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足長輩以自行車對小朋友「溫馨接送情」,修法之前仍應安全第一為考量
林泉利
交通部研擬年底修法,開放自行車承載5歲以下孩童,不過民間團體認為,政府法規僅規範安全座椅,缺乏車體安全性規範,更未強制檢驗,例如國外要求後輪兩側應有擋板防止孩童雙腳捲入,車重也與孩童體重相當以防翻覆,要求政府應提出整體配套。站在保護小朋友的角度,交通部確實不宜草率通過相關法令,即便是現行交通法規已有嚴格規範,但仍有諸多長輩們以自行車載小學生或5歲以下孩童到幼稚園、國小上下學,警察看到頂多規勸,鮮少依法取締。因此筆者認為,嚴格的配套規定應該與通過修法同步。
首先針對腳踏車雙載的後座年齡如果設定在5歲以下,有可能每天載國小學生上學的家長都不在被取締範圍,特別是渠等承載的學童有前後都有,更多簡陋的「座位」禁不起任何的交通意外事故。當多數的家長希望透過自行車對小學生「溫馨接送情」時,開放自行車承載應該由5歲以下孩童拉高到12歲以下才合理,當然可以將承載體重提升到40公斤,超過者算違規。
其次是基於安全考量,所有需要透過以自行車接送上下學的父母,當事人應該將騎乘的車輛與安全座椅向在地派出所接受檢測,合格者予以登錄編號備查,違規行駛者要參加交通講習;至於幼稚園與學校也應準備通行安全路線與安排導護、義工協助上下學,有關車主與車子也一樣協助備案。另外針對安全座椅的標準應由中央統一規定,讓相關業者接受民眾申請加裝,必要時有一半經費由地方政府補貼。
其次是不僅在上下學時有家長以自行車接送,在各大風景區也有業者會提供車子讓到訪的父母載孩子「親子遊園」,因此在修法時也應涵蓋相關地區的租車業者所提供的車子裝備,至於景點的自行車行駛路線自然要要更明確,車道的規劃與該安全維護更是責無旁貸的嚴格義務。
最後,因為自行車雙載有其危險性,所以交通較為擁擠的道應該完全禁止,對於偏鄉、離島地區如果涉及過多陡坡、彎道、山路者,也應在限制範圍。或許政府修法對想要透過自行車承載小朋友上下學、親子遊的規範有些嚴格,對國家主人翁的保護當然是國家的責任,也是父母的自我期許。所以政府既要修法因應現實狀況,所以沒有安全的「配套」要求前提,就請不要匆匆三讀趕在年底前通過
既有的交通法規。
附
車體安全性不足 民團憂單車載童風險多
圖為與會家長騎乘裝有兒童座椅的自行車附載孩童。(劉宗龍攝)
2017年11月21日 12:43 中時
交通部研擬年底修法,開放自行車承載5歲以下孩童,不過民間團體認為,政府法規僅規範安全座椅,缺乏車體安全性規範,更未強制檢驗,例如國外要求後輪兩側應有擋板防止孩童雙腳捲入,車重也與孩童體重相當以防翻覆,要求政府應提出整體配套。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今日召開記者表示,現行《道路交通安全規則》規定,自行車不能載人,交通部研擬修法,預計今年底開放18歲以上成人,可使用合格安全座椅載5歲、20公斤以下的孩童。
不過,法規僅要求使用合格安全座椅即可,缺乏對車體的安全規範,例如,歐美可載孩童的自行車,車重約18公斤左右,有效承載20公斤以下的孩童,反觀台灣自行車講求輕盈,車重不及歐美的一半,許多安全座椅都裝置在自行車尾端,車輛過輕也容易導致「翹孤輪」,致孩童摔落,是一大隱憂。
許多孩童乘坐自行車,腳部會不慎捲入後輪導致受傷,歐美自行車在後輪兩側都裝有擋板防止捲入。台灣自行車多只有單一側邊有立車柱,支撐力不足,反觀歐美車種則有中央立柱,類似機車中柱,可將車輛立起,以免抱小孩上下車的時,因支撐不足傾倒。由於部分安全座椅設計是架於自行車龍頭上,歐美車輛設有龍頭固定鎖,以免孩童上下車時因龍頭甩動跌落,台灣也無相關設計。
靖娟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表示,自行車上路也充滿人車爭道、路面顛頗問題,使單車載童充滿風險,自行車事故傷亡人數從2011年的8362人,至前年已突破1萬人,尚未開放載童時事故就這麼多,憂心帶了孩童意外事故只會學上加霜,政府應全面考量車體安全及道路安全,在年底前提出配套強制檢驗,單車載童不能只單純規範座椅。
(中時)
單車「兒童座椅」年底解禁? 配套措施引質疑
民視
2017年11月21日 下午 12:55
現行法規自行車不能載人,但爸媽加裝兒童椅載小孩上路隨處可見,現在交通部打算年底修法開放,儘管家長們樂見其成,但靖娟基金會發現,單車「兒童座椅」沒有強制檢驗,加裝在腳踏車上是否安全,也沒有統一的標準,加上道路環境不友善,腳踏車載小孩風險高。
帶上安全帽扣緊安全帶,過去家長騎單車載小孩,即便裝備齊全,還是違法必須吃上罰單,不過年底可望解禁,交通部將修法開放,只要使用合法座椅就能載5歲和20公斤以下的孩童上路,但配套措施準備好了嗎?
家長:「比較主要的應該就是,人車爭道的問題,摩托車它有時候就是速度比較快,可能就要比較小心。」
家長:「就是如果騎一騎,道路中斷了,就是沒有自行道人行道可以騎,必須要切到馬路上的時候,就會比較危險。」
台灣的自行車道規劃不完善,不但經常要和汽車機車爭道,有時騎到一半自行車道還會消失,但最令人擔心的是,台灣兒童座椅車明明有檢驗標準,卻沒有強制性,更沒有全車檢驗的必要,安不安全全由業者說了算。
兒童座椅業者林彥丞:「像台灣的腳踏車,如果沒有龍頭固定的話,我們就在幫台灣的腳踏車,加上這個龍頭固定器,所以我只要一轉它就會回來了。」
市面上,所有腳踏車都是自行加裝安全椅,每家業者標準不一,而正確標準應該是除了前後安全座椅外,還要加上龍頭固定器讓車子不傾倒,和腳踏車架穩定車身,才是合格安全的腳踏車。
靖娟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是不是應該要要求,我們的業主不是所謂的自主管理,應該是要強制檢驗,然後檢驗之後,要求我們這樣的安全座椅,才能裝附在這樣的車子上,相對才是保障我們孩子的安全。」
法規放寬家長們自然樂見其成,但安全配套顯然有待加強,靖娟因此呼籲,不要倉卒上路賠上的卻是用路人和孩童的生命安全。(民視新聞李榮晋、郭南宏台北報導)
單車載孩童擬開放 目前滿街跑卻沒取締
2017-11-21 23:34聯合報 記者王思慧/台北報導
現行「道路交通安全規則」規定自行車不能載人,交通部正研擬修法開放十八歲以上成年人,可使用合格座椅載五歲、廿公斤以下孩童,未來自行車可望「親子共乘」。但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昨天說,國內針對自行車座椅只有訂標準但未強制檢驗,恐有安全疑慮。
交通部表示,針對自行車座椅、檢驗等問題,會請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制定規格,並參考國外作法,屆時也會邀廠商、民間團體討論。
其實路上現在常見民眾用腳踏車加裝簡單座椅載孩童,幾乎是日常生活一部分,但甚少有取締違規;座椅也常見是藤編或塑膠製,甚至是民眾自行安裝在後座或前面,「親子共乘」有一定危險度。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昨天說,相較於歐美皆於法規中規定,自行車整車、零件、座椅皆須檢驗合格才可販售,台灣僅有訂座椅標準,未被列為強制檢驗才能上市的項目。另靖娟基金會也調查發現,有七成五民眾擔心人車爭道,但也有七成民眾擔心路面坑洞導致摔車。
根據警政署統計,每年自行車各類肇事件數約七千至一萬件,廿歲以上自行車事故近年更明顯成長,從一百年的八三六二人至一○四年的一萬一三四人。靖娟基金會呼籲,交通部應對附載孩童的自行車能規範車型、提升車體安全,並納入強制檢驗項目。
交通部路政司監理科說,目前法規尚未開放自行車可載人,且現在市售座椅的包覆性及安全性也不足,但由於自行車取締不易,目前只能以勸導為主。
至於未來座椅要加裝在後座還是前座?他認為,一般還是後座為主,但前座未來也研擬開放,讓家長能邊騎車邊視察孩童狀況。
靖娟基金會昨天也教導家長挑選自行車原則,選擇堅固車架、龍頭要可固定、車身也建議挑選十五公斤以上來附載孩童,另摺疊車、路跑車及登山車有特殊用途,不適合用來載孩童。
單車載童 學者:座椅安全要清楚規範
2017-11-21 23:42聯合報 記者王思慧、雷光涵/台北報導
國內擬開放自行車可加裝座椅載童。學者認為,自行車沒車牌,也無須考駕照,很難管理,不贊成載童;若真要開放載童也要有配套措施,座椅安全規定一定要訂清楚,自行車固定座椅也不能鬆脫。像日本是由社團法人自行車協會核發,須通過九十項一般檢查項目。
日本自行車出廠會通過自行車協會、製品安全協會等檢驗,有的檢章標章甚至附帶傷害險、賠償責任險;載小孩的腳踏車須加註有「幼兒二人共乘用」的BAA標誌。且除了包括煞車強度等九十項一般檢查項目,還要通過載童強度測試,但合格的載童腳踏車售價也高,是一般車的三、四倍起跳。
逢甲大學運管系副教授李克聰說,自行車可否載人一直都有爭議,安全規定、自行車規格一定要清楚,且兒童座椅要怎麼固定、形式等都要有配套。中華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系副教授林祥生不贊成加裝兒童座椅,若要開放一定要制定嚴謹的規定和規則。淡江大學運管系教授張勝雄說,家長可評估是否安全,若擔心危險,就不要用自行車載童上路。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