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禪台賢流歸淨土行>
2022/12/16 17:49
瀏覽72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太虛大師全書》佛法總學 第四章 台賢流歸淨土

  中國佛學,一向稱爲台賢台賢意謂台賢義,是行門,故作如此分列。現在根據中國佛學分占的時代先後,次序台賢因爲此處講,不單是後來是佛傳入中國最初注重修。由中國佛學重在,依之特質演變台賢義,後來彙歸淨土行,故成台賢次第。蓋中國佛學重心,從開始到今,一直天臺盛于陳隋,賢首盛于唐初,宋元之後台賢俱衰,餘流彙歸淨土轉盛。茲溯念佛淨土行之濫觴,分四段來講

 

第一節

  念佛就是,故有所謂念佛。不過依,起初是安般五門念佛興起,要稍微遲一點。修心念佛,是淨土根源,這是無可疑 ,這就是現在講此又分三節闡述之。

  無量佛刹

  漢時支婁迦讖譯出《般舟三昧經》,般舟一切佛現立在前’之義。一切佛,也就是阿彌陀佛,因爲阿彌陀佛譯無量,無量一切是相通不相違。故說一切佛立在前,阿彌陀佛立在前。在「五門說:多貪衆生修不淨觀;多嗔衆生修慈悲觀;多癡衆生修緣起觀;多散亂衆生修數息觀;最後多慢衆生修無我觀,有說多障衆生念佛。平常說三寶,說六念,都是佛列在前。衆生生死流轉,煩惱業障深重,已功德清淨圓滿;故以清淨圓滿功德,可以對治衆生的惑業重障。我們如依佛陀功德莊嚴加持,易生起歸向清淨佛刹之心。密宗念佛觀發生,因爲密咒於佛名,都是果上功德。以佛果依正功德歸向,演成淨土宗;攝佛果依正功德自己,密宗。

  《般舟三昧經》念佛,是念一切佛無量佛,念佛相好、功德、法性。由念 佛功德成就,可感得一切諸佛皆現在前。以佛果依正功德觀,不但是《般舟三昧經》說到,如觀佛相好功德海他經論多有義。如《法華》經中說:“臨命終時,千佛授手,十方淨土隨願往生”。這就是說,只要念經中諸佛功德,可感得諸佛前來接引。此所謂十方諸佛,就是無量佛刹佛。這無量佛刹,修念佛的衆生,都可以隨願往生。

  彌勒內院

  在中國佛史上,遠在慧遠以前就有修彌勒淨土。彌勒淨土就是兜率內院。雖十方諸佛淨土皆可往生,彌勒內院切近,因爲它就在娑婆──本土,且在欲界──本界。故從彌勒上生經翻譯出來以後,道安法師專修求生兜率內院。印度來華傳高僧,有修此法門者。唐時玄奘窺基,以彌勒淨土行持依歸。後來主張彌陀淨土大德們,多說彌勒淨土不易修且不易生,說不彌陀淨土殊勝,如智者的十疑論、道綽的《《安樂集》》、迦才淨土論》,都如此說。加以開示 彌勒淨土經論比較少,修者亦不多,以奘、基以後,彌勒淨土不大盛行了。彌陀淨土恰巧相反。不過,他們辯論,都是從生兜率天論,不是對於彌勒內院內院說,如彌勒上生經說生兜率內院者,皆是發大乘心不退轉;且說有三品修,如有犯戒懺悔,臨命終時彌勒來接引。《華嚴》普賢行願導歸極樂,《法華》普賢勸發指歸內院。故彌勒淨土法門的不流行,不在勝劣難易,是唐以後少、宏揚原故。

  彌陀淨土

  《般舟三昧經》中說一切佛,也就是無量(阿彌陀)佛。無量壽經,于漢魏就已有翻譯。故在慧遠法師以前僧顯,已由修習定,見阿彌陀佛得往生極樂。但真正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宗風,創於廬山慧遠蓮社。慧遠法師德業,本不限於淨土,如翻譯經律,宏揚義,修持戒定,守護僧制。但約創蓮社於廬山來說,中國淨土初祖,卻非他莫屬!當時蓮社中人,六時行道,一意西歸,如劉遺民 著有淨土發願文,王喬壽曾作念佛三昧詩。遠公:「念佛三昧何?思專想寂之謂也。思專志一不分,想寂氣虛神朗。……諸三昧名甚衆,功高易進,念佛先!何?窮玄極寂,尊號如來;體神合寂,應不以方」。他極力讚歎念佛三昧。但念佛三昧,不同後來別行名號念佛是觀佛相好、功德、依正莊嚴。如遠公定中三見淨土是由念佛三昧境界。故遠公以前,雖有五門念佛,但專以念佛創始於廬山蓮社。

  ‘依’,遠公所謂「功高易進,念佛先」是。蓋當時以念佛觀中之最高念佛是修習最上觀。修持都精依義,嚴遵戒律,慧遠法師至死不飲蜜漿後來脫離義戒律之達摩不同,以說‘依’。既以念佛最高之觀,故不同于後人以修難行道,別重持名念佛淨土易行,以說是‘修’。

  這種是修念佛法門,由廬山蓮社便風行於南方,後由曇鸞法師弘傳於西北。但曇鸞已開別兆端,故修,正以遠公爲代表慧遠法師以後,至唐初之善導,尤力事宏揚,朝野從化。於是這種法門,不惟普遍于全中國──中國人幾至以‘阿彌陀佛’四個字代表整個佛法──,且播於高麗、日本、安南地。由這樣看來,就可知道華文佛和其他文字區大大不同。如藏文區裏佛陀的代表,是‘唵嘛呢叭咪吽’不是阿彌陀佛;巴利文區錫蘭緬甸,不但沒有修行淨土法門的,連阿彌陀佛名字不知。這種淨土法門,可以說完全是由中國倡行,是華文佛特殊標幟。故講中國佛學,不能不講到淨土行;淨土行之弘傳,尤不能不說到慧遠法師

 

第二節

  從不立文字、不拘律儀,專以無相無名,悟心達摩風行以後,不尊重律儀,淨土(此下皆約彌陀淨土言)者則皆流別異於淨土行了。淨土行,已慧遠法師異。慧遠法師念佛最高觀,故念佛而此淨土別異於,不但力斥宗之即其餘依修諸觀,皆簡別仗自力難行道,獨以淨土法門爲依他力易行道。總之,之‘別’,不僅反對達摩而又示別于定。

  關於這一類淨土法門流下來著作,以曇鸞法師《略論安樂淨土義》最早。論明西方淨土非三界攝,淨土二十七種莊嚴,九品往生,解釋‘胎生’疑義十念往生,皆系依三經一論立義

  次有道綽法師《安樂集》。綽師比天臺智稍遲,後師數十年。原是講經,後因慕師之風,轉歸淨土。他特別注重持名念佛人用豆記數以念佛名。他在《安樂集》中分十二門,第三門根據龍樹菩薩的《十住毗婆沙論》辨難行道易行道,確立淨土宗本。西方淨土離娑婆世界十萬億土,且是極樂淨土,娑婆人欲生西方,豈非很難?道綽在《安樂集》中,很巧妙解釋,袪除這樣疑惑,他以娑婆世界是穢土中最後,極樂世界是淨土最初,後初相接,以往生不難。我在北京講普賢行願品時依《華嚴》所說娑婆一劫爲極樂一日夜義,說極樂爲淨土之初。等到閱道綽法師的《安樂集》,始知不期而一分相合。綽師在《安樂集》裏,引大阿彌陀經偈,多有非今《無量壽佛經》有,似另有別本。第十二門中,引十念往生經甚詳,這些經文都是現在不傳智者的《觀經疏》,慧遠的《無量壽經疏》,出於時。

  唐時,懷輝善導門人懷感法師 著《釋淨土群疑論》,共有七卷。立說廣細密,且常涉相宗義。師同時迦才法師,著有《淨土論》,多依相宗立義。這幾種書,對於淨土義,講都很深細。懷感法師宗本道綽善導,如說西方淨土非三界攝迦才法師卻隨自意發揮,如西方淨土容是三界攝。這因爲若就佛果講,雖是無漏非三界攝,衆生講,可是欲界攝。──二師同用相宗義,主張略有差異。

  上來就順次講,故先說到懷感迦才就時間上講,善導(日本以曇鸞道綽善導懷感少康爲支那五祖),是唐高宗時人,故中國以善導二祖,繼有三祖承遠,四祖法照,五祖少康,皆以感應神異著於世。

  善導淨土宗之中國最推崇之祖師;在日本,其爲淨土宗之主要人物。據僧傳記,師見淨土九品道場,喜:「修餘行業,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遂勤篤精修,晝夜禮誦。後至京師(即西安),激發四衆,恒長跪朗誦佛名,非力竭不休。不念佛時,即爲人宣揚淨土法義。他人專持佛名,不須作觀。他以衆生障重,境細心粗,識揚神飛,觀難成就。是以大聖直勸專名號,正由名易故,相續生。能念念相續畢命,十十生,百百生!後來專持名號之念佛法門奠基於。他人臨命終時相助念佛往生法,叮嚀懇切。故善導法師中國淨土宗風範之確立著《念佛鏡》,宋.楊傑明.蓮池等所推重,以於淨土義,確有精要發揮!

  善導法師著作,除《念佛鏡》外,還有《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觀念阿彌陀佛相好功德法門,說到觀想念佛修法。可知他兼觀想,不過提倡時偏重持名罷了。

  從曇鸞法師以後,淨土三經一論疏,道綽善導承之,便淨土根本典。日本淨土宗真宗大學,莫不尊淨土宗學。尤善導法師《四帖疏》著述之於淨土,猶智者著述之于天臺。

  善導同時,還有窺基法師,著有《西方要決》《彌陀通贊》。《西方要決》《彌勒上生經疏》義,每有不同,故有人懷疑書不是窺基

  時,高麗元曉法師,到中國來,雖專弘賢首宗,淨土法門亦曾著「遊心安樂道’以讚揚之。

  日本淨土中國祖師,曇鸞初祖,道綽二祖,善導三祖,懷感四祖,少康五祖。少康五祖,中國淨土宗同,但前面幾祖,卻中國的所傳不同。

  少康法師善導法師後一百餘年人。在洛陽白馬寺見有經函放,檢視之善導<淨土發願文>,因之就往西安禮善導法師祖堂,感得善導法師現身空中勸導,遂專修淨土。並遵示至浙江新定。初以錢誘小兒念佛;後以念佛一聲現一佛之靈異,受化導甚衆。臨終時,口中念佛──見者爲真弟子,必得往生。後人多謂其爲善導法師再來。少康本系直接遙承善導在中國後代推尊上,卻於善導二祖之下,繼以承遠三祖,法照四祖。

  承遠法師,由宋石芝宗曉法師‘樂邦文類’,敘列淨土宗第三祖。承遠善導,本無如何淵源,列之第三祖,蓋以苦行念佛,精誠感通,從化極衆之故。義方面,無可稽考,但知其爲南嶽祝聖寺開山。

  法照法師,因在定中見到西方佛座前有一襤褸僧人,詢知南嶽承遠法師,因至南嶽禮以師,轉修淨土。後代宗皇帝奉法照國師,遂推遵承遠,封南嶽般舟道場,故後人禮祖師時稱爲三祖般舟承遠法師

  善導稍後,有一位慈湣法師。宋高僧傳:‘釋慧日,唐高宗永隆二年生。出 家後,見義淨回國有感,遂至印度。開元十年返長安,玄宗說法,賜號慈湣善導少康,異時同化’。可知慈湣唐時宗之重要人物,第以著作遺失,故後人對之不甚明瞭。日僧小野玄妙在著‘慈湣三藏淨土’中:‘然我慈湣三藏偉大之淨土祖師,後世一部分淨土徒,舉曇鸞道綽善導懷感少康五人,稱爲支那淨土五祖不列慈湣三藏之名,蓋以同一淨土宗,慈湣三藏淨土善導一流之淨土不相容’。舉日本淨土五祖,不以慧遠法師初祖,承遠、法照中國曇鸞道綽懷感皆未列入。蓋中國淨土祖師,是依宋朝宗曉法師推定宗曉慧遠初祖,以善導法照少康省常宗賾五祖。淨土指歸集善導、承遠、法照、少康永明、省常、宗賾七繼祖。然明朝有議未周。要之、淨土宗之被列祖師,大抵依弘化之功標準,非前祖後祖之有何傳承關係。元朝大佑法師宗曉傳,以宗賾八祖;宗賾蓮池八祖,殆出之明清之際。茲因小野之論,附述宗諸祖之傳有異如是。

  慈湣法師留學印度時,曾感觀音菩薩現身說法‘汝欲傳法自利利他,莫過西方極樂世界彌陀佛國。勸令念佛誦經發願往生,到彼國已,見佛我得大利益。汝自當知淨土法門勝過諸行’。因之決定專修淨土,回國後,唯以淨土法門自行化他。不過 慈湣法師並非但持名號,雖認念佛諸三昧之最易修兼綜行。故于偏執《金剛經》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凡有相皆是虛妄,曾有詳晰之評論。且持論多依唯識義,故無相是依理言,事上有因果;果位上無相,因位中有相;聖證無相,凡心有相:《金剛經》之說,遣遍計執可見師之深明唯識義 故見解善導法師稍有不同。在他‘慈悲集’裏,大斥離讚揚依,並淨土一致。故一致、合行、律雙修淨土仗他力之易行,但念佛並非廢除餘行。故慈湣在‘慈悲集’中,曾:‘聖教說,正禪定智,制心一處,念念相續,離於惛掉 平持心。睡眠覆障,須策勤念佛、誦經、禮佛、行道。講經說法教化 衆生,萬行無廢。修行業,回向往生西方淨土。能如是修習禪定,是佛禪定,聖教合,是衆生眼目,諸佛印可。一切佛法無差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此所說義,善導倡專持名號異,頗同後來之永明。但仍是尊未是永明,蓋尚在力斥宗門

  法照法師慈湣稍遲,以靈異化衆宗祖師。未專修淨土前,已於定有根柢;後嘗苦修般舟行。至五臺山感得文殊、普賢現身說法:‘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之二門,最徑要!……故知念佛諸法之王!……世界西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感通中,以福慧雙修,念佛求生淨土,頗近慈湣行。且慈湣於印度,法照於五台,同感得觀音文殊、普賢說法,後人稱爲三聖開示之淨土法語

  還要講到就是一時期中,如道綽善導懷感慈湣祖師,對於離別傳宗門,莫不痛加駁斥。在唐初盛行三階主要之理論,一切法門,皆已不能適於時之根機,唯有學《法華》經中常不輕菩薩苦行,方能成佛。種理論,善導懷感二師均辟之,懷感駁斥尤詳。唐時僧寺中,往往分設有三階院、院,可想見流行之盛。但不久息滅,宋時已鮮有知。宋明後盛傳之‘念佛寶王三昧論’,系唐飛錫法師作。上卷說念未來佛,中卷說念現在佛,下卷說念過去佛。上卷理論全三階同,中卷則爲淨土,足見論系調淨土三階作。但宋明以後人,不知三階,故淨土要典,把它收入淨土十要中。

  還有兩位居士應該說:第一是韓愈同時文起八代之衰柳子厚,他著「東海’一文,久淨土宗奉重要文獻。白樂天,他是晚唐大詩人。老年專修淨土,有一首關於念佛詩:‘年七十一,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句阿彌陀。行阿彌陀,坐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日暮途遠,吾生已蹉跎,旦夕清淨心,但念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 ;達作麽生!不達如何!普勸法界衆,同念阿彌陀’!由這首詩,可見他對於淨土法門是如何誠信篤行了。白居易曾參有悟,本可入於透,但因他是在透的時代還未開始之間人物,故仍歸期末尾。

 

第三節

  透前別,有何分別?第一、在五代以後,依很少,僅有宗門獨盛。第二、淨土行,必須是透過宗門融攝淨土行。不透宗門,已不能修任何行,因此與前期斥不同。它不但透,且要融攝一切。故真正能成中國佛主潮淨土一期。因爲第一期即是修第二期那兩個時代的中國佛法主潮是、台、賢各宗,唯第三期方可稱爲代表中國佛法淨土時代期修淨土祖師,均透宗門而又能融通

  關於透不透之別,這裏引一段文可知。蓮池《竹窗二筆》‘道鏡、善導二師念佛鏡,以念佛對種種法門,皆斷百千萬億不,可篤信明辯!獨對禪宗, 亦謂觀心觀無生千萬不能,學人疑焉。予以爲此正四料簡所謂有禪無淨土,但執觀心不信有極樂淨土,但執無生不信有淨土往生,未達土,不知生無生,偏空之見,非圓頓之禪。反不如理性雖未大明,念佛已成三昧,何足怪乎!觀心妙證自心,觀無生得無生忍,念佛人上品上生同科,誰軒輊之有善導未透淨土蓮池淨土意昭然可見。蓋蓮池說明之最高境界,即與念佛上品上生同,已攝,更不煩排期茲分三段明之:

 一 宗之

  淨土宗遠奉慧遠法師初祖,必尊永明壽開始。因他力行念佛淨土著述有〈神棲安養賦〉《萬善同歸集》、〈六重問答〉宗奉作準繩,有四料簡偈,如:‘淨土,十人九蹉跎,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墮。無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淨土,猶如戴角 虎,現世人師,將來作佛祖。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千生,沒個人依怙’四偈有疑後人僞託,但無論是否出於永明之手,是這個時期之作品,不成問題。在永明壽以前,中國佛宗,以演進到五家宗派興起頂點;法眼五家中最後創立之宗派,永明壽法眼第三傳,亦即法眼宗最後一人。因爲從它透攝歸於修淨土行,門徒都歸宗淨土,致法眼宗失傳。傳於高麗,今尚流傳一心念佛頓門。

  次有長蘆慈覺宗賾,它曾一度被尊淨土宗第八祖,有關於淨土著作頗多。蓮花勝會序:‘以念念、以生,常見之;以無念無念,以無生無生,邪見之;念無念、生無生,第一義諦。是以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上無諸佛之可念,下無淨土之可生;佛事門中,不捨一法,總攝諸根蓋有念佛三昧、還原要術、示開往生一門。以終日念佛不乖於無念,熾然往生不乖於無生,故能生佛各住自位感應道交,東西不相往來神遷’。由可見 其爲一透融攝淨土

  真歇清了,是普陀後寺門開祖,曹洞宗大老,曾以兼提淨土著名。淨土宗要‘彌陀不離衆生心,是二無別,極樂遍在一切處,舉一全收。…… 聖人善巧,示人專念阿彌陀佛。……見一佛見十方佛九界衆生,微塵刹海,一印圓了……’要義如此,可見其爲融貫賢首

  中峰明本宋末元初臨濟宗鉅匠。融通,晚年專修淨土。現在流行淨土懺,是他遺著。他對於淨土法門,不但自己篤行實踐,尤能廣以法化他。三時淨土繫念文,傳系彼作。還有許多關於淨土詩偈,淨土‘藕池無日不花開,四色明映寶台,金臂遙伸垂念切,衆生何故不思來’‘清月黃昏禮懺摩,低頭泣告老彌陀:輪回六趣知多少,誓願今番出網羅’即此可窺一斑。

  天如惟則,系明初哲,被選入淨土十要之天如問中有答‘良由淨 土教門至廣大,修法至簡易,故聞者不能不疑。廣大謂一切根機收攝都盡,上至等覺中一生補處亦生淨土,下至愚夫愚婦五逆十惡無知之徒,臨終但能念佛悔過,歸心淨土者,悉獲往生也。簡易謂初無艱難勞苦之行,又無違誤差別之緣,但持阿彌陀佛四字名號,由此得離娑婆往生極樂,得不退轉,直至成佛’雖只寥寥數語,然對淨土法門之要義,幾概括無遺

  楚石梵琦是明初臨濟宗匠。自幼每日清晨修十法念佛,求生淨土;主持天甯時,築室西偏,專修業,默觀極樂依正莊嚴。作有西齋淨土詩,後世傳頌,被選入淨土十要。臨終時,對他師兄噩:“我去”!噩:“子去何之”?:“西方”。:“西方有佛,東方無佛耶”!師振聲一喝寂。

  憨山德清,德業著述甚廣,夢遊集中開示淨土行法多。有念佛切要:‘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不知生死根株,畢竟向何處念!念佛心斷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古: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是 知愛生死根株,以衆生受生死皆愛之過’。這是開示斷愛出生死念佛法門。他晚年遊雲棲,深贊蓮池,轉趨匡廬專修淨土

  還有被奉淨土十一祖十二祖徹悟,清乾、嘉間人。初參,兼達台賢理,主持廣通寺,風大振。後因病歸修淨土行,多依之修淨土。他的《徹悟語錄》中有攝義之百偈,每偈都冠以‘一句彌陀’四字。茲錄一二,明概要,如 一句彌陀 我佛心要,豎徹五時,橫該八。一句彌陀 白牛駕勁,疾如風,行步平正。一句彌陀,第一義諦,尚超百非,豈落四句!一句彌陀,是無上,一生事辦,百劫功圓’。可以透融攝淨土行之能事,足宗之之殿軍。

  以上是這一期中宗之幾個代表人物,以下敍述到幾部書:一、《蓮宗寶鑒》,是宋東林優曇作。他志承遠公,專弘淨土。蓮宗寶鑒,分正因、正、正宗、正派、正信、正行、正願、正訣八卷,淨土宗重要典籍。二、淨土簡要錄,明初道衍 或即姚廣孝集,不愧簡要二字。三、《寶王三昧念佛直指》,明妙葉集,被選入【淨土十要】。四、《歸元直指集》,分二卷,宗本集;本號一元子,內收重要文獻甚多,亦爲宗要典。五、宗要語,系鼓山永覺元賢,就念佛戒殺慈行作,文分二卷。他承永明壽之傳,明季曹洞宗之匠。六、淨土旨訣,清初道沾尚,承永覺作。七、《角虎集》,取永明猶如戴角虎義,錄各宗淨土語要。八、淨土紺珠》,緒初年虛舟濟能集;有可取用法數增一編纂,如由一心增至四十八願,有如增壹阿含之編纂法。

  這裏還得講到,是有很多居士:如宋潞公彥博,悟,專念阿彌陀佛。嘗發願:‘願我常精進,勤修一切善!願我了心宗,廣度諸含識’!在京師集十萬人舉行盛大之念佛會。如如居士贈詩:‘知公膽氣大如天。願結西方十萬緣,不爲一生作活計,大家齊上度人船’可想見盛況。複有給事中馮楫,號濟川,,作有仿陶淵明西方安養兮胡不歸’之歸去來辭。

  宋無子提刑楊傑次公,得悟宗於天衣懷,晚年修淨土,命終坐化。有偈:‘生無可戀,死無可捨,太虛空中,之乎者也’。或有問公“何往”?曰:“西方”。曰:“若生西方,則又錯也”。曰:“將錯就錯,西方極樂”。時有王古居士,作淨土指歸決疑集,公序之。王古又爲圓澄淨土寶珠集,二書均已失傳。

  宋進士王虛中,號龍舒淨土宗著名的居士龍舒淨土文,流傳最廣,自行化他,不曾稍怠,後代居士宏揚淨土宗各種著述之源泉。這是大家熟知,無須多講。

  明季袁宏道,是當時有名的居士。他們三弟兄傳三蘇後身,均善文章,在當時另成一公安派。晚年修淨土,俱生極樂。中郎淨土合論,之意,上徹永明,已選入淨土十要。雖義似宗《華嚴》,然實本悟。中以明西方淨土攝十方衆生不可思議土最勝。然在他以前,懷感曾發義。

  還有淨土全書,清俞行敏著,本龍舒淨土文義廣之。徑中徑徑,是清道咸間 蘇撫浙人張師誠著,龍舒淨土文之類。故均附

 

  談到台,應該仰追到高祖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和《觀經疏》,因爲這是台最大根據。然這還是鄰于修之間以後,應該首推被尊蓮宗七祖昭慶省常大師因爲他是先修天臺止觀後來才專修淨土。大概在宋淳化中,他在杭州昭慶寺仿廬山蓮社創立行社,當時加入他行社,有比丘千餘人,公卿士大夫百二十人。這些公卿士大夫,都是一時顯貴,如王文正公旦,是做過宰相。另有一位文章很出名蘇易簡翰林,行社序:‘當布發以承足,剜身以請’,可想見省常大師是怎樣受人傾信了。他領衆念佛,精勤不懈,數十年如一日。到六十二歲時,厲聲佛來了,隨之化。建塔于烏窠之側,被封法師

  次講到四明知禮大師,平常都稱爲四明尊法智大師。他是北宋中興天臺 人。他巨集揚淨土,曾根據智大師觀經疏著妙宗鈔,亦爲淨土宗要典。現時流行大悲懺法,出於大師,系師率衆常修念佛克期棄壽生西。當時大文學家楊億,函請留世,並問答淨土要義。後數十年,有自私淑弟子待制陳瓘,號瑩中,入台室,著三千有門頌,讚揚淨土。他在延慶寺淨土院記中‘明州延慶寺住持比丘,每有講席,以天臺觀行宗。自法智大師知禮,行學俱高,聽徒心向,繼皆得人。……普融無礙,然後空假俱中;分別未忘,不免權實互諍’。能扼台之要旨。四明下天臺分南屏、廣福、神照三家。至於修淨土,要算神照宗曉法師最著。

  法智同時同師,有杭州下天竺慈雲懺主遵式法師。著有淨土、金明、觀音諸懺儀,稱爲慈雲懺主。他常精勤念佛,發願往生,被他化導人非常多,可說是台傳入民間一個有力。他著作,有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淨土懺法,都被選入淨土十要裏。著有晨朝十念法,提倡十念法門尤力。

  再講到靈芝圓照律師,他是宋代重興律宗祖師,不過他律宗南山道宣律師稍異,是宗天臺義,淨土以律宗從便相倚了,故之巨擘。民國以來弘一法師,可爲其嗣音。師初持慧布“方土雖,非吾願,使十二劫蓮花中受樂,何三途極苦處救衆生也”之見,後遭重病,在病中覽天臺十疑論,始轉崇淨土善導專雜二修分辨,專持名號,常懺悔初時反對淨土過非,發願宏揚淨土,普度衆生

  以上都是宋朝。至明朝萬曆年間幽溪傳燈法師又爲明代重興天臺觀的人。著述甚富,尤力宏淨土,要旨見於他《生無生論》──蕅益收入【淨土十要】裏。論立十門:一、一真法界,二、身土緣起,三、心土相印,四、生佛不二,五、法界念,六、境觀相吞,七、三觀法爾,八、感應任運,九、恒一,十、現未互在。洵能攝天臺圓境觀於一句彌陀中!有淨土法語,甚剴切!可之極

  靈峰蕅益大師,名智旭,他蓮池、紫柏、憨山明末四大師。他理解閎深, 學問豐富,行願專在念佛往生。起初、他學不拘于一宗,後來卻承天臺嫡傳,同時亦爲淨土第九祖。關於他宏揚淨土著作,以彌陀要解最,稱爲絕唱。曾選彌陀經要解以至袁中郎淨土合論淨土十要,後由弟子成時堅密法師評點敍述精刻行世,號淨土宗最精粹之寶典。

  虞山普仁寺行策截流法師,是清初順、康間人。曾習天臺,後來專修淨土,精勤修持,不遺餘力,因信從甚衆。留有淨土警語七期規式各一卷,雖文字不豐簡潔精警。其謂二門,宜各專務,不必兼修。七期規式,清代以來打念佛濫觴。近由印法師淨土十祖,不無卓見。

  杭州梵天寺省庵思齊法師,他清雍、乾間人,在天臺宗傳承上,他是靈峰下第四代。由彭二林居士語錄並序之,文義甚精約。尤傳誦於佛緇素爲所作‘勸發菩提心文’。第九‘求生淨土故’有:‘土修行,進道難,彼土往生,成佛易。……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願船 ,入於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闡發淨土宗旨,最扼要。並在寧波阿育王寺倡設涅槃供佛捨利會,用勝美供品,多有陳列金銀珠寶,直到現在,這種供佛會仍續行未衰。後被尊淨土宗祖師。

  關於台書籍,首應提到《淨土十疑論.注》,智者大師宏揚淨土要論。宋初,有澄彧法師撰,修《續高僧傳》贊寧僧正之作序,現存續藏中。

  還有《樂邦文類》,共五卷,是南宋間四明石芝宗曉法師撰。首卷、採集經論要義;二卷、集序跋文贊;三卷、集記傳,關於淨土宗初祖以五繼祖傳中,四卷、集雜著;五卷、集賦銘偈頌詩詞。更續以遺稿兩卷,摭拾前五卷遺漏。洵南宋以前,除各《大經》論疏注外之淨土文獻集成。卷二中:錄存南宋初昆山子元法師之十門告誡中的〈圓融四土選佛圖〉。子元號萬事休,專修業。高宗乾道二年,召至德壽殿演說淨土法門,賜‘勸修業白蓮導師慈照宗主’之號。

  《淨土指歸》二卷,義分十門,元、明間蘇州北大佑法師集。大佑指歸集之第一原門、蓮社立祖條,曾載宗曉慧遠宗賾宗八祖,餘俱扼要。永明四料簡偈,第三法相門內。且歸元直指,同有破斥性命雙修類之仙道邪說,可見時先天道已有萌芽

  《西方直指》,淥田一念居士編,自序有:‘袁中郎撰《西方合論》未悟告,則爲未聞西方告’。直敘念佛行法,經論祖師指歸、證驗持戒,平實簡明。

  還有道悟開法師,居靈岩山下寶藏寺,以淨土法門自行化他,撰《淨土知津》,一名《念佛百問》,頗便初機。蓮宗正傳,以遠公徹悟十一祖,亦其所著。

 三

  賢首宗唐季衰歇,宋時雖復興不盛。古傳有圓澄法師著《華嚴》念佛三昧無盡燈,宋范成大居士之序行,書已佚。故由賢淨土,須至雲棲蓮池祩宏,始卓然一代大師。明季研講賢首漸多,如雪浪,五蓮池前後編集出來,故 蓮池彌陀疏鈔,專奉《華嚴》疏鈔家法。蓮池重律,後寶華律宗近賢。師固曾參悟入,然未據席,但開雲棲專修念佛。《雲棲法彙》百餘卷,皆「宗賢首,行專淨土」融通各家義之至文。不惟明季來淨土宗風之暢盛得力于師,亦爲淨土宗上下千古最圓純一人念佛七禮祖,至今多僅禮至八祖雲棲,對師從無間然。《淨土發願文注,四十八願問答,淨土疑辨》,尤切要。

  彭際清名紹升,就是二林居士,堪以 《華嚴》義宏揚淨土之繼起。以僧衆之研賢首,多近宗,不弘淨土,故清代僧林雖每講彌陀疏鈔,絕少賢兼修淨土之宗師繼。然居士大不乏人,尤以二林居士稱古近之最。居士均徹,著述宏富,無不綸貫以宗本《華嚴》倡行淨土之意。著《居士傳、善女人傳、一乘決疑論》重訂《西方念佛警策、往生傳》,尤淨土要典。他二林居士詩文集非一。同行有汪大紳、羅有高,不逮公之專勤。公乾隆時進士,文章著于時。嘗函袁隨園論佛法,護宏法甚殷。《省庵語錄》亦其所編。淨土中國佛法主潮,蓮池省奄二林極。

  楊文會仁山石埭居士,刻行日本傳歸佛典,並擬復興印度佛,設祇洹精捨,吾預學間。居士功名早著同、間,設金陵刻經處專弘佛法,、宣間。今之支那內學院流出,故中國近代佛學重昌關係最鉅之一人。嘗自言‘宗賢首,行在彌陀’,篤修淨土數十年無間斷。一時居士之受,遐至英、法、印、日。觀中,幻人法師辨《法華》義,日僧辨真宗義,均甚精徹。彭二林楊石埭間,有魏默深、王耕心。同時,有編《淨土報恩論》之桐鄉沈善登曾通書問。還有袁兆鸞《蓮修起信錄》,頗蕪雜,但悟本法師傳尚佳。

  賢典籍,淨土資糧全集》,親承蓮池之莊廣還複空居士所集,文豐寡要。《淨土晨鍾》十卷,清順治間周克復居士集,遙承雲棲之化,可淨土宗巨著,文義較資糧集周正。《西歸直指》,印光法師印行甚廣之《安士全書》中之一種。安士夢顔,清康熙間人,著《欲海回狂》以止淫,《萬善先資》以戒殺,而此直以西方淨土 歸,文義簡易,不愧直指。另有啓信雜說一卷,使人於淨土斷疑啓信淨土切要,道、間真益願居士著,于淨土宗固切要;內有勸從根本處修一條。著重君仁、臣忠、父慈、子孝人倫道德,後法師本。《修西輯要》,緒時杭州複庵法師輯,棲之化

  上將透宗之、台、賢,均已略明概要。然三系非可劃然分界,以均透兼明台賢,特就較偏顯略疏別,得六、永明,十二、徹悟兩祖;台,得七、圓照,九、蕅益,十、普仁,十一、省庵四祖;賢,得八、蓮池一祖。

 

第四節

  宗門。別、透,對均尊之融之而與宗門抗。至期,乘之衰,轉由淨土承襲且倚透之勢僅存孤零念彌陀名號之勢。幻人(印法師曾與爭辯)法師‘昔玄奘攜取經,過河落水,曬河岸 石上,被一龜食盡,今只存阿彌陀佛四字’譏之。然履霜堅冰至,非一朝一夕之故,溯源竟委,略分敘。

 一 泛源

  善導道綽,高唱一切佛法皆自力難行,唯淨土他力易行。並於「釋衆疑惑門」,對三階、對彌勒、對坐、對講經、對持戒、對六度,並念佛勝百千萬億;排雜修,以持名記數專修,已開厥端。後永明重記數持名,四偈料揀之無相別天淵 徑中徑徑載宋丞相鄭清之‘人皆淨土律,吾則謂法門淨土。……以律假設方便,使從門入,俱得超悟;唯無量壽佛獨出一門,淨土。如單方治病,簡要直截,一念之專,不問緇白皆可奉行。但知化愚俗淺近之說,成佛至捷之徑。……不由得戒定慧淨土之一門乎?……不施棒喝悟圓頓機,不閱大藏得正法眼,不持四威儀得大自在。……當是時,孰戒定慧?孰律?我心佛心一無差別,淨土極致 ’。他優曇、妙葉、天如、蓮池、益、行策、徹悟時有類提倡。徹悟之‘淨土一門,最初不待悟門,末後不待發慧 不須懺業!一句彌陀不雜異緣,十念成功,頓超多劫,于不修,真同木石!捨別修,非狂癡’!語更激切。然以上諸德,不過決疑定信,非必令盡廢

 二 切因

  蕅益學人成時堅密法師,于《十要》序,出持名三大要:‘一者、六字洪名,念念之間欣厭具足,如出獄囚奔托王家,步步之間欣厭具足。是故萬緣之唾不食,衆苦之愁莫回。高置身于蓮華,便訂盟於芬利。蛆蠅糞壤,可煞驚慚!二者、不可無淨土防退墮,寧不寒心!淨土不可入機,意見稍乘,二門俱破。夫余宗,在昔之時不必改行,但加善巧回向;在今之世,祗可助行,必須業專修。冷暖自知,何容強諍!三者、一句彌陀,非大徹不能全提,最愚無欠少,倘有些子分別,便成大法魔殃。只貴一心受持,甯羨依稀解悟’!依自行化他,一、廢萬行,二、廢參三、廢學解

  清同、間玉峰古昆法師(建杭州彌陀佛寺,刻彌陀經于石。緒十年,由汶溪西方寺禮請爲師終老。余於緒三十三年始於西方寺閱藏),專奉堅密三要。與其妙能、照瑩。集《淨土隨學、淨土必來、蓮宗必讀、淨土神珠、業痛策》書。力主信深願切,專重記數持名;不記數持名,非信深願切。石刻彌陀經、書字之沈善登居士說。

  沈善登學問通博,集報恩論二卷,答問雜說各二十五,護殊精闢。主儒佛二道非;已涉西學,並致書楊文會居士,研求日文、英文、梵文佛典。集中附有修改之‘玉峰一法治四病說’,名‘念佛四大要訣’。念佛有貪靜境、參是誰、離妄想、求一心四病,治以一法出聲記數。每日定數,開口散念,終身不改,是信深願切。靜境是四八定,偈:‘動,坐靜,捨動取靜,墮坑落!7煄’。參誰是騎驢覓驢,偈:‘念佛直,參誰是曲,捨直取曲,瞎人天目 ’。妄想不須斷,只須散念有恒,偈:‘帶惑超橫,斷妄出豎,捨橫取豎,彌陀叫苦’。一心不亂,只是出聲散念佛名無間無休,偈:‘散念易,一心難,捨易取難 過頭狂談’。依此則一、不可修定,二、不可參三、不可伏斷妄想,四、不可攝散歸一;於深信切願下,但長時記數持名,並特重晨朝十念已。

 三 碩果

  綜上源因充盈成熟碩果,成蓮宗十三代靈岩印光祖師之淨土(依悟開法師所訂者應爲十二祖,以印師在九祖後加行策爲十祖,命終後其學人依次遞推,遂居十三)。師在民初五六年間,吾固時挹清話。功潛清季,化著民初。他本習儒書,且嘗辟佛,後皈佛出家,博通義,兼達宗門,誠一大通家。本身雖是一大通家,人不學通家。但他對人說話,應變不錮,非玉峰。就對一般人之倡導,以告李天桂‘力敦倫常,精修業’之八字,已盡範圍。其〈淨土決疑論〉:‘藥無貴賤,愈病良,法無優劣,契機妙。在昔之時,人根殊勝,知識如林,隨修一法,皆可證道 ;今之世,人根陋劣,知識希少,淨土莫由解脫’。致大興善寺體安書‘教理行果,佛法之綱宗;憶佛念佛,實得道之捷徑。在昔之時,隨修一法四法皆備;今之世,捨淨土果證全無。良以去聖時遙,人根陋劣,匪仗佛力,決難解脫。夫所謂淨土法門者,以普攝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禪宗:實諸佛澈底之悲心,示衆生本來之體性。彙三乘五性,同歸淨域;導上聖下凡,共證真常。九界衆生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法,下不能普利群生。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自《華嚴》導歸以後,盡十方世界海諸大菩薩,無不求生淨土;由祇園演說以來,凡西天東土一切著述,末後俱歸向蓮邦’每示人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婦隨,各盡己分,主敬存誠,克己複禮,明因識果,期免輪回。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信願念佛,求生西方’。要之,敦倫善世,念佛往生已。

  核關隘,在‘今世人根陋劣’一言,不然,何以以一大通家專切如是耶?昔 三階嘗以末法根劣,致廢餘一切。然非不知‘法若當機,皆可成佛’,他人不能斥無知。然限以今世當機,淨土,餘皆可廢。於世善,複崇儒術,佛之律儀戒善不須弘,佛法僅存真信切願念彌陀佛恒力阻男女出家,雖有鑒僧弊,消極止濫,主由崇儒家倫常善,但須信願念佛,帶業往生,更不須增上戒定慧。故一轉,大可成在家淨土行之日本真宗

 轉流

  承師之化,確信彌陀淨土,切願命終往生,定課每日念佛(或僅十念)之士女,雖惑業熾然,在臨終有往生征驗,聞已有多人。然願無行之空願,行僅稱名之散念,獲征驗者又多屬在家士女,言能起確信,實全恃信任彌陀他力日本本願寺所謂‘祗信他力’之真宗,躍然欲出。真宗義以解行證信次,信立心身已全倚任彌陀、安住極樂,更不須願行。故彼宗純在乎信,願屬於彌陀本願,正信任之他力,非在人邊,往生不在命終在信決心安之刹那。刹那信心常續,即爲已生淨土。行則乃已生淨土再應化於人間之行,只隨人群宜以學以已。在中國儒化中可習行儒學,在今科學哲學藝術化中,可習行科哲文藝學術,故日本僧徒皆在家化。大學于宗學學之外,能博綜科哲文藝之學術者也

  日本之淨土宗,傳自中國之善導系。後分流出之時宗、融通念佛宗,不越中國台賢一至於從淨土宗演出之真宗,迥然大異。故楊仁山居士力斥之,然演變至奪世善遵儒行,出世僅存信願念佛空願散念,只賴純信,殊有進‘純信彌陀他力’之真宗可能。然尚期命終往生,無真宗‘信成已生,還化利他’之行,則所短遠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其他
自訂分類:典籍
上一則: 佛教中國化的形式與內容
下一則: 柳宗元<東海若>解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