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艾爾沙危岩 濟慈
我說,海上危岩的金字塔!
應我吧,以海鳥的啼叫!
何年你肩頭披掛著狂濤?
何年太陽照不到你額下?
何年開始,博大的造化
命你將海底的夢舉上天空,
睡在雷霆或陽光的懷中,
或是由陰雲覆蓋你冷榻?
你不應我,因為你已睡寂;
你一生兼雙重寂滅的永恆──
後身在空中,前身在海底;
前身侶鯨鯊,後身伴鷹隼──
你淹沒到地震才湧起險峻,
更有誰能將你這魁梧撼醒。(余光中 譯)
余光中說:Ailsa Rock乃蘇格蘭南部的蕞爾離島,因火山爆發而升上水面,所以濟慈說它前身在海底,後身在空中,前身只識水族,後身可棲鷹隼,詩思熔地質學與想像於一爐。
格主案:此詩第13行穆旦譯文為「除非是地震把你拔上青天」,可助瞭解,此詩顯然把艾爾沙危岩擬人化了。此一奇景被濟慈寫入詩中,因而在文學史上不朽。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1樓. 嵩麟淵明2017/02/15 23:59
我沒有信奉宗教,但是大自然對我來說,就類似某種宗教。就像基督教和佛教的信徒在神佛面前感到自己的渺小一樣,面對望不到邊際的天空,海洋,草原,土地,我也會感到自己的渺小。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大多數人都會知道認識到自己的渺小的重要性,因為只有當你認識到自己的渺小的時候,你才會真的謙卑,而謙卑是一種美德,這就不用多說了。鍛造這種謙卑,不一定要通過偶像崇拜,經常地面對自然也是一種途徑。也許,真的有一種下意識中的自然崇拜教吧?
此外,經常地面對自然,其實就是通過自然,折射性地面對自己的一種方式。艾倫.狄波頓在他那著名的《旅行的藝術》中曾經說過:「很少地方比在行進中的飛機,輪船和火車上更容易讓人傾聽內心的聲音。我們眼前的景觀同我們腦子裡可能產生的想法之間存在著某種奇妙的關聯;宏闊的思考常常需要有壯闊的景觀,而新的觀點也往往產生於陌生的所在。在流動景觀的刺激下,那些原本容易停頓的內心求索也可以不斷深進。」因此,面對大自然還有心靈修復和自我認知的作用。不需要禪堂,不需要禮拜,我們只要離開人群和城市,進入安靜的、空曠的大自然中,一樣可以更深地進入自己的內心。認識自己,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人生需要不斷地旅行,在旅行中重新調節自己內部的精神零件。(20170215自由副刊 王丹〈經常地面對自然〉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