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夷州
2012/04/15 17:57
瀏覽244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現存史料中的相關記載

在《三國志·吳書·孫權傳》中,有以下這樣的一段敘述:

黃龍二年春正月,魏作合肥新城。詔立都講祭酒,以教學諸子。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將童年男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世相承有數萬家,其上人民,時有至會稽貨布,會稽東縣人海行,亦有遭風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數千人還

由於該段敘述語焉不詳,從這段文字描述當中,並無法確知文中所指的「夷洲」和「亶洲」是在那裡。不過,沈瑩(三國時代吳國丹陽太守)在其所著的《臨海水土志》(約完成於西元268年至280年之間),對於「夷州」(並非「夷洲」),又提供了以下的線索:

夷州在臨海郡東南,去郡二千里。土地無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眾山夷所居。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號為王,分劃土地,人民各自別異,人皆髡頭,穿耳,女人不穿耳。作室居,種荊為蕃鄣。土地饒沃,既生五穀,又多魚肉。舅姑子父,男女臥息共一大床。交會之時,各不相避。能作細布,亦作斑文。布刻畫,其內有文章,好以為飾也。

史明對於該段記載有以下的詮釋:

從「夷州」這個名詞,可以想像乃是夷人所住之異地,並且距離位於長江河口的臨海郡有二千里之遠,氣候風土都比長江一帶溫暖,所以也能看出比東吳更位於南方、所住的夷人。從種族上看來,當然與漢人不同,風俗習慣也有不同於漢人的記載。因此,根據這些記載的內容來說,往往會使後代的學者輕易的斷定夷州就是指現在的台灣。

值得注意的是,沈瑩所著該書,本是已散失不全,只因為在宋代的《太平御覽》卷780《東夷傳》引用其一部份,所以才流傳下來。

認為夷洲是台灣的說法

最早引用該段史料,並論證夷州就是台灣的,可能是台灣日治時期時對台灣歷史研究貢獻卓著的日本學者伊能嘉矩。在他的成名著作《台灣文化志》中,他正是引用沈瑩的該段文字,以此來推斷其所描繪的「夷州」應該是現今的台灣(見伊能嘉矩 1985,25-6)。以後,又有日本學者市村瓉次郎、和田清等人,利用《臨海水土志》中之記事,和《隋書·流求傳》的記載相互比較,而同意依能嘉矩這樣的解釋方式。在1950年代,台灣中央研究院的人類學者凌純聲,也是繼續從沈瑩的這段敘述中著手,另外再配合民族誌的資料,而論證夷州應該是台灣才對。

在這些屬於學術研究範疇的考證出版以後,就逐漸有大量屬於政治宣傳性質的著作,基於政治因素大量濫用此一研究,導致部分台灣學者為此提出諸多反駁。比如說,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學者郭廷以的《台灣史事概說》(1954),以及大陸學者陳笙的《台灣人民歷史》(1993) 中,他們也都引用沈瑩的該段敘述,而宣稱夷州就是台灣。1993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務院新聞辦公室所提出的《台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中採用「台灣古稱夷洲」的説法,並有以下這樣的說明:

台灣自古即屬於中國。台灣古稱夷洲、流求。大量的史書和文獻記載了中國人民早期開發台灣的情景。距今一千七百多年以前,三國時吳人沈瑩的《臨海水土志》等對此就有所著述,它們是世界上記述台灣最早的文字。公元三世紀和七世紀,三國孫吳政權和隋朝政府都曾先後派萬餘人去台。

認為夷洲不一定是台灣的說法

然而,台灣的一些學者認為以目前所知的而言,只能推斷「夷洲『有可能』就是台灣」,但是,並無法確實肯定這個陳述。對這個陳述質疑的相關理由,至少有以下幾點:

  1. 史明(1980,25)指出,如果就《三國志》中的記載而言,「夷洲」這個名稱,正和「亶洲」一樣,「從古時代就是屬於那種不能確定到底是指何處的一種傳說地名之類」。我們可以再看一次陳壽(nd)關於亶洲的記載:「亶洲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重點是加上的)」。
  2. 若把「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這一段記載與今日的台灣聯繫起來,在歷史上或地理上、更是找不出可以憑信的任何痕跡(史明 1980,25)。台灣一直沒徐福東渡一說。
  3. 如果把中國古籍中有關夷人的記載整理一下,同時也參考《山海經》的「甌在海中閩在海中」這樣的敘述,就可知昔古時代從長江流域要到福建地方,也是要依靠海上交通來完成的。「所以夷州極可能是對散居於華南沿海各島」(郭弘斌 2003) 。
  4. 柏楊否定夷洲是台灣的說法,在《柏楊版資治通鑑》18,《三國鼎立》(1985)中指出夷洲是琉球,亶洲是日本。

史明(1980,26)對於「夷洲到底是不是台灣」的這個問題,提出了以下的結論,即這個名稱「只能當做研究古代台灣的一種參考而已。若想進一步予以論斷,必得重新覓取明確的資料才有可能」。或者用Wen-hsiung Hsu(1980, 5)的看法來講,「夷洲」(I-chou)這個名詞,「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台灣」。類似的看法,還可以見之於戴天昭(1996,3);郭弘斌(2003);林柏維(2003);以及梁嘉彬(1965)。

臺灣介紹-名稱由來

全站分類:不分類 不分類
自訂分類:節慶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