[1]的前面1分52秒
這段音樂裡面有兩個主題,分別由大提琴(譜例1-1)與木管樂器(譜例1-2)演奏
如果你覺得這不到兩分鐘的時間很難捱過,請確定週遭環境不會吵雜,然後自己量一下脈搏。如果脈搏超過每分鐘90下表示你還沒有集中精神、放鬆專注──請泡杯茶靜一下,然後再聽一次。這17個小節的音樂,是全劇最重要的根源,非聽熟不可。
你聽到了孤獨與寂寥?部分原因是,這段110秒的音樂中,有25秒是休止符──除了殘響、什麼聲音都沒有的時間。也許這也是你會覺得難捱的原因之一。
苦澀與悲傷?一個原因是,分別由大提琴與木管輪流奏出的兩個主旋律,聽起來都有些哀傷或詭異:因為它們的音符間的距離不多都是半音(鋼琴上黑鍵與相鄰白鍵之間的音高差異)。另一個原因是你聽到的和聲,絕大部分是所謂的不和諧和絃──也就是,聽起來不舒服的音響﹔例如0:10響起、赫赫有名的〔崔斯坦和絃〕。不過到了1分48秒整個樂團一起奏出那個小結尾的時候,你是否覺得比較舒服一點?那是因為你聽到了比較和諧的和聲,把前面不和諧和聲的不舒服感覺「解決」了一些。
崔斯坦動機
這段音樂裡面有兩個主要動機,跟一個小結尾。第一個出現的音樂動機是大提琴獨奏四個音符的感傷樂句,往上拔高然後慢慢落下,每次落下半音。
渴望動機
跟開頭大提琴第四個音符同時進來的(0:10),是木管樂器的和聲跟帶著鼻音的雙簧管旋律──四個音符、慢慢爬昇、每次爬昇半音的樂句。這樣半音上行的動機幾乎在每齣華格納的作品中都有,幾乎都可以稱為〔渴望〕。
整部「崔斯坦與伊索德」的音樂,可以說都源自於全劇的第一段音樂,也就是你剛才聽到的1分50秒。全劇重要的音樂主題,幾乎都是衍生自〔崔斯坦〕與〔渴望〕兩個動機﹔甚至〔渴望〕的上行半音階,也可以說是〔崔斯坦〕那下行半音階的反向。而全劇中所佔份量最重的音樂主題,就是〔渴望〕。
如果再聽一次上面的段落,由於期待著1分50秒時的「解決」,也許你會發現某種無法形容的感覺在驅動著、推動著越過這些無聲的休止符。這種感覺一直都是存在的,只是也許第一次聽未能感受到。它似乎不是靜止的孤獨與悲傷,而是一絲絲的焦躁,特別是,1分50秒時的「解決」並沒有能完全掃清這些不舒服的感覺。這種焦躁在音樂上也是有跡可循的:這段音樂中〔崔斯坦〕與〔渴望〕分別出現三次與六次,音高一次比一次高。木管的〔渴望〕那向上的半音階,特別會使人「渴望」到達什麼地方、安定下來﹔1分50秒處的小結尾乃是一個往下的全音階,便提供了這樣的「解決」感。
華格納終身服膺的叔本華哲學這樣認為,驅使人類活在世上的是一個個的慾望(渴望),人類終生勞碌只為滿足這些慾望﹔可是當一個慾望獲得滿足,很快又會產生新的慾望﹔得到滿足快樂的時間少、痛苦追求慾望的時間長。所以人生是悲慘的──如同〔崔斯坦〕動機的下行半音階造成的感傷印象,操縱這一切的乃是各種「渴望」──所以〔渴望〕動機在全劇出現的次數最多,而且渴望反覆出現、越來越高、最後達到部分解決的模式也常常出現。
人類什麼樣的「渴望」最為強烈?叔本華說:第一是想要活著(不想死)的渴望,其次是對愛情的渴望、愛人與被愛的渴望。「愛」與「死」也是本劇最重要的成分。接下來的音樂裡要讓大家聽聽「愛」:
CD 1-[1] 1:52至4:00:第一幕前奏曲 B1段
注意從前一段音樂的小結尾到這段之間的銜接:可說毫無痕跡
一開始請跟隨大提琴那溫柔美麗的旋律〔凝視〕,隨後於3:35由木管承接
凝視動機(譜例3)
如果〔崔斯坦〕與其衍生的〔渴望〕加上〔崔斯坦和絃〕構成第一幕前奏曲的第一主題,那麼這段音樂,便可說是第二主題──將之稱為〔凝視〕,是因為它在劇中第一次出現是第一幕第二景伊索德訴苦:「...那個英雄閃躲著我的目光」,第二次也是最重要的出現,是後來「伊索德的獨白」中,說到崔斯坦那勾魂懾魄的凝視,使得她復仇的劍落下。(凝視)動機當然不僅是指那個看的動作,而是其所象徵兩人之間的異樣情愫﹔因此也有人將之稱為〔愛情〕。〔凝視〕聽起來會比〔崔斯坦〕或〔渴望〕來得舒服,因為它大部分是自然音階、而非半音音階﹔可是你仍然可以常常聽到其中有半音階上行的〔渴望〕音形,例如2:30、3:30處。
CD 1-[1] 4:00至6:14:第一幕前奏曲 B2段
這段音樂前半的主角是〔凝視〕動機第二句,以前奏曲A段的風格,由弦樂與木管輪流演奏,最後也抵達跟A段小結尾類似的解決。由此我們可以把〔凝視〕跟〔渴望〕聯想在一起,也就是說這〔凝視〕也是一種〔渴望〕,只是聽起來舒服一些,因為它只有一個半音音程。
後半是〔凝視〕動機的發展段落,但從未拋開感傷的性格,反而逐漸籠罩陰影。
第一幕前奏曲 C段
CD 1-[1] 6:14至7:38:〔凝視〕動機發展出美麗的音形
新的音形在小提琴與中提琴如瀑布流水般美麗地瀉下,其節奏型態類似〔凝視〕,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凝視〕發展下來的產物。前述其他動機紛紛加入音樂的洪流,沸騰前最後出現的是三次〔崔斯坦〕動機,在7:32碎成片片。
在那最高潮的地方我們得到了什麼?不和諧的〔崔斯坦〕和絃。這意味著:從幕啟的大提琴〔崔斯坦〕動機,一路緊密銜接到此、沒有終止式,翻騰之後我們只得到過兩次小小的、不完全的解決(分別在A段與B2段的小結尾),以及〔凝視〕發展出來的一個美麗旋律。撐到這裡還沒「陣亡」的人,且看華格納自己怎麼解說這段音樂(1860年在巴黎的音樂會演出時所撰寫):
在一個長大的脈動中,那無法滿足的渴望,從最細微之處、最膽怯的宣示,經由焦慮的嘆息、希望與恐懼、悲嘆與想望、歡樂與折磨,膨脹到最巨大的宣洩、最偉大的企圖,想要為無窮渴望的心,找出通往愛之海無盡歡樂的路徑。徒勞無功!……
第一幕前奏曲 A’段
CD 1-[1] 7:38至10:25:〔凝視〕〔崔斯坦〕〔渴望〕,再現A段
如同開頭的A段一樣,不過加入了〔凝視〕。然後也到達一個解決──現在覺得雖然不完全、但相當令人嚮往的解決。在那之後最後一次感傷的〔凝視〕﹔隨著陰鬱的定音鼓擂起,〔崔斯坦〕與〔渴望〕的原形再現,但這次沒有任何的解決了──低音弦樂曖昧陰沉的旋律,不知道要領我們到哪裡去......
……它的力量用盡,心靈沉回渴望的鬱悶、無法滿足的渴望,直到最後一次耗盡,瞥見一線最高歡樂的光芒:那歡樂屬於死亡、屬於不再存在、屬於那最終的救贖,進入那無比神妙的領域、那我們越想強行闖入就越遠離的領域。我們應該稱之為死亡嗎?還是黑夜的奇妙世界……
如果你是位「正常」的愛樂者,撐到這裡,恭喜你獲得了休息十分鐘的權利:因為剛才恐怕是你聽過最難以下嚥的音樂之一。第一次聽這音樂的人,許多是用意志力撐完的──只要反覆跟自己說:「這麼深奧難聽的音樂一定是有道理的﹔先努力聽完,日後也許便會瞭解。」
這獨特的音樂風格是主要的原因,緊密銜接、長大而無終止式、不符合傳統曲式,乍聽不容易理出頭緒。可是請相信我:華格納並非興之所致隨便亂寫,他遵循的是自己所想表達的戲劇意圖的要求、追求的是別人作夢也不曾想過的境界。先別斷定他是無病呻吟、試著熟悉他獨特的音樂戲劇語言,讓他領你進入那「無比神妙的領域、那越想強行闖入就越遠離的領域。該稱之為死亡嗎?還是黑夜的奇妙世界……」
第二幕「愛之夜」二重唱
為這個奇妙的世界,華格納寫作了無比奇妙的音樂。兩位主角在劇中有兩次接近過這個「黑夜的奇妙領域」,第一次是在全劇中間、第二幕的二重唱後半,但未能真正融入,就被別人打斷了。第二次則是在全劇的終曲,讓他們與我們都得到了渴望已久的東西。這是「崔斯坦與伊索德」中最最美妙的音樂,純粹當作天籟欣賞也可以(因此音樂會中常被單獨演出),但是若能深入瞭解,則聽者也可以接觸那難以言喻的奇妙領域。
根據華格納的劇本,第一幕幕啟以前所發生過的事是這樣的:崔斯坦殺死伊索德的未婚夫,自己也受致命毒傷﹔他漂流倒愛爾蘭,匿名接受伊索德醫治。她發現了崔斯坦的真正身分,正要舉劍復仇時,被他的凝視軟化。兩人從此深深相愛,但均未向對方吐露。崔斯坦傷癒回國後,因為某些原因而向馬克王建議迎娶伊索德,並自願擔任迎親使者。第一幕便發生在迎親船上。以上的情節大致可以從第一幕「伊索德的獨白」中找到,但是最關鍵的問題、悲劇的根源,就沒有這麼容易了──往往必須從第二幕、第三幕的歌詞中尋找解答。
我們都知道崔斯坦與伊索德互相愛著對方,卻因為某些因素無法真正結合,但並非由於伊索德是馬克王的新娘這麼簡單的事實──那是在第一幕終曲後才發生,可是在第一幕的「攤牌場景」中,兩人就已經劍拔弩張、愛恨交織,最後互相飲下(誤以為的)死藥,才首次互訴衷情。所以悲劇真正的根源在於:
兩人為何沒有早點互相承認彼此的愛?
崔斯坦為何要向馬克王建議迎娶伊索德?
伊索德為何逼迫崔斯坦、與他共死?
讓我們先用一般的眼光考慮這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可能的解釋有:1) 伊索德為未婚夫復仇的責任,當時壓過了追求愛情的渴望﹔2) 崔斯坦不認為兩人的愛情會有出路......等等,隨便大家設想。
第二個問題比較難以回答,但從華格納的素材、草稿與歌詞的蛛絲馬跡中,我們可以拼湊出以下的情景:當崔斯坦傷癒回國後,逢人就讚頌愛爾蘭公主伊索德的美貌與妙手﹔同時馬克王年邁無子,朝臣中開始謠傳崔斯坦(作為馬克王的外甥)功高自傲、覬覦康威爾王位。也許受了別人的言語擠兌,光明磊落、武士風範的崔斯坦為求自清,便建議馬克王再娶、以便產生子嗣,並自願擔任求婚使者。他心裡的打算是,迎親回國後就退隱山林。
第三個問題就容易了:崔斯坦傷癒回國,伊索德的思慕之情必然與日俱增。後來崔斯坦正大光明再度來到愛爾蘭,與愛爾蘭人正式和解、迎娶伊索德──不是給他自己,卻是給年邁的馬克王!我們可以想像她聽到這等消息時天旋地轉、氣衝腦門,必然暗罵他忘恩負義、負心薄悻,自覺受到無比羞辱。
以上都是世俗的考量,任何重視榮譽、名聲、倫理、道德的人都會做出的選擇。可是受了叔本華哲學啟發的華格納,在「崔斯坦與伊索德」中要傳達的是:世人重視、自以為無比重要的榮譽、名聲、倫理、道德,都是「表象世界」的產物,在那「永恆真實」的世界中並沒有這些東西存在。比較詳盡的哲學討論,不在本文範圍內,聽者只需要知道他將「表象世界」以耀眼的白晝比喻、「永恆真實」的世界以無垠的黑夜比擬即可。
崔斯坦與伊索德在喝下(誤認為的)死藥,終於看清了以往妨礙兩人愛情結合的,都是表象世界的虛妄幻象:第一幕終曲前五分鐘:『我以前怎麼會癡心妄想什麼崔斯坦的榮譽?』『我以前怎麼會癡心妄想什麼伊索德的恥辱?』。
兩人現在明白,是什麼在驅使著他們、推動著他們:是第一幕前奏曲所傳達的東西──『那無法滿足的渴望,從最細微之處、最膽怯的宣示,經由焦慮的嘆息、希望與恐懼、悲嘆與想望、歡樂與折磨,膨脹到最巨大的宣洩、最偉大的企圖,想要為無窮渴望的心,找出通往愛之海無盡歡樂的路徑。』
於是從他們因這般渴望而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崔斯坦與伊索德瞭解到了:真正的愛情、像他們這樣的愛情,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實現與滿足的可能。唯一的可能,是在生命的另一岸,兩人才能真正合而為一。這裡所說的「真正」是那絕對、永恆的真實,如同叔本華、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所體認到的。但這並非他們獨創:我們日常的口語不就常說嗎:這兩人「愛得要死」?
我不認為叔本華與華格納在鼓勵愛人們殉情,事實上叔本華只是觀察到一些現象、進行邏輯推論後,產生了一個哲學理論──不同意的人多的是。歷史證據顯示,華格納倒是大致上同意的,而且確實影響了他的藝術作品──雖然華格納對問題的解答與叔本華不同。聽華格納的人也不一定要認同叔本華學說,但若要深入瞭解華格納的藝術作品,應該知道一下,也才能體會,為什麼華格納寫得出這樣美麗得讓人說不出話來的音樂:
第二幕「愛之夜」二重唱終曲
CD 3-[2]至這一軌結束 (歌詞P.139-143)
一開始崔斯坦唱的主題為〔生死相隨〕,後來與樂團和伊索德互相交疊
2:05開始加入幕後布蘭格妮的歌聲與漂浮著的弦樂的豎琴,美麗得無法言喻
崔斯坦 堅定而溫柔地將伊索德拉向自己
於是我們一同死去, 生死相隨
永不分離,
(以下請見歌詞P.139-143)
生死相隨動機(譜例4)
〔生死相隨〕這個新動機,跟〔崔斯坦〕那四個音符的動機幾乎一模一樣,只有第一個音程不同,但與〔崔斯坦〕的音樂感覺多麼不同!〔崔斯坦〕是全劇最開頭的音樂,而〔生死相隨〕是華格納選擇作為終曲開頭的音樂,前後呼應。
然而這興奮而燦爛的音樂,就在衝向最後的高潮時被全劇最難聽的和絃硬生生地打斷。請注意這是全劇的中間,偉大的音樂戲劇家華格納,不會把他袖中最好的貨色在這裡就拿出來。這對愛人最美麗的夢想,在第二幕這裡被硬生生打斷﹔被吊足了胃口的聽眾,要到第三幕終曲才會聽到那期待已久的「解決」。
第三幕終曲「昇華」
根據華格納自己的意思,終曲應該稱為Verklärung(英譯為Transfiguration),直譯為「變形」、「變容」之意,但筆者認為「昇華」也許是較為優雅的翻譯。
這段音樂是伊索德對著已經死去15分鐘的崔斯坦遺體所唱,唱完後伊索德也倒地死去──沒有任何的理由與原因,就這樣死了。然而在伊索德看來,她自己沒死,崔斯坦也沒死──如同崔斯坦死前所唱的:「世界消逝,當我歡樂地奔向她時!」第三幕終屍陳遍野、哀傷肅穆的場景,伊索德視而不見。她感到的是,她與崔斯坦真正、永恆的結合。
第三幕終曲
CD 4-[7] 歌詞(P.172-174)
伊索德 生死相隨
多麼溫柔安詳
他微笑著,
他的雙眼
多麼美好地睜開-
看到了嗎,朋友們?
沒有看到嗎?
他發出的光,
越來越明亮
昇上群星環繞
的天際?
看哪 你沒有看見嗎?
他的心 生死相隨
生氣滿溢
充實而蓬勃
在胸膛中跳動?
那雙唇
愉悅溫柔
甜美氣息
柔和吐露
朋友們!看哪! 崔斯坦
你沒有感覺到、沒有看到嗎?
只有我聽到 生死相隨
這旋律嗎? 崔斯坦
那多麼美妙
充實而祥和,
歡樂在訴說,
一切在詠嘆
溫柔撫慰,
從他身上發聲 崔斯坦
穿透我身,
其聲飛揚
甜美迴響,
蕩氣迴腸?
迴聲嘹亮,
環繞我身
那是溫柔空氣的
波濤起伏?
那是喜悅氣息的
氤氳雲霧?
在我身邊呼嘯,
磅薄澎湃,
我呼吸,
我傾聽?
我暢飲,
沈醉?
散發甜蜜的芳香?
我吐出最後的氣息?
在起伏的波濤中,
在鳴響的迴聲裡
在世界氣息
龐大的洪流裡-
淹沒,
下沉-─
無意識地-─
沉醉於至高歡樂!
渴望動機最後一次出現……
獲得真正的解決……
幕落
一直以來的愛情與渴望、世人眼中的哀傷與死亡,「變形」或「昇華」成「無意識地沉醉於最高的歡樂!」,這便是終曲真正的意義。整部劇中我們聽過無數次的「渴望」動機,在全劇最後一個和絃得到最為徹底完全的解決。華格納這樣說:
……渴望,無法滿足的渴望,生生不息的想望、狂熱的渴求﹔只有一個救贖──死亡、停止存在,不知道醒來的長眠!
也許萬人迷李斯特稱之為「愛之死」(Liebestod,Love’s Death / Love-Death),不是為了煽情的理由。這個終曲是個死亡沒錯──崔斯坦與伊索德的死亡,但這死亡並非世俗意義的死亡,而是愛到最深處的結果,哲學式的死亡、叔本華式的死亡,帶著一抹微笑的死亡、帶著無限愛意的死亡。無以名之、無法分離、無窮無盡、無意識地沉醉於至高歡樂!That death is a LOVE’s Death , a LOVE-death , not an ordinary DEATH-death .
許多人認為,這是華格納寫過最偉大的終曲之一,也許略遜於「帕西法爾」終曲,但比起「諸神黃昏」終曲恐怕不遑多讓。在這段音樂裡面,有著參透宇宙的滄桑,與難以言喻的嚮往,繾綣而莊嚴、磅礡而神秘。你受到感動了嗎?完成接下來的三堂課後,再聽一次吧。 ###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