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住宅區裡的巷子都並未設置停車格,民眾皆會很自然地停於家門口,一名住在高市苓雅區民權一路巷內的耿姓女子,去年6月將機車停放在自家公寓門口,疑遭鄰居檢舉,隔月一次收到34張各裁罰600元的機車違停罰單,總金額合計達2萬400元:因此憤而提告,主張門口未畫紅線,且停車並無妨礙出入,法院審核後認定梗女並無妨礙通行,因此34張罰單撤銷免罰。
耿姓女子指出,她將機車停放在自家公寓一樓左扇門前,且左扇門平時都鎖住不會開啟,並聲稱全棟住戶均由右扇門出入,她將機車停放於左扇門前並未妨礙交通,卻遭開單,懷疑是由鄰居檢舉,而高市府交通局接獲檢舉後卻未通知被檢舉人,而是累積一定期間及數量後才一起於7月間合併送給她,令其在根本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開了34張罰單,根本不給知悉違規及改善的機會。
而高市府交通局對此作出抗辯,按照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12條第1項第9條規定意旨,限制汽車停車位置若客觀有妨礙其他人、車通行就不得停車,而非以實際該處所是否確實有人、車通行為限;交通局認為,耿姓女子車子停放處在左扇門前,而左扇門明顯設有郵箱,在此停車將可能阻礙到郵差投遞郵件,若有緊急狀況發生,例如火警或住戶有需急救等情形,須強行開啟公寓左扇門,則耿女機車也將影響住戶逃生及救災。
對此,高雄地院法官勘驗該處巷後則認為,巷道兩旁都沒規劃紅線或黃線等禁止停車標線,許多住家前或圍牆邊也都有汽機車停放,而梗女所住之公寓樓下左扇門確實被堆置沙包且上鎖,可見同棟公寓住戶皆默認且同意將左扇門關閉,認定梗女在門前停車並沒有妨礙人、車通行,因此判決撤銷罰單。
此類案件並非首次發生,許多網友也紛紛對此質疑,為配合停車,兩扇門只能開一扇,這種消防安全明顯有爭議,台灣已有太多的公共危險禍根引發災難,且都是因為放任此類違反基礎住宅安全所造成,未避免此類悲劇再次發生,政府更因對於停車規畫更進一步做出改善,但是,此單一事件中,交通局累積至一定量之後才予以制裁,令耿女於不知情之情況下遭開罰34張罰單,著實不妥。
現在的人對於愛情反倒沒有那麼期待,有不少人對於感情越來越不敢愛,我們現代人常說的愛自己,也讓許多人開始追求完美的自我,而不願向其他人退讓委屈,也因為這樣現代人往往都更加尋求滿足自己的消費,經常去到世界各地遊玩,體會玻璃屋景觀民宿,喝喝下午茶,或是去玻璃屋咖啡廳,甚至衝浪、潛水、爬山等等運動,除了享受生活之外,更多在體驗生活跟提升自己,也有不少人給了自己許多目標,在事業上也想要有所成就,闖出一片天。像我朋友之前就是在做裝潢的,他都會去客戶家中裝潢玻璃屋、玻璃隔間、玻璃牆、天花板、遮陽架、採光罩等等,但因為裝潢這項工作,讓他認為有許多另一半沒辦法接受這樣的他,所以在感情中相當沒有自信,甚至認為沒有人選擇他也沒關係,一切隨緣,他目前忙碌於奔波於事業就好,但我都告訴他要主動追求才有機會,但他卻顯得無奈又無力,我想這也是現在許多人的困難吧,想要認真交往卻又沒有管道,也很難對別人卸下心防。
基隆李姓男子多年來都將機車停放在住家騎樓,沒想到去年7月被人用行車記錄器密集檢舉,一口氣收到17張罰玻璃雨遮單,罰鍰金額總計1萬200元。李先生不服,翻出產權主張是停在自家土地上,那來的違法,一狀告上法院。基隆地方法院法官認為一罪玻璃屋不二罰,判17張罰單全部撤銷。
李男訴訟指出,他住在一棟7層樓的公帷幕牆寓,大樓是在民國82年6月26日以土地作為基地向市府申請建築,按照當時的建築法規建蔽率為6成,留有未建築的法定空間是4成,騎樓屬於一樓住戶所有並登記產權,與一般開放公眾通行的人行道狀況不同,他多年來都把機車停放在大樓的法定空地上,結果卻一次收到17張罰單,讓他相當不服氣。
李男強調,「我平常都在外地工作,那段期間沒有用到那輛機車,被舉發期間就一直停在那裡。」警察依據民眾錄影就判定他違規,還在沒有通知的情況下連開17張罰單,雖然一張僅裁罰600元,但怎麼可能讓人信服,決定提告請求撤銷所有罰單。
交通部公路總局台北市區監理所人員反駁,認為李男的機車明顯是違規臨時停在騎樓,騎樓本來就具有供公眾通行的性質,依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規定舉發開罰並無不妥。
基隆地方法院法官則表示,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規範的道路,係指公路、街道、巷衖、廣場、騎樓、走廊或其他供公眾通行之地方,即以「通行」之目的、供「公用」,至於道路性質為公有或私有,不是這次論述重點。
他們勘驗檢舉人所提行車記錄器錄影光碟,該車輛停放在信二路左側之一棟公寓大廈1樓騎樓處,斜斜停放在騎樓,車頭朝向公寓大廈之大門,該騎樓是開放空間,可供行經該處不特定多數行人任意通行,客觀上屬「專供行人通行之騎樓」,所以那裡禁止臨時停車及禁止停車。
檢舉人將近1個月的時間內,密集檢舉17次,法官表示,該車輛是一個停車行為,停車後,未曾駛離再重新停入,基於一行為不二罰原則,不能於密集時間對相同的停車行為,多次錄影或拍照採證,予以多次處罰。
許多人都會認為建築其實就是苦力活很簡單,但其實這可是錯誤的謬思哦,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可能你還沒有去現場工地看過,有許多師傅雖然在施工的時候,看起來不以為意或是輕浮隨便,但其實是因為這樣的施工已經行雲流水才會如此表現,許多水管的走向,磁磚的貼片,玻璃帷幕牆的前置作業等等細節,都不是我們外行人能理解的。其中玻璃帷幕牆更是新興產業中的一環,在台灣也是直到1993年才成立台灣帷幕牆技術發展協會,而協會就是主要在推動這樣的知識傳承,並善用資源來培訓這些年才幹,並進行一系列的審查考核,制定一套帷幕牆丙級的專業技師考核,讓這樣的技術可以更有管道的被傳遞及影響培訓出專業的技師人員,除此之外推動這樣的技職訓練,更可以減少台灣面臨的建築缺工問題,補足台灣在建築的人才競爭力,技術有了,人才有了,台灣的建築也就跟著提升,美化都市的同時,也讓世界更加看見台灣。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