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瑞士舉行的達沃斯論壇上接受外國媒體關於中日是否會引發軍事衝突的採訪時指出,一戰之前的英德雙方都有著密切的經濟往來,但最終卻導致了戰爭,並要求記者不要再提類似的問題。
安倍一方面強調了爆發衝突對於中日兩國乃至世界是巨大的損失,但又刻意用一戰之前的英德關係同目前的中日形勢進行類比,讓本來是討論和平與發展的經濟峰會,卻染上了政治和軍事的緊張氣氛。儘管《産經新聞》當日就連續發佈了兩篇報道為安倍的言辭進行辯解,但有歷史常識和判斷力的人們都明白他在刻意製造緊張氛圍。一部分英國媒體都以“安倍作出了中日似戰前英德的發言”為題,對他的不當言辭進行了批判。將目前的中日局勢類比或想像成一戰前的英德關係,既沒有事實依據,也違背了中日兩國人民發展和平友好的經濟、文化關係的願望,安倍首相如此言辭是不恰當的。
類比戰前的英德是變相的“中國威脅論”
如果安倍真從和平發展的大局出發,那麼他其實完全可以在接受記者提問時用堅決的語氣回答“並不存在”。但是,安倍卻專門強調了今年距離一戰爆發已有百年,並用戰前的英德關係類比目前的中日局勢,從中可知,他不但沒有排除兩國爆發衝突的可能性,還在刻意變相的宣揚“中國威脅論”。
第一次大戰是由各殖民帝國爭奪勢力範圍所致。尤其是新興的德國在實現迅速發展後,為爭奪所謂的更大“生存空間”而擺脫歐陸均勢原則,不斷擴軍備戰,這同老牌的殖民帝國英國産生了矛盾、衝突,最終導致了歐洲戰場血流成河的悲劇。安倍用戰前的英德兩國類比,把目前的中國暗指為一戰前倚靠鐵血政策和軍事力量而強大的德國,又一次宣稱中國強大是對日本和亞太地區的威脅,來博得世界其他國家的認同和理解。但是,安倍的類比沒有歷史和事實的依據。
從歷史上看,古代中國就是東亞地區的政治、經濟及文化大國,大多數時代,它是通過朝貢貿易和文化輻射來影響周邊的國家和地區,很少通過軍事佔領和侵略的方式實現“強國富民”。近代中國國力衰落之後,與亞非拉的大多數被壓迫國家一樣,一直同殖民列強進行頑強抗爭。中國的近代化不是靠武力侵略他國來達到“富國強兵”,也不是倚靠殖民周邊國家來完成所謂的“超越近代”。而今的快速發展,也是改革開放30年來和平發展、友好合作的結果。中國沒有軍事帝國的傳統,也沒有像容克資産階級那樣僅倚靠軍事實力來讓國家強大,這不符合史實。
從事實上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領導人一直都把和平共處作為處理外交和國際事務的原則。目前,中國讓世界矚目的最大成就並不是軍事,而是和平環境下不斷成長的經濟。中國的經濟騰飛也絕不是倚靠軍工行業出口外銷武器來達到的,它是通過製造業的興起和內需市場的擴大來完成的。現在,經濟逐漸發展起來的中國,正在努力解決國內財富分配不均、權力分配不均的問題,並開始承擔起負責人的大國任務,對非洲、拉美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進行無償開發和經濟援助。如此類比,也不符合而今中國的發展事實。
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也引發了諸如食品安全、環境污染和拜金主義等問題,國民的素質也尚待提高。但是,目前的政府也逐漸在改善發展中的漏洞,民眾的權利意識和法制觀念也在慢慢進步。和平的環境對於而今處在改革關鍵階段的中國至關重要,因此,中國不會充當類似一戰前德國那樣破壞和平的角色。面對刻意挑釁和有意沾染中國領土的行徑,無論是政府還是民眾都不會同意,它不是毫無理性的民族主義宣泄,而是維護國家合法權益的正當行為。
恢復外交正常友好關係需要日方的誠意
其實,從安倍首相的答記者問中也可以看到他對於中日引發衝突的焦慮。他多次在接受國內外媒體採訪時,都強調要改善目前的鄰國關係。但是,自去年下半年來,無論是成立日本版國家安全委員會,修訂中期防衛計劃,還是合縱東盟國家抗華,安倍政府都是在針對中國,尤其是去年年底刻意參拜靖國神社,更是自行把首腦間對話的大門關上了。
此次達沃斯論壇中國的領導人故意回避安倍,外交部發言人也表示“中國領導人很忙”,都説明在日方沒有足夠的誠意與切實行動下,中方不願意在政治領域接觸其首腦。這種不正常的外交關係持續下去,也會影響到中日之間的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
目前的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南韓也是進步迅速的新興工業國家,中韓也是而今軟實力逐漸崛起的重要國家,日本走類似明治時代的“脫亞入歐”、遠交近攻道路,並不符合這個時代的發展要求。面臨著復興經濟、籌辦奧運等讓日本重新恢復活力的種種建設,東亞一體化和東亞三國的經濟合作與友好往來,本來可以為日本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援。但是,在慰安婦問題、靖國神社問題等屢次傷害中韓人民感情的日本政府,已經缺乏鄰國的信賴,與鄰國長期的對立不會為日本帶來實惠。
自古以來,日本就從東亞大陸不斷地汲取養分,以此獲得跨越式發展,脫離了中韓而開展“地球儀外交”,改變不了它“亞細亞孤兒”的尷尬境地。安倍目前的外交、軍事強硬立場會迎合右翼勢力的贊同與支援,但他卻失去了鄰邦的信任。沒有誠意的示好,以及對爆發衝突的焦慮,對於恢復中日正常的友好關係並沒有起到實質作用。
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43_90943.html 來源:觀點中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