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藏傳佛教中,文殊菩薩與四臂觀音、金剛手菩薩信仰均深入人心。他們分別是密宗佛部、蓮花部和金剛部之主,又合稱"三族姓尊"、"三怙主"或"怙主三尊",將三者組合在一起的圖像倍受尊崇。文殊、觀音與金剛手菩薩,是分別代表大智、大悲、大力的三大菩薩。由於,覺悟成佛的關鍵在於智慧,所以,象徵智慧的文殊菩薩,對所有修行者而言相當重要。文殊菩薩的本體是五髻菩薩,即頂上有五髻,為童子形。五髻表示五智五佛,童子取天真之意,因而文殊亦稱文殊師利童子,俗稱孺童文殊。,右手握「智能劍」,左手持的蓮花上放置「般若經」,乘坐著虎虎生風的獅子,要來喚醒貪瞋癡譹的芸芸眾生的文殊像最為常見。
傳說,曾有五百位菩薩,因為見到自己以往所犯下的罪業,心中產生懊悔與害怕不能修成正果!文殊菩薩見狀,便拿起手中的劍作勢要殺佛陀以破除他們心中的執念,使這五百位菩薩當下頓悟,這就是智慧劍的典故。
五臺山被當作文殊聖地是從唐代開始的。唐王李淵起兵太原而得天下,建立唐王朝後,李淵把太原府境內的五臺山看成「龍興之地」,大建修葺五台寺廟,唐代五臺山最興盛時,有佛寺三百六十座,僧尼逾萬人。不可否認,五臺山信仰推動文殊菩薩崇拜深入人心,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五臺山圖也因此成為佛教徒珍重的寶物,甚至新羅和日本的僧人也曾專程來華求此圖。在敦煌莫高窟61窟的五臺山圖上,清晰地描繪著佛光寺,這座寺廟至今仍存,其中保存著國內十分罕見的唐代木構殿堂,並且專設文殊殿,供奉文殊菩薩。五臺山保有唐、宋、元、明、清各代的文殊像,造型有五十多種:有老文殊(顯通寺),金剛文殊(觀海寺),甘露文殊(顯通寺),大偉德文殊(菩薩頂),帶箭文殊(菩薩頂),千缽文殊(顯通寺),紅文殊(廣仁寺),黃文殊(廣仁寺),白文殊(羅目侯寺),聰明文殊(東台頂),智慧文殊(南台頂),獅子吼文殊(西台頂),無垢文殊(北台頂),孺童文殊(中台頂)等等。
在諸大菩薩中,智慧無量的文殊菩薩擁有無數的信仰者。早在東晉時代,南方士大夫特別喜愛文殊菩薩與維摩詰居士辯難的故事。由於中國的文殊信仰最早與文殊維摩辨難故事有千絲萬縷聯繫,後世漢地所奉文殊菩薩像也不曾完全脫離這個故事的影子,一般將文殊表現為手持如意的形象--如意也是中國古代士大夫談論辨析時常用的器物。
自東晉之後,文殊菩薩的地位更是日漸高漲。他躋身四大菩薩之列,又與普賢並列為釋迦牟尼佛的兩大脅侍菩薩,文殊司諸佛之智德,普賢則司諸佛之定慧。中國內地寺院多為中軸對稱佈局,往往有文殊殿(或堂、閣等)與普賢殿東西相望的配置。
入宋之後,禪宗思想興盛,修行不拘成法,相應地也出現了自在隨心的菩薩形象,除了人們熟知的自在觀音形象,文殊菩薩像也具有類似的自由姿態,這是對權示方便的文殊菩薩法門在圖像上的詮釋。
此外,文殊還是十二圓覺菩薩和密教的八大菩薩之一,除了單獨崇祀之外,也往往與其他菩薩供養在一起,共用香火。《圓覺經》講述了佛因文殊師利等十二大菩薩次第請問,而依次宣說圓覺的義理和觀行,第一位請問就是文殊菩薩,該章是全經的旨趣所在。
《華嚴經》中善財童子的五十三次參訪,也是由於領受文殊菩薩傳法啟迪,才開始沿著南方而下,曆訪各地的善知識,最終修成正果。在傳為文殊道場的五臺山及周邊地區,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很受歡迎。
文殊菩薩的塑像大多非男非女較似女性。唐朝以前的不少文殊菩薩與普賢一樣,唇上常畫有蝌蚪形的小鬍子,頗似美丈夫。宋代以後小鬍子消失,面容更加秀麗、腰肢窈窕,又趨於中國美婦人模樣。頭上有髻,每一髻俱作童子狀,有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等。
密教的文殊菩薩像也十分豐富。在唐密和東密中,比較常見的有千缽文殊菩薩像。千臂的安排與千手千眼觀音像很接近,不同之處在于文殊每只手均持有一缽。
藏傳佛教中文殊菩薩的形象千變萬化,有二臂、四臂、六臂等多種變體,象徵意義各不相同。
依文殊菩薩真言的字數,區分為一字、二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文殊等等。修持不同的真言和供養法,能夠獲得不同的福祉。其中,五字文殊是本體,又稱五髻文殊,發有五髻,分別代表五佛五智。通常所見面如童子,身呈黃色,頂綰五髻,右手當胸持青蓮花,左手橫持梵篋,端坐紅蓮花之上的形象,便是五字文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