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全世界最大寺廟泰國法身寺住持- 法勝師父的修行傳奇
2014/05/26 13:12
瀏覽1,684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全世界最大寺廟泰國法身寺住持- 法勝師父的修行傳奇

 

 

history-1

 

世界上最大的寺院:泰國法身寺(圖)

    

                                                        法勝師父

 

 

大法身舍利塔

 

国际法身堂


 

 

生來是為了恢復和諧

 

 

    帕拉帕哇那威素(法勝法師),俗名叫作差雅朴• 蘇惕婆(音譯),出生於1944422日星期日。當時是農曆盈月第六天的傍晚六點。他在杏埠裡府之區裡彭埠曆的分區-辨(音譯)的朝帕亞河邊的一棟小屋裡長大。他的父親-叫詹勇• 蘇惕婆(音譯),是工業部門裡的一名工程師;他的母親名字叫朱利•蘇惕婆(音譯)。

 

 

    他的母親在匹吉府時,回憶起曾做過的一個夢。當她還在懷孕時,一家人都還未搬到杏埠裡府。她夢到在匹吉府裡,受到當地居民所尊敬而稱之為“翩師父”(音譯)的一尊佛像(主佛)將一個很漂亮的孩子交給她,說:“這是個非常特別的孩子,你要好好照顧他,他將成為人們未來的依靠。”過後,她再次夢到她得到了一尊非常美麗的佛像,她就將它清潔乾淨,擦得閃閃發亮;當她在擦那尊佛像時,它所發出的光芒照耀了整座城市,使整個城市發出了無量光芒。

 

 

 

    她的夢給全家人帶來了幸福快樂,特別是她的丈夫-詹勇,立願要好好撫育他的第一個孩子,使他獲得最大的發展和成就、成為眾人的楷模。

 

 

 

    在差雅朴•蘇惕婆出生的當天,吉祥的徵兆也出現了——他之前所有那些曾對他們家庭感到生氣或許久沒拜訪過的親戚們,都因為他們家中的第一位外甥的出生而恢復了家族之間的和諧。

 

 

 

    差雅朴•蘇惕婆的誕生,便是吉祥的象徵,猶如雨水澆灌了龜裂已久的土地,使其舒展滋潤如初。

 

 

 

如流水般的童年

 

 

    由於父親是一位政府公務員,因此經常被調派到各府去。差雅朴•蘇惕婆就由他的母親和表兄妹們撫養。因為他常常搬家,父親對差雅朴•蘇惕婆的教育和前途非常關心,就為兒子報讀一流的邵興杉(音譯)的塔拉帕•蘇卡薩(音譯)寄宿學校念書。

 

 

 

    這是年輕時他的福氣,他所就讀的這所寄宿學校的主席,不但具有皇族血統,而且自己又沒有生養,他非常喜歡差雅朴• 蘇惕婆就請求他的父親收養他為繼承人。因為差雅朴•蘇惕婆是家中最疼愛的獨子,所以父親就拒絕了那位主席的請求。但那位主席還是很喜歡差雅朴• 蘇惕婆,就經常帶他到薩帕圖(音譯)皇宮去,這使他從那時起,就開始有機會學習皇家的禮儀,而這也讓他有機會接觸到皇宮裡的法師,並開始對佛法產生了興趣。

 

 

 

    1950年他收到被調派到篇埠曆(音譯)的指令,差雅朴蘇惕婆就得跟那位主席分別了,因為他需要轉校到阿侖帕蒂(音譯)學校繼續修讀第四級。他跟父親住了一年多,還搬到了拉加埠曆府班翩(音譯)區的薩拉斯提批遝亞萊(音譯),父親讓他跟一位善良大方的薩瑪桑阿侖(音譯)老師同住,直到他中學三年級畢業。

 

 

 

    十三歲時,差雅朴• 蘇惕婆報考了曼谷的舜庫辣• 委遝亞萊(音譯)學校,就讀高中一年級的課程。這次的錄取是從五百名考生中挑選出一百五十名,他正是其中一位,平日裡他都是個懂得節儉自律的人,這些良好的經驗和生活習慣,鍛煉他成為一個精力充沛、自信、有責任感、有別于其他在富裕家庭裡長大的孩子。

 

 

 

    童年的經歷,讓他為未來所要肩負的重要使命做好準備,而日後所付出的漫長努力,終於讓他達成他的夢想。

 

 

 

童年的大夢想

  

 

    差雅朴•蘇惕婆積極地學習世間的知識並開始學習有關佛教的知識。

 

 

 

    差雅朴• 蘇惕婆具有強烈的求知欲,他很喜歡把時間花在逛書店或市場上,就是為了尋找更多課外書籍,充實自己,他喜歡待在孔咯(音譯)和薩南阮(音譯)曼谷的皇宮廣場。他不同於一般同齡人,只喜歡整天享樂,他經常穿著汗衫和他最喜歡的短褲,在不同的書店裡翻閱書籍。如果他找到有關佛法的書籍,就會愛不釋手地反復閱讀。越是閱讀,就越能淨化他的心靈,使他更瞭解這個世界充滿了苦。除此之外,就連名人的自傳也未曾遺漏,飽覽無數,直到能夠正確地記得那些人的名字和貢獻。這些問題常出現在他的腦海裡:“我們出生為了什麼?生命的目標是什麼?”這些問題對他這個年齡的小孩來說實在太深奧了。差雅朴• 蘇惕婆,在他十三歲時, 就將這些想法寫在他的日記裡:

 

 

 

    如果我要追求世俗興趣,我要達到最高的目標;如果我要尋求宗教興趣,我想要達到最究竟之法和把佛教弘揚到全世界。”

 

 

 

    誰會想到這位年輕人的夢想竟會成真?而今他已成為一所令人敬仰的佛教寺院的住持,並通過靜坐,將和平之日般的光芒普照到全世界的和平愛好者。

 

 

 

找尋生命的答案

 

 

    在舜庫辣• 委遝亞萊高中念書時,差雅朴• 蘇惕婆獲得了向諸位學士們那兒聽聞佛法講課的機會,這激勵了他和他的朋友們要成立佛教青年的計畫。每當有關佛法的講座,遠至在韓蘭阿搜可(音譯)的瑪哈塔寺院或其他的地方,他都會設法去聽課。

 

 

 

    到了青年時期,他對佛法的興趣更是有增無減。每當一有閒置時間,他就躲到寧靜的地方,深思著那些時常俳徊在心裡的問題——我們生來為了什麼?我們死後會到哪裡?功德和惡業真的有嗎?他所閱讀和學習的佛教課本裡說道:只知道佛陀的教導,是不夠的。這有如只有一隻眼睛。一個人若只精通於佛法知識方面上,所獲得的利益是不確定的,因為如果還未能加以實踐,許多問題還是依然存在的。

 

 

 

    他常常仰望這天空,仿佛想要尋找那些存在于他心靈深處問題的答案。他的想法有別於一般和他同年齡、只關心是否好玩的年輕人,

 

 

 

    他們只專注于對未來和財富的想法、找尋終身伴侶,或花時間在其它會令人分心的事物上。但差雅朴• 蘇惕婆那副墨鏡後的那雙眼眸始終閃耀著堅定的光芒。他斬釘截鐵堅持不懈地尋找著那些問題的答案,並繼續搜尋著其它的書籍與許多著名學者的知識。

 

 

 

答案的火花

 

 

    有一天,差雅朴• 蘇惕婆翻閱到一本名為《法身》的書籍。這是一本收集怕司乍刃(音譯)縣北攬寺的蒙昆貼牟尼祖師(法號:湛塔薩羅)的開示所編成的書籍,其中有一句特別的格言:“如果有人要遵循佛教正確的道路,就要修行直到他獲得完全地理解和明瞭。

 

 

 

    法身”引起了他的興趣。蒙昆貼牟尼祖師說:“法身就是佛陀。”他還參考南傳三藏裡的一個巴厘文的說法:“我即是法身”,確認了佛陀就是法身。在這本書的結尾,它明確地肯定說:“北攬寺能教導人證到完全的理解和瞭解”。這段陳述使他倍感興奮,因為他知道已經找到了他所要尋找的正確道路了。

 

 

 

    不久之後,他又讀到一本雜誌《毗婆奢那辦凳薩》(音譯),裡頭講述有關一位法身法門深修者“詹媽媽”的事蹟。她是一位八戒女,也是北攬寺祖師蒙昆貼牟尼祖師的弟子。這更促使差雅樸要到這所寺院去學習靜坐。從此開始,他就打算到北攬寺學習法身法門靜坐法。然後在心裡立刻升起了一個念頭就是“北攬寺在哪裡”。

 

 

 

尋訪名師

 

 

    1963年,差雅朴正好十九歲,正要準備報考大學的入學考試;與此同時,差雅樸還決定到帕司乍刃縣北攬寺尋找“詹媽媽”學習法身法門靜坐法。他來到寺院,向許多人打聽有人認識詹媽媽嗎?”但沒有人認識。他們告訴他說:“這裡沒有詹媽媽只有詹師父。”這答案使他誤以為這是兩個不同的人,使他無法找到她。他只好回去專心應付入學考試,之後就順利地考進了卡瑟薩(音譯)大學。

 

 

 

    第一個學期,新生差雅朴非常專心于他的學業。過後,第一個學期結束時,想尋找詹媽媽的念頭又再次浮現。這一年的十月,他決定再次前往北攬寺,但仍然沒有結果。後來有人建議他,如果想認真學習靜坐,應該向位年邁的法師學習,他會很樂意教導法身法門靜坐法。學習了一段時間後,他從一位同齡的同修那發現原來詹師父就是詹媽媽,然後他便去拜見詹師父。他們倆相遇的機會終於到來了。

 

 

 

得遇指引通往和平之路的明師

 

 

    第一次見到詹老奶奶(詹媽媽)時,她已經五十三歲了。她看上去像位普通的八戒女,長得非常消瘦,一雙眼睛炯炯有神——那是智慧者的象徵;她穩重,充滿力量與慈悲。雖然她目不識丁,卻能為深奧問題做出有深度的回答,而她所給予的答案,總能讓人的心明亮,使人們雜念止歇,能使他們離苦;她的話語,為這世間帶來了強而有力的良好影響。

 

 

 

    初次見面,差雅樸就相信他已找到所尋找已久的明師了,所以他決意要成為她的學生。後來詹老奶奶對差雅樸說:“你是北攬寺祖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請下來降生的人。”當時他對這句話不太瞭解。但詹老奶奶所說的這些話,卻很明確,因為差雅樸的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出生的。

 

 

 

    從那時候開始,差雅樸確信自己他已找到了明師,因為他從詹老奶奶那所獲得的知識,能解答他所提出的所有問題。這也激發他要將從佛教中所能找到的和平,弘揚到全世界。這能協助他實現自小就擁有的偉大夢想。

 

 

 

    如差雅樸心裡有任何疑問或問題,他都會去問詹老奶奶,而且她也能回答他提出的所有問題,並且超越了他的期盼。這更能激發他的鬥志,鼓勵他想要把佛教的和平與和諧,傳播到全世界。

 

 

 

明確生命的目標

 

 

    第一天跟詹老奶奶學習靜坐時,新學生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天堂與地獄真的有嗎?”詹老奶奶輕鬆地回答說:“有,它們都存在,天界與地獄是真的有。我曾去過那,幫助我的父親。我的父親墮入地獄,因為他每天都喝醉酒,我就恭請法身幫忙將父親救到天界。你想去嗎?我會教你並跟你一起去。”

 

 

 

    這是非常清楚、直接的答案,這是有別於其他所聽過的答案。這顯示出她很自信,因為這是她自己的所知與所見。詹老奶奶曾在深修工廠裡與其他八戒女和比丘一起深修,那時祖師還健在。能進入深修工廠的八戒女與比丘都是祖師親自精選的,他們都有很好的禪定力。那時候,詹老奶奶一直都堅持著早晚各靜坐六小時。她擁有超凡的禪修經驗,直到祖師向眾弟子宣佈:“詹女兒是最行的,她是獨一無二的。”

 

 

 

    跟詹老奶奶靜坐了短短一段時間後,這位新學生差雅朴就已找到了他長久以來尋找的答案:“我們生來為了什麼?生命的目標是什麼?”靜坐為他解答了這些答案,“我們生來是為了修波羅蜜,證得涅盤是每個人生命的最高目標。”

 

 

 

堅持不懈地靜坐直到獲得真正的和平

 

 

    為了能完全地領悟和瞭解所有的答案,差雅樸需要認真奉獻生命地學習佛法。他每天的生活都圍繞著靜坐。早晨六點,要開始艱辛的長途旅程,從卡瑟薩大學到在怕司乍刃(音譯)縣的北攬寺,需要轉搭三趟的巴士,不管是站著或是坐著,他都會閉上眼睛進入寧靜的狀態,直到大約早上八點到達北攬寺。他會直接去找詹老奶奶,繼續下一堂靜坐課直到晚上八點,然後在晚上十點回到卡瑟薩大學。

 

 

 

    就連在淩晨三點,當他的朋友同學們仍在酣睡時,差雅樸都會起來靜坐,因為那時候四周都很寧靜,身體也剛獲得了足夠的休息。他會在一個朋友都看不到的地方靜坐。但有時候,他的朋友會在午夜時分上廁所。當他們看到他用被子蓋著自己感到很驚訝,但當他們知道他是在靜坐,他們也沒有作弄他或告訴他人。當朋友們已習以為常,他就開始邀請比較要好的同學,一起到在帕司乍刃縣的北攬寺,跟隨詹老奶奶學習靜坐。後來,一起來參加靜坐的朋友也逐漸增多起來,都是些跟隨他到北攬寺的學長與後輩。

 

 

 

    談到在大學裡的學習,一個大學生會趨向于相信究竟的學習應該結合了世俗知識和佛法知識。世俗知識是為了協助個人維持生計,而佛法知識是為了使人的心靈具有德行和解除對生命中的任何疑慮,例如我們死後回到哪裡?天界與地獄真的有嗎?我們怎麼證明?”這種特殊的知識任何大學都沒得教的,但能從佛陀的教誨中獲得。這就使差雅樸更樂於學習佛法,多過了課堂上的知識。甚至早上一考完試,下午就搭巴士去靜坐,他長期如此直至畢業。

 

 

 

    堅定地學習靜坐、忠實地遵循導師的教導,年輕的差雅樸,靜坐經驗突飛猛進。這使詹老奶奶非常欣慰,就連之前跟隨詹老奶奶學習靜坐的人,都佩服他的精通程度。他如此的學習直到老奶奶能放心地讓他帶領她的弟子和護持者們。

 

 

 

    當靜定到很深的程度,證得內在的和平時,差雅樸對佛法的信心也隨著增強。他看到了靜坐的益處,能讓人類解脫他們的痛苦,且毫無猶疑、無懈可擊地回答了許多他自己心裡尚未解決的問題。

 

 

 

邁向披橙黃色袈裟之路

 

 

    再後來,年輕的差雅樸瞭解到世俗的知識並不能讓人類擺脫痛苦或證得真正的快樂;而只有靜坐產生的智慧能幫助我們。差雅朴於是決定向詹老奶奶請求准許出家為比丘,詹老奶奶不止拒絕他的出家請求,還要求他要完成他的大學學業。她的理由是:“你必要精通世俗的知識和佛法上的知識。這樣你出家後,才能對佛教有所貢獻。你不能只依靠佛教。” 差雅樸聽從了她的建議。

 

 

 

    為了報答詹老奶奶教導他法身門靜坐法的恩德,在1968年詹老奶奶生日時,差雅樸要立下終身修梵行的誓言,作為獻給她的禮物。這是最珍貴的禮物,因為以一個想在靜坐上有所成就的人來說,保持最終層次的純淨度、修梵行和消除成了家的負擔是很重要的。詹老奶奶對他堅強的毅力感到非常高興,感到沒有白費功夫,盡力地教導和引導他。

 

 

 

    1969年的四月,差雅朴終於大學畢業了,主修經濟與行政,以及副修農業。當畢業後,他就馬上告訴他父親,他要在佛教裡終身出家。

 

 

 

    父親接受和隨喜兒子出家的心願。因他也承諾過,兒子完成了大學教育便可出家;母親亦是十分喜悅與歡欣,隨喜他請求出家的決定,使他能續佛教之慧命。

 

 

 

    1969827日,農曆九月的圓月之日,差雅朴• 蘇惕婆披上袈裟成為了一位比丘。就如他所願的,在帕司乍刃縣北攬寺的大雄寶殿裡,由帕帖瓦拉瓦提(Phrathepwarawaetee-僧銜音譯,現任泰國帕司乍刃縣北攬寺的住持)當他的戒師,他的法號是“法勝”意思指“佛法的勝利者”。

 

 

 

    出家後,他就開示有關他對出家為比丘的想法:“出家為一位佛教比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是披上袈裟還是不夠的。一定要訓練自己持好227條的比丘戒和出家人的日常生活作息;如誰願獲得圓滿的出家為比丘的功德,就要成為佛教的依靠,不是只依靠佛教。”

 

 

 

    如此堅定的理論得來不易,這需要通過學習和訓練自己,直到能明瞭佛陀精髓所在。正如上面的格言所說,若誰能真正領悟法勝師父的教誨,就能將生命奉獻於佛教。師父真正出家為比丘的目的,就是把佛法弘揚到全世界,他的出家也成為許多人的典範,讓眾多追隨者都能遵循他的步伐而出家,這個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將稻田變成聖地

 

 

    出家為比丘後,法勝師父,現今的帕拉查帕哇那威素(Phrarajbha-vanavisudh-僧銜音譯)非常嚴謹地守持佛教的戒律並努力地學習著佛陀的教誨。在訓練自己的當兒,他也在“佛法實踐之家”(‘Ban Dham-maprasit’-義譯,就是當時在北攬寺裡的修行中心)時常代替詹老奶奶向在家眾開示。直至到佛法實踐之家來的人,已擠滿到在家人要坐到大街上來聽他的開示的地步,這就意味著團體要移到更大的地方了。於是由法勝師父的團體,包括一群特別的、擁有完整的世俗知識和堅韌的性格的年輕男生和女生來完成這項任務。

 

 

 

    佛曆25131970)年223日的萬佛節,就是建造法身寺的動土儀式日。最初的建築經費,只有泰銖3, 200塊和一片196泰畝(313, 600平方米),由巴雅女士(Prayad Phaetayapongsa-Visudhadhibodi的簡稱)所捐贈的荒廢田地。團隊成員們也各盡所能地幫助修建寺院,為了佛教的利益,願意奉獻自己的生命;他們吃最簡單的食物,節約每天的生活開銷,只是保持必須的體力,而不是為了享受。不論情況怎樣,他們的心中都充滿了勇氣與樂觀,相信他們一定能成就,雖然當時還無法看到任何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問題,就是籌集所需的建築經費。

 

 

 

    依據建築法身寺的情況,法勝師父說:“寺院的一切需求,都是來自在家眾為了供養三寶並許願發心捐助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物盡其用。”

 

 

 

    因此所有法身寺的建築物,一定要能堅固耐用。它簡樸大方的建築設計,是為了確保較為低廉的維修費並能體現它的典雅氣質。這些建築物是佛教的象徵,是為了讓人們禮敬的,例如法身寺的大雄寶殿,就是屬於這種經濟典雅的建築物,並且也是法身寺裡最常使用的建築物。

 

 

 

    例如,建築大雄寶殿所用的混泥土,不是普通的混泥土。所用的沙是挑選來自海岸線的沙丘並用駁船運到朝帕雅河來的,而且是精選最好的品質。當沙與混泥土被混合在一起,須經過十分嚴格的測試,就是為了能確保它持久耐用;另外還要由專門小組給予批准,建築工程才能繼續。這就連大雄寶殿的外牆,所用的砂礫都是特別以手挑選的,不但純白無雜質且統一如一粒米般的體積。當時此事令本地人和護持者們都甚為驚歎,他們能做到這般細心的程度,還能參與和協助親手挑選砂礫的工作。

 

 


世界上最大的寺院:泰國法身寺(圖)

 

 

 

因對人類的信任而傳播和平

 

 

    這些年來,法身寺也與其護持者的身心共同快速成長起來,它原有的196泰畝* 313, 600平方米)土地早已不夠容納整個團體。為了建設國際法身中心,要將它面積擴充到 2,000 泰畝(3 ,200,000平方米)。

 


世界上最大的寺院:泰國法身寺(圖)

世界上最大的寺院:泰國法身寺(圖)

世界上最大的寺院:泰國法身寺(圖)

世界上最大的寺院:泰國法身寺(圖)

 

 

 

    最先只能容納500人的禪堂(並稱為四天王天法堂)在五年內就已經不夠用了。參與法會者的增長程度有如佛法實踐之家一樣,人們來參與任何法勝師父所主持的法會都需要坐到草地上;這就連下著雨,人們也願意站在外面聆聽法身師父的開示。很明顯的,這不是長久之計,所以就決定興建新了一座能容納12,000人的茅草法堂;但很快地,同樣的情形又出現了。後來,團體就決定需要更寬大的場地來主辦法會和儀式。經由護持者的支持,在一塊500,000平方米的土地上,興建了“大法身禪堂”。此禪堂能容納300,000人;直到今天,這座建築物還在繼續擴建,且自1996年起,它就已經被用來主辦各種主要的宗教儀式了。

 

 

 

    看到了護持者的日益增多,法勝師父再次決定建設另一階段的土地,包括大法身舍利塔和大僧座寶牆,其設計都是能耐千年之久的建築物。為了未來能接待來自全世界1,000, 000位僧眾和在家居士常到此地來參訪與研習佛法,這次的工程動用了1,000,000平方米的土地。

 

 

 

    當有1百萬人來到大法身舍利塔靜坐的那天,人心純淨的善意會結合而改善世界的氣氛。全世界的人們都幾乎難以想像,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聚集在一起靜坐?而此情景就會深深地烙印在他們的心裡,並被它所激發,進而自己去尋找答案。

 

 

 

    除了建築大法身舍利塔之外,為了向我們的祖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特別建造了帕蒙昆貼牟尼祖師紀念堂和詹老奶奶紀念堂。這兩個地方都是為了讓大眾能聚集修行靜坐和禮敬。同時,也建設了詹老奶奶大膳堂,為了讓護持者來供養僧團。

 

 

 

    現在法身寺已成為全泰國佛教徒的中心,並且也是全球舉辦大型佛教法會的重要地點。成就此舉,是因為法勝師父偉大的獻身精神。因此,他在佛曆25391996)年125日,被泰王受封為“帕拉”級的毗婆奢那(修行)僧位,為了表彰他在靜坐方面的成就,僧銜就是帕拉帕哇那威素。

 

 

 

對導師的感恩之情

 

 

    法身寺的每項成就,不管是完成寺院建設、建立宗教團體或是為了讓人類能得到心靈上的和平弘揚佛教,皆因背後這位重要人物——詹老奶奶,正是她啟迪了法勝師父在佛法上的光明智慧;直到她生命的最後一秒鐘,都在時刻守護與鼓勵著人們來行善。

 

 

 

    詹老奶奶的貢獻是無可衡量,法勝師父尊稱她為“我們偉大的導師,法身寺創辦人,大寶優婆夷詹孔諾雍老奶奶。”詹老奶奶于2000910日圓寂的,法勝師父出於對詹老奶奶至高的感恩與崇敬,邀請法身寺所有的比丘、沙彌、優婆塞、優婆夷,以及老奶奶全世界的擁護者,通過身心合一的方式,在200223日,共同來參加最圓滿和莊嚴的點燈與荼毗法會,謹以此舉表達他對詹老奶奶的深切感恩之情,並向全世界表彰了詹老奶奶的卓越貢獻。

 

 

 

    點燈法會是法身寺有史以來最大型、最隆重的活動,參與者大約有500,000人,這也是第一次超過100,000位比丘和全泰國30,000所寺院的資深比丘聚集一起,來參與詹老奶奶的荼毗法會。為了表示他們的追念與敬意,來自許多國家的比丘們飄洋過海,來參與此次盛會,這樣的僧眾大聚會在泰國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

那天也可稱作是最神奇的一天,能讓所有詹老奶奶的護持者們表達他們的無限感恩;同時更是能目睹100,000位比丘聚集盛況的機會。這是個吉祥的時機,有機會供養100,000位僧眾;這是個殊勝的時刻,有機會向100,000位僧眾修功德和接受祝福——那是多麼吉祥的聲音啊!

 

 

 

    雖然現在詹老奶奶已離開了我們,帕拉帕哇那威素——法勝師父尚仍在奉獻他所有的時間與精力處理日益增多的法務,並保留與延續著詹老奶奶在怕司乍刃縣北攬寺祖師傳下的法身傳統。為了創造內在的快樂、締造長久的世界和平,帕拉帕哇那威素法師所盡的一切努力,都源自他最初的目標:讓世界擁有和平。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