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十二個月(*1),一般老百姓常用一月、二月…十二月來表示。文人雅士則喜歡配合時令,給予一個特別的稱呼。也有配合十二地支或配合四季分別給予順序、還有配合十二音律而取名的。
下表所列只是幾個較常見的稱法,其他還有很多別的名稱(*2),在此就不詳述。
月份 |
地支 |
文學 |
四季 |
十二律 |
日本 |
一月 |
寅月 |
端月 |
孟春 |
太簇 |
睦月 |
二月 |
卯月 |
花月 |
仲春 |
夾鐘 |
如月 |
三月 |
辰月 |
桐月 |
季春 |
姑洗 |
彌生 |
四月 |
巳月 |
梅月 |
孟夏 |
仲呂 |
卯月 |
五月 |
午月 |
蒲月 |
仲夏 |
蕤賓 |
皐月 |
六月 |
未月 |
荔月 |
季夏 |
林鐘 |
水無月 |
七月 |
申月 |
巧月 |
孟秋 |
夷則 |
文月 |
八月 |
酉月 |
桂月 |
仲秋 |
南呂 |
葉月 |
九月 |
戌月 |
菊月 |
季秋 |
無射 |
長月 |
十月 |
亥月 |
陽月 |
孟冬 |
應鐘 |
神無月 |
十一月 |
子月 |
葭月 |
仲冬 |
黃鐘 |
霜月 |
十二月 |
丑月 |
臘月 |
季冬 |
大呂 |
師走 |
「孟」「仲」「季」用來表示春夏秋冬四季中,每季三個月的各月份。
每季的第一個月份稱為「孟」、第二個月稱為「仲」、第三個月稱為「季」。所以一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
「孟」字,在許慎《說文解字》中說:「孟,長也。」。後來引申為兄弟姊妹中排行最大的,也用來指每季的第一個月。
「伯仲叔季」也常用來表示兄弟姊妹排行的序次。
「伯,長也。」用來指兄弟或姊妹中最年長者。
「仲:中也。」伯仲二字常連用,如「伯仲之間」,引申為排行第二。
「叔」是指比父親年少之父輩,引申為排行第三。
「季,少稱也。」指最小的兒子或女兒。
早期「四季」是指季春、季夏、季秋、季冬「四個季月」,東漢以後才演變成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四個季節」。
一月:
原稱正月,秦始皇當政時,「正」和「贏政」的「政」諧音,所以正月便改為「端月」。端,頂也,開端的意思。也稱「柳月」(正月銀柳插瓶頭)。
二月:
也稱「花月」(二月有花神節、百花生日)、「杏月」(紅杏鬧枝頭)。
三月:
也稱桐月、桃月(桐花、桃花盛開)、蠶月(養蠶的月份)。
四月:
也稱梅月、槐月(梅雨季節在這個月來報到、槐樹也開花了)。
五月:
也稱蒲月(端午節家家戶戶於門上掛菖蒲避邪)、榴月(榴花紅似火)。
六月:
也稱荔月(盛產荔枝)、荷月(荷花滿池盛開)、伏月(天氣非常炎熱,動物們都喜歡蟄伏在蔭涼處避暑休息)。
七月:
也稱巧月(七夕婦女向織女星「乞巧」)、瓜月(瓜果成熟)。
八月:
也稱桂月(桂花滿地飄香)。
九月:
也稱菊月(菊花盛開)、霜月(九月霜降)。
十月:
也稱陽月(十月天氣像個小春天,因而稱十月為「小陽春」)。
十一月:
也稱葭月(葭花盛開,葭就是蘆葦,音ㄐㄧㄚ)。
十二月:
也稱臘月(周朝在十二月會合祭八位有助農事之神靈叫八蜡)。
十二律,本來是用來定音的竹管,古人用十二個不同長度的律管,吹出十二個高度不同的標準音高,以定音階的高低,故這十二個標準音高也就叫做十二律。
從低到高依次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這十二律剛好配上一年十二個月,因此十二律也用來表示十二個月份,而且十二律中最基本的黃鐘,剛好配上最基本的月份(子月,含有冬至的十一月)。
*註1:
這裡指的是我們常用的陰曆,陰曆會有閏月,但閏月的名稱是用前一個月的名稱加一個「閏」字,所以還是十二個月分名稱。
陽曆也是一年十二個月份,但它不在本文討論範圍。
*註2:
舉一月為例,就有這麼多別稱:正月、初月、元月、新月、征月、月正、新正、首春、上春、始春、早春、元春、新春、初春、端春、肇春、開春、春王、初陽、初春月、首陽、元陽、正陽、孟陽、新陽、春陽、青陽、歲首、歲始、初歲、開歲、發歲、華歲、肇歲、獻歲、芳歲、孟陬、陬月、楊月、柳月、泰月、睦月、謹月、王月、王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