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常用的時間單位如:月、日、時、分、秒等,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再多談。下面列舉一些時間相關的單位:
一、時辰與小時
我國古代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二小時,並用十二地支來表示,其時間關係如下:
子 |
23:00-01:00 |
辰 |
07:00-09:00 |
申 |
15:00-17:00 |
丑 |
01:00-03:00 |
巳 |
09:00-11:00 |
酉 |
17:00-19:00 |
寅 |
03:00-05:00 |
午 |
11:00-13:00 |
戌 |
19:00-21:00 |
卯 |
05:00-07:00 |
未 |
13:00-15:00 |
亥 |
21:00-23:00 |
一時辰(二小時)簡稱一「時」,後來我們改為「一天二十四時」制,為了分別此二種「時」,因此現在的「時」稱為「小時」,但也常簡稱「時」。
二、時間與時刻
嚴格來講,時間與時刻是有差別的。
時刻(Time)是指某一事件發生的時候(時間點),例如:「上午9點準時出發」。
時間(Time interval、Time duration)則是指某一事件經過了多久(時間量、時距),例如:「寫這篇文章花了我3小時又20分鐘」。
但二者常被混用,「時間」有時代表時間量有時又指時間點,例如:
「現在是什麼時間?」指的就是時間點;
「用了多少時間?」指的是時間量。
三、時與點鐘
古代白天會用敲「鐘」來跟大眾報時,晚上則用打更報時。一夜(晚上7時到清晨5時)分為五更,一更又分為五點。因此後人以「點鐘」代表「時」,如:說「3點鐘」就是說「3時(時刻)」。
「點鐘」通常時用來表示「時刻」,而不代表「時間量」,但「分鐘」、「秒鐘」卻常代表「時間量」。
四、更與鼓
古代將夜間分成五更,一更也是二小時。每更的時間如下表:
一更 |
19:00-21:00 |
二更 |
21:00-23:00 |
三更 |
23:00-01:00 |
四更 |
01:00-03:00 |
五更 |
03:00-05:00 |
五、一炷香、一頓飯、一盞茶、一彈指等等
一炷香約可燃燒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起先應是僧人打坐時,用來計時的。如果香的長短、形狀固定,則一炷香的時間大約相同。 但這些都只是概略的時間,很難有統一標準,一頓飯、一盞茶亦同。
印度《摩訶僧祇律》提到:「須臾者。二十念名一瞬頃。二十瞬名一彈指。二十彈指名一羅豫。二十羅豫名一須臾。日極長時有十八須臾,夜極短時有十二須臾。夜極長時有十八須臾,日極短時有十二須臾」。由上述關係,我們可換算出須臾、彈指等代表之時間(*1),但我覺得它們的「概念」比實質的「多少時間」有意義。
*註1:
名稱 |
時間 |
須臾 |
48分 |
羅豫 |
144秒 |
彈指 |
7.2秒 |
瞬頃 |
0.36秒 |
念 |
0.018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