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長庚醫院副院長陳順勝昨天說,開放美國牛進口,竟由國安會與總統府拍板,將台美談判建置在國人健康風險上,如此不尊重民意、不尊重專業;現在的台灣已有如「滿清末年」列強割據,「還能說什麼?」
他特別提到,還有一項大家忽視的「農金」風險,因為美國牛肉大舉叩關後,台灣也將被視為與美國同等的狂牛症風險層級,恐因此增加我生技製劑、農產品輸出的障礙。
農委會防檢局前副局長丁杉龍也說,「政府不能為了中美台間的政治角力,拿百姓的健康開玩笑」,牛隻內臟的致病風險,比牛肉高了好幾十倍,政府這種「要人命」的政策,非常不對。
專攻庫賈氏症的陳順勝,今年三月他在一場牛隻海綿樣腦症與人類新型庫賈氏病專業座談會時即點出,政府為全面開放美國牛肉,臨時硬做「風險評估」,充斥政治考量鑿痕。
他認為,從扁政府到馬政府,都有來自外國的壓力,要負責的除了衛生署,還應該上到行政院、國安會、外交部,「一個衛生署長下台,解決不了問題」。
「走了個要錢的,來了個要命的。」丁杉龍透露,阿扁時代也曾考慮進口美國牛,不過在防檢局強烈反對下,後來政策作罷。
他說,開放美國帶骨牛肉進口,不吃牛的人不代表就沒事。人不吃的牛隻內臟,有可能被其他動物食用,經由食物鏈最後仍會引發人類疾病。
陳順勝表示,雖然牛內臟的問題不大,但其中若混有淋巴、扁桃腺等,消費者無從知道。另外,腦、髓等高風險組織,也可能摻雜在絞肉內,應該禁止進口。
他表示,台灣若要進口美國牛肉,至少要比照日本條件,限廿月齡以下牛肉,但排除內臟、腦髓、近脊椎肉,才符合科學根據。
農委會防檢局表示,台灣為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所認定的已控制國家,加上美國牛肉過去就已經開放進口,現在只是新增帶骨牛肉及內臟,並不會衝擊國產牛肉市場,不過對紐、澳等進口牛肉易產生排擠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