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會講題 孔子修道的考驗 悟見編整
2016/08/30 01:34
瀏覽13,801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法會講題 孔子修道的考驗 悟見編整
一、孔子生平簡介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生於西元前 551年。
曾經拜過六位師,未得真道,最後問禮於老子,才得上帝的真傳。
周遊列國十三年,遇到三次魔難〔一〕匡國遇難〔二〕削跡伐檀〔三〕陳蔡絕糧,但都是臨危不亂,處逆境而常安。
杏壇設教,明傳詩書暗傳道。弟子三千位,賢人七十二位,有教無類,為前東方第十五代祖師,卒於西元前四七九年,享年七三歲,後世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二、孔子在陳蔡絕糧
《論語》裡記述: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孔子家語中的記載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禮焉,路出於陳、蔡。陳、蔡大夫相與謀曰:「孔子圣賢,其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病,若用於楚,則陳、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
孔子不得行,絕糧七日,外無所通,藜羹不充,從者皆病。
孔子愈慷慨講誦,弦歌不衰,乃召子路而問焉曰:「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乎,奚為至於此?」
子路慍,作色而對曰:
「君子無所困,意者,夫子未仁與?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與?人之弗吾行也。
且由也昔者聞諸夫子:『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
今夫子積德懷義,行之久矣,奚居之窮也?」
子曰:「由!未之識也。吾語汝:
汝以仁者為必信也,則伯夷、叔齊,不餓死首陽;
汝以智者為必用也,則王子比干不見剖心;
汝以忠者為必報也,則關龍逢不見刑;
汝以諫者為必聽也,則伍子胥不見殺。
夫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才也。
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眾矣,何獨丘哉?
且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
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
是以晉重耳之有霸心,生於曹、衛;
越王句踐之有霸心,生於會稽。
故居下而無懮者,則思不遠;處身而常逸者,則志不廣,庸知其終始乎?
子路出,召子貢,告如子路。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貶焉?」
子曰:「賜,良農能稼,不必能穡;良工能巧,不能為順;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不必其能容。今不修其道而求其容,賜!爾志不廣矣,思不遠矣。」
子貢出,顏回入,問亦如之,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國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後見君子。」
孔子欣然嘆曰:「有是哉,顏氏之子。吾亦使爾多財,吾為爾宰。」——《孔子家語•在厄第二十》
三、孔子在匡國遇難
匡國遇難-子似陽虎(為魯季氏家臣,曾虐待匡人而結怨)被圍困五天後,才知是孔子,而放行。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5
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先進22
四、匡國遇難仍鎮定
孔子被匡人連圍數日,孔子此時,表現得非常坦然,對弟子們說:「周文王死後,古代文化,不是都保存在我這裡嗎?
如果上天想要,毀滅這些文化,那我就不能傳授這些文化了;
如果上天還不想,毀滅這些文化,那麼,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
終於,匡人弄清楚,這群人中並無陽虎在內,事出誤會,便解圍而去。
五、伐檀削跡之辱
桓魋以巧言令色,見寵於宋景公,桓魋忌孔子來而欲殺之,
孔子在宋國的大樹下(杏壇)講道時,為宋之奸臣司馬桓魋所謗毀,並欲置之於死地。
幸好有弟子得知情報,經過一番的安排後,才脫險離開宋國。
司馬桓魋撲個空,殺不到人,氣得怒火三丈,命令拆了杏壇,砍平了大樹,並派人將孔子及其弟子走過的足跡用大掃帚掃去,極盡侮辱聖哲,謗毀聖道之能事。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詳見(論語‧述而篇)
一、孔子生平簡介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生於西元前 551年。
曾經拜過六位師,未得真道,最後問禮於老子,才得上帝的真傳。
周遊列國十三年,遇到三次魔難〔一〕匡國遇難〔二〕削跡伐檀〔三〕陳蔡絕糧,但都是臨危不亂,處逆境而常安。
杏壇設教,明傳詩書暗傳道。弟子三千位,賢人七十二位,有教無類,為前東方第十五代祖師,卒於西元前四七九年,享年七三歲,後世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二、孔子在陳蔡絕糧
《論語》裡記述: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孔子家語中的記載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禮焉,路出於陳、蔡。陳、蔡大夫相與謀曰:「孔子圣賢,其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病,若用於楚,則陳、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
孔子不得行,絕糧七日,外無所通,藜羹不充,從者皆病。
孔子愈慷慨講誦,弦歌不衰,乃召子路而問焉曰:「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乎,奚為至於此?」
子路慍,作色而對曰:
「君子無所困,意者,夫子未仁與?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與?人之弗吾行也。
且由也昔者聞諸夫子:『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
今夫子積德懷義,行之久矣,奚居之窮也?」
子曰:「由!未之識也。吾語汝:
汝以仁者為必信也,則伯夷、叔齊,不餓死首陽;
汝以智者為必用也,則王子比干不見剖心;
汝以忠者為必報也,則關龍逢不見刑;
汝以諫者為必聽也,則伍子胥不見殺。
夫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才也。
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眾矣,何獨丘哉?
且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
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
是以晉重耳之有霸心,生於曹、衛;
越王句踐之有霸心,生於會稽。
故居下而無懮者,則思不遠;處身而常逸者,則志不廣,庸知其終始乎?
子路出,召子貢,告如子路。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貶焉?」
子曰:「賜,良農能稼,不必能穡;良工能巧,不能為順;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不必其能容。今不修其道而求其容,賜!爾志不廣矣,思不遠矣。」
子貢出,顏回入,問亦如之,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國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後見君子。」
孔子欣然嘆曰:「有是哉,顏氏之子。吾亦使爾多財,吾為爾宰。」——《孔子家語•在厄第二十》
三、孔子在匡國遇難
匡國遇難-子似陽虎(為魯季氏家臣,曾虐待匡人而結怨)被圍困五天後,才知是孔子,而放行。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5
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先進22
四、匡國遇難仍鎮定
孔子被匡人連圍數日,孔子此時,表現得非常坦然,對弟子們說:「周文王死後,古代文化,不是都保存在我這裡嗎?
如果上天想要,毀滅這些文化,那我就不能傳授這些文化了;
如果上天還不想,毀滅這些文化,那麼,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
終於,匡人弄清楚,這群人中並無陽虎在內,事出誤會,便解圍而去。
五、伐檀削跡之辱
桓魋以巧言令色,見寵於宋景公,桓魋忌孔子來而欲殺之,
孔子在宋國的大樹下(杏壇)講道時,為宋之奸臣司馬桓魋所謗毀,並欲置之於死地。
幸好有弟子得知情報,經過一番的安排後,才脫險離開宋國。
司馬桓魋撲個空,殺不到人,氣得怒火三丈,命令拆了杏壇,砍平了大樹,並派人將孔子及其弟子走過的足跡用大掃帚掃去,極盡侮辱聖哲,謗毀聖道之能事。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詳見(論語‧述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