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在查理曼大帝麾下,有一名戰功彪炳戴著雪白盔甲的騎士,名為阿吉洛夫,他盔甲下其實空無一物,全憑意志為軍隊效力。嫻熟的作戰技術,重視自身甲胄的整潔,對於女士的要求更是盡力配合,無血肉之軀的他,卻能令女戰士布拉妲曼特與寡婦普里希拉夫人癡纏不休。

故事中,另外有一位真正存在卻不知道自己存在的人物,滿腦子只有打仗,要為伯爵父親報仇,然而在他心目中,這位並不存在的騎士,正是自己遇到最實質的存在。

這是義大利著名文學家伊塔羅.卡爾維諾作品《不存在的騎士》情節,透過諷刺和悖論的趣味展現令人嘆為觀止的文學魔力。但似乎在當今世界,正存在著這樣不存在的騎士。

在維基百科上,「騎士精神」(法語:Chevalerie),指的是中世紀歐洲上層社會的一種精神文明,它是以個人身分的優越感為基礎,呈現道德與人格的表現。但它也積澱著西歐民族遠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積極因素,繼承了古代歐洲部落文明至早期工商業文明歷史以來的尚武精神。

在中世紀,騎士們是國家的精英階級,作為騎士有保衛教會及國家的責任。在戰爭來臨時,騎士必定身先士卒保護弱小,與日本的武士道有不少相似之處。

除此之外,騎士亦有對野蠻地區進行文明教化的責任。騎士精神包括了英勇無畏、勇於犧牲、崇尚榮譽、憐憫弱者、誠實守信、謙卑禮貌、擇善固執、大公無私這些美德。中世紀騎士亦有漠視騎士精神的例子,例如查理大帝的孫子們之間的衝突;日耳曼部落酋長會均分遺產給兒子,兄弟之間便為了爭奪財產引發戰爭。騎士精神對於歐洲民族特性有很大的影響,歐洲人許多道德修養皆源於它,構成了當中的紳士文化及歐洲文化中的貴族色彩。

時至今日,人類文明應該已經進化,但騎士精神卻正在消失。尋求理性、謙卑守信、重視榮譽與公義,好像正從這世界快速褪去。看看美國總統川普對各國以關稅為名的侵略行徑,打不完的俄烏領土與安全戰爭,新爆發的巴基斯坦與印度兩大核武國的邊境熱戰等。再看看海峽兩岸無視於實力與利益,一味追求存在意義的國內外衝突。存在當然重要,不容懷疑,但有必要大家要表現得像「不存在的騎士」,徒有盔甲,底下實質的作為與原則卻可以毫不存在。

川普接受媒體訪問時,曾說他最想當教宗。巧的是,羅馬天主教會剛選出來自美國的樞機主教普瑞弗斯特為新任教宗,封號「良十四世」。這位新教宗擁有美國與秘魯雙重國籍,曾在秘魯擔任傳教士多年,通曉5種語言,以勤勉著稱,更因其對貧困社區的無私奉獻,被秘魯當地人稱為「北方的聖人」。在他身上十足展現的是中世紀的騎士精神。

面對絕望的現實,卡爾維諾創造了輕逸的小說來回應沉重的真實世界。當我們的人生一點都不像我們想要的人生,我們要如何擺脫這種困境呢?也許不存在的終點,那裡沒有思想也沒有理想。用以對抗一個非理性居上風,並且意義缺失的世界,我們都得學習把心中的想法隱藏在盔甲下,並戴好盔甲!。(作者為資深媒體出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