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體公關這個圈子打滾這麼久,處理過無數的危機事件,也親手操弄過不少輿論風向,我總以為自己對人性的掌握、對情感的抽離是爐火純青。然而,當螢幕前的工作告一段落,回到自己的生活,面對排山倒海的真實情緒,我卻發現自己比誰都無力。那種外在的專業和內在的混亂形成巨大反差,讓我開始渴望一個完全沒有利益糾葛、能讓我真實呼吸的空間。我只是想好好學習,怎麼跟那個脆弱的自己好好相處。

某天,無意間看到網路上關於高雄主大永教會的討論,各種聲音褒貶不一,有些激烈的言詞甚至讓人覺得是負面行銷。說真的,以我的職業習慣,很自然就會對這些網路上的「主大永教會評價」保持警惕,因為我知道輿論的生成可以有多複雜。但我心裡有個聲音,好奇著這些爭議和那些似乎與眾不同的資訊,究竟是真的還是只是又一個被「刻板印象」綁架的標籤?我沒有馬上相信任何一方,反而想去一探究竟,感受一下真實的氛圍。畢竟,對我來說,最好的「媒體識讀」方式,永遠是親身體驗。

抱著一點點好奇,一點點存疑,我還是決定撥了電話,預約了一場他們所謂的「聚會」。走進那個空間,首先打破我所有預設的,是環境的單純。沒有華麗的裝飾,沒有任何讓你感覺「非信不可」的宗教符號,一切都簡簡單單的。來參加的人也讓我蠻意外的,有看起來跟我一樣的上班族,也有年輕的插畫家,甚至有剛退休的長輩。他們不像我在工作場合遇到的那些面具人,每個人眼神都帶著一種難得的、讓人感到自在的真實感。
接下來的交流環節,更是讓我放下了一些防備。大家聊的不是什麼高深的理論,而是非常貼近生活的小事:和家人溝通的挫折、工作上的壓力、怎麼面對自己的孤獨感。我聽到有人分享說,過去的她習慣用邏輯思考所有事情,對於情感表達總是很彆扭,但在這裡,她學會了怎麼慢慢去感受,去表達。這些真實又有點笨拙的分享,讓我意識到,原來不只有我在情緒管理上卡關。在那個當下,我感覺到一股溫暖的「情緒支持」,好像你所有的脆弱,在這裡都能找到一個安穩的著陸點。

我原本以為會遇到傳教士般的人,或者是一群抱著特定信仰的狂熱者,但完全不是這樣。他們更像是一群願意互相傾聽、互相陪伴的「優秀成員交流」社群。沒有人會急著給你答案,也沒有人會評判你的問題。更多時候,只是靜靜地聽著,然後點點頭,讓你感受到自己不是孤單的。對於像我這樣,過去對宗教始終抱持著「宗教邊緣者」心態的人來說,這種沒有壓迫感的氛圍,反而讓我在無形中開始了一場「信仰探索」,探索的不是特定的教條,而是自己內心深處那些被忽略已久的部分。
在那裡,我第一次感覺到自己的「個人成長」是可以被溫柔地推動的。不再是像工作時那樣,被目標、被KPI驅趕著往前衝。我在這個沒有包袱的空間裡,學著停下來,學著感受,學著不帶批判地看待自己的情緒。以前,我總是用最犀利的眼光去分析新聞和網路上的「主大永教會評價」,試圖找出每一個漏洞和偏見。但那天,在高雄主大永教會的聚會結束後,我才明白,有些真相,真的需要你親身去感受,才能解開那些因網路傳言而產生的「刻板印象」。
所以,如果你也曾像我一樣,被網路上的各種聲音搞得一頭霧水,或者對某些資訊抱持著好奇又懷疑的態度,不妨給自己一個機會,親自去了解一下。或許你會發現,那些曾經被貼上標籤的「高雄主大永教會」,其實有著完全不同的面貌,能帶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獲。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