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血糖不用戒吃水果、澱粉!醫師:選對吃法更健康
糖尿病是國人健康的「三大隱形殺手」之一,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約有超過200萬人受糖尿病影響,平均每10人就有1人可能面臨血糖問題。由侯昌明主持的Yahoo TV《節氣保健室》,邀請家醫科醫師鄧雯心與健身教練姜智兼分享血糖控制小撇步,鄧雯心醫師說:「糖尿病的早期徵兆可以從血糖數值中窺見端倪。她指出,早上空腹血糖應低於100mg/dL,若介於70至100之間屬正常範圍;而飯後兩小時的血糖若超過140mg/dL,則可能進入糖尿病前期。」她強調,相較於空腹血糖,飯後血糖往往更能提早反映身體的血糖調節問題,因此民眾應多加留意日常飲食與生活習慣。
家醫科醫師鄧雯心說明如何判斷食物的GI值。
鄧雯心醫師在節目中提到,為了避免血糖快速上升,吃飯時建議選擇低GI(升糖指數)食物。她解釋,加工越精細、易消化的食物,例如白麵包,通常GI值較高,越扎實的食物通常纖維量比較高,想像這些纖維像網子,網住糖分就能減緩進入身體的速度。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原型水果,也並非全都健康。例如水分多、纖維少的西瓜屬高GI,而口感紮實、纖維豐富的芭樂則屬低GI。健身教練姜智兼則補充,許多人誤以為果汁是健康替代品,但真相並非如此。他表示:「水果打成果汁後,纖維大幅流失,消化速度加快,因而變成高GI食物,對血糖控制不利。」他建議,保留水果原型食用,才能真正攝取到纖維與營養。
健身教練姜智兼補充,水果打成果汁後纖維會大幅流失,變成高GI食物。
針對減肥族群常見的「戒澱粉」迷思,鄧雯心醫師澄清,澱粉並非絕對禁忌。雖然某些胰島素異常的族群可能需暫時避免澱粉,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適量攝取優質澱粉不僅能提供能量,還能維持腸道健康。她提出三個挑選原則:首先,選擇原型根莖類食物,如地瓜、南瓜、芋頭;其次,注意飲食比例,例如一餐中澱粉占四分之一,其餘搭配蔬菜與蛋白質;最後,調整進食順序,先吃蔬菜、蛋白質與油脂,再吃含糖食物,避免血糖快速飆升。此外,頻率也很關鍵,高GI甜食應適度安排,例如運動後享用,並避免連續數天攝取。
鄧雯心醫師澄清,澱粉不是不能吃,而是要遵守正確的吃法才能控制血糖不飆升。
姜智兼教練強調,肌肉是穩定血糖的最佳盟友。他建議民眾多運動,即使在家也能做簡單動作,如單腳弓箭步蹲、踮腳,或流行於日本的超慢跑。飯後運動10至15分鐘,就能有效抑制血糖上升。主持人侯昌明則幽默插話,分享女兒曾問他「什麼時候時間過得最慢」,答案竟是「做棒式(plank)時」,引來現場一片笑聲,也讓節目氣氛更加輕鬆。
【健康與飲食】更新5大原則吃出好心臟、增強免疫力、武肺疫情(台灣疫情)資訊一覽表:醫、營養師推薦「一張表」「地中海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