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洋古文明的數字系統中,除了我們目前使用最多的阿拉伯數字外,大概就只剩下羅馬數字(Roman numbers)仍被繼續使用著,其他像巴比倫數字、埃及數字等通常只能在古書或資料中看到了。
羅馬數字目前仍常被使用的場合有:
1. 鐘錶的刻度,如XII、III、VI、IX。
2. 建築物的建造年份,如1936年寫成 MCMXXXVI。
3. 代表順序的時候,書的章節,如第三章寫成Chapter III。
人名,如路易十六寫成Louis XVI。
書本序文的頁數,如 i,ii,iii。
羅馬數字的代表符號及意義如下表:
羅馬數字 |
數 值 |
I |
1 |
V |
5 |
X |
10 |
L |
50 |
C |
100 |
D |
500 |
M |
1000 |
羅馬數字使用上主要的規則如下:
1. 由左而右,左邊的位數較大,右邊的位數較小
2. 五進位,逢五就換一個新的符號
3 3. 進位之前的那一個數值,如4、9、40、90、400、900等,可以用新符號減前一符號表示
(前一符號寫在新符號左邊表示相減,如IV = V – I = 5 – 1 = 4)
4. 前一項的減法規則,並非硬性規定,因此4可寫成IV或IIII。
5 5. 減法規則中,只能相鄰的二級的符號相減,不可跳級。所以99寫成XCIX而不是IC,但900為CM。
6 6. 以前羅馬數字只有大寫,後來也有人用小寫,有時甚至於大小寫混用,如1140寫成Mcxl。
7. i可以用j代替,通常用於一串i的最後一個,如xiij代表13。
8. 在V、X、L、C、D、M等各羅馬數字符號上加一短線,則代表其數值為原符號的1000倍。
現列舉數個例子於下,供大家參考。
羅馬數字 |
數 值 |
羅馬數字 |
數 值 |
I |
1 |
XL |
40 |
II |
2 |
XLIX |
49 |
III |
3 |
L |
50 |
IV |
4 |
LXX |
70 |
V |
5 |
XC |
90 |
VI |
6 |
XCIX |
99 |
VII |
7 |
CI |
101 |
VIII |
8 |
CXX |
120 |
IX |
9 |
CXLIV |
144 |
X |
10 |
CCLVI |
256 |
XI |
11 |
D |
500 |
XII |
12 |
DC |
600 |
XV |
15 |
DCLXVI |
666 |
XVI |
16 |
CM |
900 |
XX |
20 |
M |
1000 |
XXXII |
32 |
MCMXLII |
19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