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中市長盧秀燕決定不參選國民黨主席後,前立委、名嘴鄭麗文當仁不讓,然而在最後關頭,忽然迸出名政論節目主持人趙少康指控對岸介選,不只讓局外人看傻了眼,也讓執政黨對「政治金童」拍手叫好。塵埃落定,鄭麗文並非壓倒性勝利、且投票率並沒有預期的高,顯示黃復興黨部雖依然高度動員,卻不再任憑將軍族的擺布,而地方派系則冷眼旁觀。
黨內人事大致上已經敲定,由核心到外圍,輔佐的宰相是以李乾龍為代表的地方派系,這些諸侯不再扭捏,明年縣市長選舉是魚幫水、水幫魚,不再是朱立倫主席時期的八旗綠營共生,也非李登輝時期的勤王義軍,更非兩蔣時代的垂直分工。其他3位副主席,季麟連率領的黃復興擔任御林軍、不復任人驅遣擺布,張榮恭意味連戰揭櫫蘇起所倡的「九二共識」將是隱形框架,而馬英九的愛將蕭旭岑代表伺機兩岸交流。
如果以政治商場來看政黨,不外產品、包裝及傳銷管道。就組織結構來看,民主化以來的國民黨可化約為知識藍、軍公教及地方派系所構成的三角,缺一不可。後兩者是各有擅場的直營及加盟店,不過,前者因為年金改革意興闌珊,後者因為馬英九時期被打入冷宮。「知識藍」即使改頭換面「戰鬥藍」,魚躍龍門未必能體會被民進黨政府打壓的弟兄。鄭麗文雖擅長直銷,仍需要仰賴既有通路。
就台灣政黨的空間來看,自來與選民的聯繫不外認同,包括族群(省籍)、國家(統獨)及民族(中國人vs.台灣人),糾結不清、相互強化。鄭麗文高喊「讓台灣人自豪說我是中國人」,必須進一步說明究竟這是文化血緣或政治認同?跟陳水扁的「華人國家」又有何差別?同樣地,她的「反台獨」難免被外人解釋為「親中」,更不用說,當民進黨絕口不提台獨,反台獨彷彿打在棉花上。
從兩蔣的「中華民國到台灣」、李登輝的「中華民國在台灣」、陳水扁的「中華民國台灣」,到蔡英文的「台灣中華民國」,亦即從暫移植、嫁接、借牌到虛無,對中華民國有不同的感情。當下所有的政黨紛紛往中間擠,差別在於對中華民國歷史的擷取。對老共而言,不管「獨台」或「華獨」,即使民眾黨的「兩岸一家親」或侯友宜的「中華民國人」,恐怕都是獨。
面對美國的吃豆腐,安內攘外依然是老共的不二法門,尤其是自從《習五條》被民進黨操作為選票提款機,舊瓶舊酒的「九二共識」儼然是兩岸的暫行條例,中國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也只能提「統一對台7好處」曉以大義。相較之下,美國視台灣為妾身未明的勢力範圍,初看是海外的生產地,再看是頤指氣使的屬地,細看則是可以棄置的焦土,當下則是用來掣肘中國或討價還價的籌碼。
夾於中國龍與美國鷹之間的角力,民進黨一面倒向美國、不惜投懷送抱經濟命脈,多數的國民黨菁英相信可以同時政治親美、經濟和中。鄭麗文對老美口誅筆伐,然而,她所心儀的新加坡總理黃循財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台獨」,恐被打為不利選舉的「紅統」。
(作者為政治學者、自由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