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借酒消愁,愁更愁」是有科學依據的
2022/12/16 00:49
瀏覽717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我偶爾會跟我同學小酌,但我發現有些同學有酒精成癮的問題,
酒精是無法療癒身心靈上的困擾,這是一種逃避問題的行為,
甚至後續可能因為飲酒導致情緒控管能力下降,反而會產生更多問題,
如果你會想一直喝一直喝,可能是大腦的中腦邊緣系統惹的禍,
它被稱為「酬償中樞」,因為成癮物質會在酬償中樞,
形成一個記憶迴路並且儲存起來,
如果長時間使用成癮物質,酬償中樞就會發生病變,
使大腦失去控制衝動的能力,
接著就會開始對一切事物興趣缺缺,滿腦子都只剩下酒(成癮物質),
我身邊的確有少數的朋友成癮很嚴重,甚至到荒廢課業,真的很不值得,
當人們在飲酒時迪會因為分泌大量的多巴胺而帶來快感,
緊接著大腦就會派出麩胺酸來加強記憶功能,
酒精主要是在肝臟被代謝,過度飲酒還是會把肝臟操到過勞,
進而會影響到其他身體組織,
長期飲酒成癮會造成酒精性肝硬化、
酒精性脂肪肝、腸胃潰瘍出血等等,
還會導致周邊神經發生病變,造成大腦皮質萎縮,
進而智力退化使頭腦變得空空的,是不是覺得很可怕,
請把酒杯放下,酒瓶關起來,很好!
有兩大知名科學實驗證明「借酒消愁愁更愁」
實驗一:美國一項研究表明借酒澆愁不僅容易導致酗酒,
還會提高患有抑鬱症的風險。
研究發現排除遺傳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
經常借酒澆愁的人更容易發生「酒精中毒」或「患上抑鬱症」。
由於一般男性不像女性那樣願意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
所以會比女性更容易借酒澆愁,
也更容易養成酗酒的習慣或更容易罹患抑鬱症。

實驗二:日本東京大學的一項研究證實,
中國人常說的「借酒澆愁愁更愁」是有科學依據的。
日本學者首先反覆「刺激」實驗室籠子中的小白鼠,
讓牠們進入一種「害怕和不安」的狀態。
然後,實驗人員給老鼠們注射酒精,並觀察其再次進入籠子時的反應。
研究發現,凡是在「不安」後被注射了酒精的老鼠,
其恐懼感持續時間要遠遠超過那些體內沒有酒精的小白鼠。

日本學者以此研究推斷評估出,
人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喝悶酒非但不會實現「忘掉悲傷」的效果,
反而會刺激大腦中葉已存在的「不愉快記憶」持續更長時間。
如果人要想忘記不愉快的事情,
就應該先讓自己「高興起來」,
然後再出去喝點「開心」的酒,
這樣才能真正能通過「留住更美好的記憶」擺脫煩惱。

目前有哪些方法可以脫離酒精成癮呢?
1、 醫生通常會先使用藥物治療,給予適量的抗憂鬱和焦慮劑,舒緩戒斷期的不適。嚴重則會安排住院,讓患者可以完全與酒精隔離,也可以及時處理戒斷過程中的不適,另外也有專門的心理門診,可以讓患者從心理層面上面對心中的「癮」,好跟除患者對酒精依賴的原因。
2、 培養興趣,接觸人事物,參加戒酒團體,尋求支持並轉移對酒精的注意力。使患者不要再接觸酒精才是最重要的重點。
男性每天不能攝取超過20克酒精
女性每天不能超過10克酒精
酒精克數計算公式:酒的C.C.數X酒精百分比X0.785(酒精密度)
例如喝一罐350C.C.的啤酒,酒精含量4.5克,350X0.045X0.785=12.4克酒精。
女生每天約1個酒精當量,男生則為2個,
而1個酒精當量等於15公克酒精約105大卡。
女生一天可以喝啤酒375c.c.=紅酒110c.c.=清酒100c.c.=水果酒150c.c.=烈酒30~40c.c.;而男生能喝的量,就是乘以2。
酒精進到身體後會致癌,從乙醇變到乙醛,而乙醛是最強的致癌物;
乙醛如果在身體累積的量越高,其致癌的狀況就越厲害。
亞洲人、尤其是台灣地區的基因常缺乏乙醛脫氫酶,
如果喝酒的話會遠比西方人白種人容易得肝癌。
所以總歸一句,酒不是什麼好東西,最好的方式就是滴酒不沾。

有誰推薦mor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