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EMU1000型是一款屬於臺灣鐵路管理局(臺鐵)的交流電中長距離用傾斜式電聯車,也是首款引進的傾斜式列車,設計源自日本JR九州885系電聯車,2007年5月8日起以太魯閣自強號列車之名開始營運。
宜蘭線、北迴線以及台東線拓寬工程陸續通車,臺鐵為了提升東部幹線的運量,在1984年至1998年陸續引進DR2800、DR2900、DR3000以及DR3100等柴聯車,到了2002年,隨著臺鐵東部幹線的鐵路電氣化以及雙軌化陸續完工,由柴聯車所行駛的自強號到了假日經常一票難求,班班客滿,而臺鐵為了提升客運運量上的需求,因此臺鐵開始規劃「東線購置城際及區間客車計畫」。
到了2006年6月隨著連接臺北縣(現新北市)和宜蘭縣的北宜高速公路雪山隧道通車,大幅縮短公路來往臺北與宜蘭之間的行車時間;而原來的臺鐵宜蘭線,因其路線較高速公路迂迴,彎道太多,傳統鐵路車輛的運行速度將無法與高速公路競爭,直接影響臺鐵在這個區間的競爭力,載客量恐下滑。有鑑於此,臺鐵原本大力建議建造北宜直線鐵路以求大幅縮短行車時間。然而因2006年無法通過環境評估,目前暫停其規劃作業。在北宜直線鐵路能夠克服環境評估限制開工建造並正式通車前,先行引進可以高速通過彎道的傾斜式列車,以求大幅縮短宜蘭線區間之行車時間。
臺鐵在1996年開始引進韓國與南非生產的E1000型推拉式電車,因上路後經常發生故障,在原生產商不願意配合協助處理之下導致許多不愉快的經驗。所以在進行招標摒除韓國廠商投標資格,到了2004年9月由日本丸紅商事得標,並由日立製作所位於山口縣下松市的笠戶事務所(日立製作所笠戸事業所)進行設計與承造,臺鐵將新的形式訂為TEMU1000型電聯車,意義為傾斜式(Tilting)電聯車。列車的設計源自JR九州885系電聯車,並且將列車編組增加到8輛一編組,並採取單一等級制,以求得到較高的服務品質以及穩定的車輛調度使用。在2005年12月由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舉辦公開命名活動,最後臺鐵在2006年1月17日取名為「太魯閣號」(Taroko Express)。
TEMU1000型電聯車的設計最高時速為150km/h,營運時最高時速為130km/h,與885系電聯車相同。這款電聯車有傾斜式設計,最大傾斜角度為5度,在彎道可以高於一般列車25km/h的高速通過,務求在彎道居多的宜蘭線,能夠高速通過彎道,以大幅縮短八堵到雙溪路段的行車時間,加強與高速公路的汽車和長途巴士的競爭能力。 第一批三組24輛TEMU1000型電聯車在2006年12月17日運抵台灣的基隆港,到了同年12月31日,TEMU1000型第一次行駛於樹林至花蓮之間進行列車的試運轉以及相關的測試。到了2007年臺鐵於1月23日在花蓮車站舉行TEMU1000型的交車典禮,並且首度向媒體進行公開展示與參觀。2007年2月16日,為了因應春節假期,第一次以加班自強號進行營運,並且不啟動傾斜機制,到了同年4月的清明節假期再度以加班自強號行駛,並且行駛在西部幹線的縱貫線以及屏東線電氣化區間。同年3月20日,臺鐵邀請媒體試乘,而該次列車行駛於臺北至花蓮間,並於1小時55分走完全程。到了同年5月8日TEMU1000型正式開始營運,行駛東部幹線之太魯閣自強號列車。
到了2007年12月8日,第二批24輛TEMU1000型列車運抵基隆港,並於2008年2月2日開始第二批車輛正式開始營運,並且延伸到西部幹線的臺中、彰化以及員林等站。臺鐵在2008年3月1日開始提供一列TEMU1000型電聯車作為包車使用,供機關團體、公司行號搭配旅遊及商務行程使用,稱為「太魯閣專車」,逢星期五至日或連續假日時,太魯閣列車將會全數上線營運,而不提供包車服務。
TEMU1000型電聯車在縱貫線進行試運轉時行駛臺北到高雄直達以3小時15分的行車時間,打破EMU300型電聯車的3小時47分的紀錄。到了2008年交通部對台灣高速鐵路進行保護政策,禁止TEMU1000型行駛臺北到高雄的直達車,加上列車數量不足,只行駛在宜蘭線以及北迴線為主的東部幹線。
原本臺灣鐵路管理局是跟日立製作所採購96輛,但因為臺鐵高層基於某些保守考量因素,使得這個採購案以兩階段各48輛(各6列)來採購。由於第二階段臺鐵與日立並無協議好價位,在日幣匯率飆漲以及日立有可能有更大的訂單,無法在臺鐵要求年限內完成合約的狀況下,2009年初台鐵與日方的動作並沒有太大的進展。而2010年中台鐵修改採購數量為136輛後,日立並未投標;2010年11月再度開標時,日立與丸紅合作參與投標,並與另一家住友商事與日本車輛製造合作集團競標。2010年12月31日,開標結果確定由住友商事得標,並在2011年1月6日與台鐵完成簽約。進入台鐵的日立製TEMU1000型傾斜式電聯車確定只有48輛,後續的136輛TEMU2000型電聯車改為日本車輛製。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