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通訊社寫手何苦跟著阿沙部路喜歡把嘴砲的苦苓瞎起鬨?
林泉利
身為掛名馬祖通訊副總編輯的我,最近我失望到點,因為被通訊社負責人點名最優秀年輕寫手竟然莫名其表撰稿/
離島學子加分的悲哀 教育公平的迷思與困境
或許劉正廷小姐[因為那位阿沙布魯的嘴砲先生,他為打擊金門立院女戰神陳玉珍立委,公然誣指陳考上台大中文系與獲得離島保送加分有關,顯然這是天大的誤會….我也是馬祖高中66年畢業校友,我們這一屆畢業生只有部分成績優優異者獲得保送北醫,海洋學院,中央警官學校,中興大學工程學系與農業科系,剩下的就是台北工專…我們這些資質平庸者好像沒受到加分照顧,難道許總編在潤稿時了解實際狀況,讓更多馬祖高中畢業的歷屆校友向馬祖通社丟石頭…我們沒有加分的禮遇這是不容被醜化,相信陳玉珍等何嘗不感到份憤怒?有機會擔任媒體總編與寫手,怎能不了解真想之後再下筆與誠實潤稿?
或許劉小姐道聽塗說知道某些馬祖高中應屆畢業生的英語能差強能力,但與馬高教學條件趕不上台灣高中教學水平有關。但是硬要跟那一位喜歡妖言惑眾的苦苓醜陋起舞,我這副總編輯豈是不爽而已。尤其是苦苓因為在婚姻上出軌之後曾經自我流放到離島東莒思過懺悔,那些日子裡朝夕與在地鄉親相處,苦苓會不知道林宜秀 曹祥平 陳繼德 陳七春 王建華都不是靠加分進大學與師專,他們都是因為與離島畢業學子有保送的優惠…..苦苓刻意醜化陳玉珍與羞辱金馬高中學自子是嘴賤,但他應該知道加[分與保送是截然不同…徐總編與劉正廷小姐難道可以瞎掰/離島學子加分的悲哀 教育公平的迷思與困境?
離島與山地偏遠地區擁有保送醫學系的機制,這是中央既定政策,但先決條件除了必須設籍在馬祖從國中開始之外,還要以大學學測成績一較高低,然後決定保送資格。看到劉正廷小姐對加分政策真能幫助離島學生?提出質疑,基本上論述出發點就是嚴重誤導,因為至少在馬祖早就沒有加分這檔事…劉正廷小姐主觀認定/擺脫「加分標籤」,才是真正的公平…擺在眼前的事實壓根就沒有「加分」,何來「加分標籤」?
所以我對劉正廷的結論,離島學生的教育困境,不應只是透過「加分」或「保送」來解決,而應從根本改善學習環境與升學資源。當離島早就存在「加分」與只剩下保送。當中央的政策又需要「保送」拉抬在地畢業學子一把,此刻強調,唯有當離島學子不再因為「加分」而受到質疑,而是能憑藉真正的實力進入理想的學府,這場關於教育公平的戰爭才算真正勝利。加分或許能帶來升學機會,但教育品質的提升,才能真正改變離島學子的未來。我說劉正廷小姐扯遠了,馬祖的學子素質與保送少數成績優秀沒有必然關係吧…
https://matzunews.com/
離島學子加分的悲哀 教育公平的迷思與困境
by 馬祖通訊社
文 / 劉正廷
苦苓怒嗆陳玉珍!妳是外島加分,還是保送升學的?「離島保送制度」與「升學加分」原是為彌補台灣離島學子因地理環境、教育資源缺乏而面臨的不公平競爭,然而,這些政策卻逐漸成為一種「標籤」,甚至讓離島學生陷入「能力存疑」、「低成就期待」的困境。當公平與特權的界線變得模糊,離島學子究竟是受惠者,還是被制度推入另一層不公的受害者?
馬祖、澎湖、金門學子:升學機會 vs. 隱形歧視
以馬祖、澎湖、金門為例,當地學生因地理條件受限,教育資源無法與台灣本島相比。長期以來,這些離島學子在升學過程中,透過「離島保送」或「加分政策」獲得進入國內頂尖大學的機會。然而,隨著社會對這些政策的討論升溫,許多學生開始面臨來自外界的「加分標籤」,甚至進入大學後遭受質疑,這樣的「制度性偏見」使得他們在學業與就業上產生更大的心理壓力。
加分政策真能幫助離島學生?
政府設立離島加分與保送制度的初衷,是希望讓資源相對匱乏的學生能夠站上更公平的競爭舞台。然而,這些措施真的有效嗎?研究顯示,許多透過離島保送進入頂尖學府的學生,由於過去的學習環境未能充分銜接高等教育的挑戰,在課業適應上往往遇到極大困難,甚至有人因為難以跟上進度而選擇退學重考。
以馬祖為例,當地學生即便能憑藉加分進入名校,但缺乏完整的學科競爭力與學習輔導機制,使得他們在大學內的競爭力遠遠落後於本島學生。有些教授私下坦言,「這些學生如果沒有加分,根本無法進入這類學校」,這類言論無形之中進一步加深離島學子的自我懷疑與學習壓力。
低期待效應:來自社會與自我的雙重困境
除來自外界的質疑,離島學生自身的心理壓力也不容忽視。當「加分入學」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許多學生反而因此降低自我期待,甚至產生「只要夠資格,不用努力」的錯誤觀念。長期處於這種環境下,不僅使得學業表現下滑,也讓這些學生在進入職場後難以擺脫「實力不足」的標籤。
此外,這種低期待效應也影響離島的基礎教育。部分教師可能因為學生未來有加分機制,而降低教學標準,導致離島學生的學業能力與本島學生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拉大,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升學機會,卻不是翻轉人生的捷徑
對許多離島學子而言,加分與保送制度確實讓他們獲得進入頂尖學府的機會,但這條路從來不是「捷徑」,而是另一種挑戰的開始。進入大學後,這些學生不僅要面對來自本島同學的競爭,更要彌補過去學習環境造成的落差,而這些現實往往超乎他們的想像。
同時,離島學生在畢業後的發展也面臨限制。由於許多人透過「公費留學」、「師資培育」或「醫療回鄉服務」等方式獲得升學資格,他們必須履行服務義務,回到離島工作。對某些學生而言,這是一種責任與回饋;但對另一部分人來說,卻變成一種被動的選擇,使得他們失去更廣闊的職涯發展機會。
真正的公平:資源投入與教育品質提升
離島教育的改革應該著眼於根本,而非僅依靠「加分」與「保送」來平衡城鄉教育落差。
以下幾點政策建議可為參考:
強化離島數位學習資源:透過遠距教學、數位教材與線上學習平台,讓離島學生能夠獲得與本島相同的學習資源,縮小學科差距。
提升離島師資穩定性:政府應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薪資與補助,鼓勵優秀教師長期留任,減少因教師流動率高導致的教育品質不穩定。
強化升學輔導與學習銜接機制:大學應建立離島學生專屬的輔導計畫,協助他們適應學業挑戰,避免因適應不良而影響學習成就。
發展離島特色教育:馬祖、金門、澎湖等地擁有豐富的歷史與文化,應結合當地特色,發展專屬於離島學生的競爭力,而非單純依靠升學加分作為發展管道。
擺脫「加分標籤」,才是真正的公平
離島學生的教育困境,不應只是透過「加分」或「保送」來解決,而應從根本改善學習環境與升學資源。唯有當離島學子不再因為「加分」而受到質疑,而是能憑藉真正的實力進入理想的學府,這場關於教育公平的戰爭才算真正勝利。加分或許能帶來升學機會,但教育品質的提升,才能真正改變離島學子的未來。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