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龍樹菩薩
2021/10/08 11:08
瀏覽789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9%BE%8D%E6%A8%B9

龍樹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龍樹,一稱為龍猛、龍勝,音譯為那嘎呵朱訥,舊譯為那伽閼剌樹那、那伽阿順那;是佛教僧侶、大乘佛教論師,大約生活在公元2世紀,出生於南印度,於說一切有部中出家,在佛教史上具有崇高地位,許多人認為他是繼釋迦牟尼佛之後,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論師,相傳為證得初地果位之菩薩。其著作甚多,其中以《中論》及《大智度論》最為著稱。

維基百科

出生資訊: 西元 150 年,印度安得拉邦

逝世: 西元 250 年,印度

啟發者: 釋迦牟尼, 拉胡爾·桑克里提亞揚, 薩拉哈

.......

生平

龍樹的生平,歷史記載不多,主要來自鳩摩羅什譯《龍樹菩薩傳》、玄奘《大唐西域記》與藏傳《布頓佛教史》、《印度佛教史》。

出身

龍樹出身南印度,為婆羅門種姓,少年時學習吠陀經典,同時也精通各種學問及法術[10]。相傳龍樹與好友三人習得隱身術,進入王宮,調戲宮女。國王得知後大怒,在大臣建議下,命武士在空中揮刀,其他人被殺,龍樹智高,認為武士不敢在國王身邊揮刀,於是緊臨國王身側站立,逃過一劫,領悟「欲為苦本」,於是決心出家,加入佛教僧團[11]。傳統上認為龍樹是在說一切有部中出家的[12]。

弘法

龍樹在印度北方雪山(今喜馬拉雅山區)的佛寺,閱讀到大乘佛教經典後,至印度各地尋求大乘佛教經典,並推廣大乘佛教[13]。因為當時大乘佛教尚不被人接受,曾想自立大乘僧團,改變服色,自行授戒,但沒有成功[14]。

相傳龍樹進入龍宮學習大乘方等經典,之後在印度南方弘法[15]。根據《法苑珠林》[16]與《大唐西域記》[17]記載,印順法師認為龍樹進入龍宮的地方,在於烏茶國(位於今印度奧里薩邦)[18]。龍樹進入龍宮取回的大乘經典,漢傳佛教相傳為《華嚴經》[19][20],藏傳佛教的傳說則是《般若十萬頌》(即《大般若經》)[21]。

龍樹曾服務於案達羅王室[22],曾寫作《寶行王正論》、《親友書》,致案達羅王室[23]。其中《親友書》,求那跋陀羅譯為《龍樹菩薩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義淨譯為《龍樹菩薩勸誡王頌》,宋僧伽跋摩譯為《勸發諸王要偈》。龍樹引用王室先祖之名,以信件勸誡案達羅王應行正道來治理國家,由此信件可知他與案達羅王室間,有深厚友情。藏譯本稱這位國王為樂行國王,義淨譯本稱其為乘土國王、娑多婆漢那王(Satavahana,為案達羅王室別名),大唐西域記稱其為引正王[24],可知他是案達羅王室的某位國王,不過他的實際身份,在現代學者間仍難下定論。

據印度史學家R. C. 馬宗達(英語:R. C. Majumdar)的說法,禪陀迦王應當是案達羅王朝的中興之主 Gautamiputra Satkarni(英語:Gautamiputra Satakarni)(公元1世紀或2世紀)或其後繼者[25]。Joseph Walser認為禪陀迦/市寅得迦,是指王朝首都Dhanya(ka)taka(現今的Dharanikota(英語:Dharanikota),位於阿馬拉瓦蒂附近)而非人名Satakarni[26]。

......

晚年及圓寂

龍樹晚年居住在南憍薩羅國西南的跋邏末羅耆釐山中,案達羅王室為他在此建立伽藍[27]。龍樹極為高壽,年紀超過百歲[28]。根據佛教文獻,當時有位小乘法師,對龍樹菩薩很忿恨嫉妒。龍樹菩薩將要示現圓寂,就問這位小乘法師:「你樂意我長期停留世間嗎?」小乘法師答道:「我實在不願意。」於是龍樹菩薩退入內室,一天都未出門。弟子破戶查看,發現龍樹菩薩已經坐化。[29]另也有說法是涉入王室繼承造成的政治紛爭而被王子賜死[30]。

龍樹圓寂後,繼承人為弟子提婆。南印度地區的人為龍樹建廟[31],備受尊崇,與馬鳴、提婆、童受等共稱「四日照世」[32]。大乘佛教中對他極為敬重,傳說他為初地菩薩[1],慧遠認為他是十地的大菩薩[33],道安認為他是十地菩薩、阿羅漢[34],嘉祥吉藏大師認為他為如來所示現[35]。

.....

相關、延伸閱讀:

正念覺知

http://blog.udn.com/mobile/ABCGOGADI/169045658

§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4%B8%AD%E8%AE%BA

中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論》(梵語:मूलमध्यमककारिका, Mūlamadhyamakakārikā,藏文:dbgu ma rtsa bai shes rab),又譯為《中觀論》、《中論頌》、《中觀根本論》、正觀論,龍樹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中觀派的根本論書之一。《中論》為大乘佛教重要理論著作,三論之一,漢傳佛教中的三論宗也以此書為根本典籍(即依「三論」立宗)。

.......

目的 

龍樹菩薩在《中論》第一卷的八句偈中開宗明義說到:「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5];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6]接著說此無生(故無滅)的如來藏即是諸法之生因[7]。隨後青目詳細說明了造此中論的目的。

《中論》卷1:問曰:「何故造此論?」答曰:「有人言萬物從大自在天生,有言從韋紐天生,有言從和合生,有言從時生,有言從世性生,有言從變化生,有言從自然生,有言從微塵生。有如是等謬,故墮於無因邪因斷常等邪見,種種說我我所,不知正法。佛欲斷如是等諸邪見令知佛法故,先於聲聞法中說十因緣法及十二因緣法[8],又為已習行有大心堪受深法者,以大乘法說因緣相;所謂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一不異等,畢竟空無所有。如般若波羅蜜中說,佛告須菩提,菩薩坐道場時,觀十二因緣如虛空不可盡。佛滅度後,後五百歲像法中,人根轉鈍,深著諸法;求十二因緣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決定相,不知佛意但著文字。聞大乘法中說畢竟空,不知何因緣故空,即生疑見。若都畢竟空,云何分別有罪福報應等?如是則無世諦第一義諦。取是空相而起貪著,於畢竟空中生種種過。龍樹菩薩為是等故。造此中論。」[9]

內容 

《中論》有五百頌,是為護持佛陀正法救護眾生,破除外道的「若畢竟空[10][11]一則無罪福報應」、無因論、自然論等惡見,而闡述的「一切法不生不滅[12]、不一不異[13]、畢竟空無所有」之大乘法[14]。《中論》開篇的八句偈中開宗明義說到:「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15]直接揭示以不生不滅、不斷不常的空性為本的大乘佛教中道的觀行,後為學佛者稱之為八不中道。龍樹菩薩的《中論》即是觀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及其所衍生之諸法而有的兩邊,而論述各邊之過失。例如,《中論》〈觀四諦品第二十四〉:「若一切皆空(空無),無生亦無滅,如是則無有四聖諦之法。…。空法壞因果,亦壞於罪福,亦復悉毀壞一切世俗法。汝今實不能知空 空因緣,及知於空(空性)義,…。」以此破斥如無如來藏而言的一切緣起性空、一切皆空之斷滅空、斷見論。如一切皆空,即無四聖諦等諸法。以有四聖諦諸法,故知非空。又以此品中之「若一切不空,則無有生滅,如是則無有四聖諦之法。…」破斥常見外道,若一切不空(實有常住)亦有過失如; 無有生滅,沒有無常、也就沒有四聖諦、解脫果、三寶、因果、罪福等。以諸法生滅、無常,故有四聖諦、解脫果…可修可證,故知非不空。此非空、非不空必以本際為本,方有不墮兩邊之中觀可言。又以〈觀四諦品第二十四〉:「以有空義[16]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義)者。」及〈觀因緣品第一〉:「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闡述應以大乘無生法的如來藏為本而說因緣相,即是一切法皆以無生(無生故無滅)法為因而生[17],破斥無因論、自然論、……等等之外道諸戲論。

〈觀因緣品第一〉破斥萬法由四緣「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四緣生諸法,更無第五緣」所生之邪見、謬論,此謬論也被 世尊稱之為凡夫妄想, 佛言:「大慧!漸次生相續方便,不然。但妄想耳。因(因緣:諸法種子)、攀緣(緣緣)、次第(次第緣)、增上緣等,生、所生故」[18]中。

.......

全站分類:心情隨筆 心情日記
自訂分類:真善美覺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