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3~4年前,女兒使用的知名英國製奶瓶Avent竟然含有毒物質BPA(Bisphenol A,環境賀爾蒙的一種)之後,對塑膠製品 就很感冒.也小心不要買到有毒塑膠產品,但是時間一久,警覺心又鬆懈了.
昨天帶女兒到Mall裏面的Sanrio專賣店,買了可愛的Hello Kitty蛙鏡,還有三明治餐盒.
回家看了一下,才發現餐盒是ABS樹指,蛙鏡又是
PVC.老天!都是含BPA的有毒塑膠,但是誰能抗拒Hello Kitty的魅力呢?
蛙鏡並不會放入口中,應該還好吧!泳池的水也不會高溫....只好自我安慰了.餐盒則只好在先用Parchment 或wax paper包三明治,不要讓食物直接接觸到餐盒了.下次一定要註意,別再買這些有毒產品了.
之前做過一些蒐尋,發現塑膠回收三角型內的號碼若是,或
的都有含BPA,但是時間久了又忘了哪幾個號碼是安全的,哪幾個是危險的.所以在這裏又再做一次整理:







上表來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1%91%E8%86%A0%E5%88%86%E9%A1%9E%E6%A8%99%E8%AA%8C
各種塑膠號碼的耐熱性比較:
一 號:PET(聚乙烯對苯 二甲 酸脂)保特瓶
特 性:耐熱至70℃,勿長期使用。
二 號:HDPE(高密度聚乙烯)
特 性:耐熱至120℃,是相對穩定的材質。
三 號:PVC(聚氯乙烯)
特 性:耐熱至70℃,環保署已宣佈逐步禁用。
四 號:LDPE(低密度聚乙烯)
特 性:耐熱至80℃
五 號:PP(聚丙烯)
特 性:耐熱至135℃,是相對穩定的材質
六 號:PS(聚苯乙烯)
特 性:耐熱至90℃
七 號:其他
特 性:常見材質為聚碳酸脂(PC),耐熱至135℃。
具有毒性 請勿重複使用
基本上來說,只有2號和5號PP是相對比較安全的(到目前為止.)
在日本,大部分的塑膠製品 都是5號PP,但是歐美卻大量使用PC,尤其3~4年前才爆發一大堆嬰兒奶瓶含BPA,連知名英國品牌Avent也在毒奶瓶名單中,真是無言,雖然現在他們都標榜BPA Free,但難保又含其他毒素.
在所有的塑膠製品 中尤其以3號PVC毒性最高,尤其該避免.
參考一下這段影片,有中文字幕,會對PVC的毒素更加了解.
這個網站有更多資料:
http://www.pvcfree.org
中文資料參考這裏:
PVC是聚氯乙烯的簡稱,英文為Polyvinylchloride,被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稱為「毒塑膠」,卻也因為便宜、製造方便,而成為產量僅次於PE的第二大泛用塑膠,廣泛存在於我們的生活周遭,嚴重威脅著我們的環境與身體健康。
PVC是五大泛用塑膠(PE、PVC、PP、PS、ABS)中唯一的含氯塑膠。由於含氯的緣故,使其可藉由塑化劑的添加,而改變柔軟度。不添加任何塑化劑的PVC,像水管那麼硬,但添加了塑化劑的PVC,可像保鮮膜那麼軟。 因此,一般依PVC的柔軟度,將PVC區分成軟質PVC與硬質PVC。也由於這個特性,降低了其終端產品的生產技術門檻與成本, 讓生產者可以很方便地製造柔軟度不同的各種產品。
除了塑化劑外,PVC的熱安定性是很差的。為了避免PVC產品在太陽或高溫下的裂解,還必須添加安定劑,通常為鉛、鎘、鋅等重金屬。因此,PVC並不只是PVC,還含有一些對健康與環境有害的塑化劑與安定劑;完全不添加任何東西的PVC本身雖不毒,但也沒有用處。
是故,國際綠色和平組織之所以會稱PVC為「毒塑膠」,不是指不含任何添加劑的PVC本身而言,但也不光指含有添加劑的PVC產品而言,而是因為其整個生命週期,從原料開採,製造,使用到廢棄的所有階段,皆會對環境與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http://www.taiwanwatch.org.tw/Anti_PVC/what-is-PVC.htm
http://d2watasia.pixnet.net/blog/post/26517490
http://www.taiwanwatch.org.tw/
另外有一點我想補充的昰BPA的毒素最廣泛被發現在罐頭的內膜塑膠裏,尤其是含油及含酸的食物尤其容易把BPA毒素從塑膠中溶解出來和食物混合,所以盡量避免買魚罐頭,椰奶罐頭(含大量油脂)及番茄罐頭或酸的水果罐頭.除非廠商能證明他們用的罐頭內膜不含BPA.目前美國有幾家品牌使用不含BPA的罐頭:
http://www.treehugger.com/files/2010/03/7-bpa-free-canned-foods.php
另外,外賣熱飲紙杯用的塑膠蓋,90%以上都是不安全塑膠,所以喝的時記得要把蓋子拿掉,不過Freda大姐今天寄過來的資料也提到紙杯內膜塗的蠟也不安全,所以大概自己拿鋼杯去Starbucks買咖啡好了,環保又健康.
周遭的環境毒素這麼多,現在人的生活要離開塑膠也很難了,但是多一分註意,也許可以少一分毒素吧!只能這麼自我安慰了.
以這篇文章再對塑膠號碼做總結:
身邊的日常塑膠製品 上,都有著三角形的標記,上面分別標有1~7的數字,這些數字代表什麼意思呢?那是「塑膠回收標碼」,有關標碼所代表材質的特性,及容器上的應用,詳述如下:
塑膠回收代碼『1』號是PET(聚乙烯對苯二甲酸脂)
俗稱的寶特瓶。如清潔劑、洗髮精、礦泉水的包裝瓶。
辨識法:寶特瓶通常是無色透明的,有的加色成淺綠淺藍或茶色。圓的PET瓶底下方有一圓點,瓶身其他地方無接縫。
註:PET因單體原料毒性強,仍應減少使用。
塑膠回收代碼『2』號HDPE(高密度聚乙烯)
PE(聚乙烯)是工業、生活上應用最廣的塑膠,一般常分為高密度聚乙烯(HDPE)與低密度聚乙烯(LDPE)兩種,PE對於酸性和鹼性的抵抗力都很優良,目前市面上所見到的塑膠袋及各種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塑膠瓶幾乎都是PE所製造,像清潔劑、洗髮精、沐浴乳、食用油、農藥等,大部分以HDPE瓶來盛裝。
辨識法:多半不透明,手感似臘,塑膠袋揉搓或摩擦時有沙沙聲。
塑膠回收代碼『3』號是PVC(聚氯乙烯)
PVC的發明相當早,且多應用於工業產品中,但大多在非食品方面,像水管、雨衣、書包、建材、塑膠膜、塑膠盒等等。由於PVC瓶透氣性高,不會用來盛裝碳酸飲料,在食品容器上以礦泉水為最大宗,沙拉油瓶亦有部分使用PVC。 PVC用力折會有白痕出現,在太陽底下長時間曝曬後會變鐵紅色;用火燒在邊緣會有青色火焰,延燒性差。
註:燃燒PVC時可能會釋出氯乙烯有毒單體,是焚化爐燒出戴奧辛的首要元兇,基於環境與健康的考量,PVC(3號)應該是全民共同減少使用的一種塑膠材料 。
辨識法:圓的PVC瓶底部為一條直線,是與寶特瓶的差別所在。
塑膠回收代碼『4』號是LDPE(低密度聚乙烯)
大部分的塑膠袋和塑膠膜是用LDPE做成的。LDPE做成的容器若不加色料多呈半透明像牛奶瓶、軟片盒等。
辨識法:LDPE做成的塑膠袋較柔軟,揉搓時較不會發出沙沙聲,外包裝塑膠膜軟而易撕的是LDPE,較脆而硬的是PVC或PP膜。
塑膠回收代碼『5』號是PP(聚丙烯)
製瓶商常以PE製造瓶身,瓶蓋和把手用有較大硬度與強度的PP來製造,當然也有直接以PP製瓶的,最常見的是豆漿、米漿瓶,水桶、垃圾桶、洗衣槽等多以PP做成。宴會上常見的紅色塑膠碗、以及盛裝微波食品的塑膠盒,就是以 PP 做成。
註:以食品包裝而言,PE、PP、PET都是較安全的選擇。
辨識法:PP和PE很難分出,一般來說PP的硬度較高,且表面較有光澤, PE則像蠟製器,燃燒時PE的蠟燭味較重。
塑膠回收代碼『6』號是PS(聚苯乙烯)
PS吸水性低,且其尺寸安定性佳,主要應用於玩具、文具、滾輪、鑲襯(像冰箱的白色內襯)等,及工業的包裝緩衝材料。未發泡的PS在食品容器上有乳品業的瓶罐如養樂多、優酪乳、佈丁盒、速食店飲料的杯蓋等。發泡後的平板經真空成型,如保麗龍免洗餐具。也是應限制使用的塑膠材料。
辨識法:未發泡的製品,輕折就有白痕出現,並有擴散現象,通常以手即可撕裂。
塑膠回收代碼『7』號是OTHER(其他)
其他類塑膠材質標示7號的情形很多,在回收處理上也較困難,如牙膏瓶。
多數塑膠容器現在多印有三角形的回收標示於容器的底部,學習辨識這些三角回收標誌內的數字與列出的英文縮寫,可以幫助您挑選較安全的容器質材。
4/19補充:
另外一個藏PVC又防不勝防的日用產品-"保鮮膜",雖然家用保鮮膜可以選用PVC free的,但到了超市或外買餐全都是用富含PVC的包鮮膜包裝,只有不買嗎?
這是Freda大姐分享的影片,有很清楚的說明,感謝她.
全站熱搜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