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栩栩如生的少女:單是愉快開朗的少女,是沒有深度的;
但之前的設計又太過陰暗。
鈴木敏夫的角色:拿走全部分鏡腳本回家看->告訴吾朗:
這樣的東西是沒法上映的->駿告敏夫:如果他不行,就讓我來吧?
->敏夫:這樣就太糟糕了!
26歲時生下吾朗,為他童年情景所畫的漫畫,至今仍留著。
駿說過,他所做的動化都是為了逗兒子開心。
->【熊貓家族】為五歲的兒子而做;
->兒子上小學後,駿的動畫才能才受到重視;
[場面設定、畫面構成]
──工作太忙,無暇陪他
->只留下父作的動畫「陪」他;
※駿首部電視動作導演之作《未來少年柯南》
首部動畫電影【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
上高中,首次有此念頭:從事跟父親一樣的動畫工作
但沒告父卻告母,母對他說:那是一個需要天份的殘酷世界!
42歲父正面對【魯邦三世】的票房慘敗
->下一部【風之谷】一夕成名,卻反成吾朗之沉重負擔:
你是誰的兒子吧,每次說話別人都是這樣開頭的;
對方根本沒把我放在眼裡,他們看到的都是父親;
非常厭惡這種感覺!->想離開父親
->大學畢業後,選擇園藝設計的建築顧問工作
[3] 苦思女主角的修改(刪去許多鏡頭,加快說話的節奏)
& 父叫人送來一張他畫的女主角(兩根辮子)急奔橋上的彩色畫
->因此找到高中少女的開朗方向(製作變得順利)
->急忙走下樓梯的少女(從過去的側繪變正面繪)
->“我沒打算介入,只是讓他們利用一下我的智慧!”
->駿找敏夫,敏夫說明年可以上映了
->兩人在工作室討論:如果加上女主角起床後就疊被子的畫面,
更能顯現出她的個性!
->敏夫去說服吾朗加上這個畫面(剛開始吾朗反對說,
可是妹妹還在旁邊睡覺呢?)
=>吾朗因此把自己的堅持與自尊拋開了
※ 這年吾朗也正好是當年父親轉運的43歲
兒子在開始準備電影後半部的分鏡時
駿的新短片已告完成,且打算暗中進行自己的新動畫
(在試片室裡的旁白說)
※ 這種時代該做些什麼?──幻想結束的時代
<1998年父子兩人不同道的命運改變了>
父57,正在準備【神隱少女】(2001);
子31,公園設計師;敏夫找上吾朗
駿想建一個以兒童為主題的美術館,你願來幫忙嗎?
建物設計&庭院擺設
->之後,敏夫再找子加入地海戰記動畫的團隊,
因為團隊正遇上瓶頸,子將其畫的設計圖展示給眾人,
熱烈闡述自己的想法=>敏夫似乎從其中看到了某種熟悉的身影,
因此邀其任導演
※ 敏夫對子的評價:他最大的能力是有想像力,並
能將其付諸實現;只要如此,我個人認為便可以做動畫了
[4]
父強烈反對,子拿出一張畫給父看,父看後沉默不語。
05年,子正式擔任導演
->與其說不想看到他,不如說連靠近都不想。
Why?
當然是因為不愉快
※ 一個外行人能畫好分鏡嗎?
從自園藝設計所培養出來的空間感,起了作用
※ 【蘇威全╱綜合報導】日本《週刊文春》雜誌公布最新一屆「日本金莓獎」,嘲諷去年在日上映的爛片。動畫大師宮崎駿之子宮崎吾郎首度執導的動畫片《地海戰記》,因說教意味過濃,被選為爛片冠軍!
日本76億;台北票房1427萬->日本試片時,父坐在很前面的第三排
->中途離席出門抽煙,一開口就說:感覺就像坐了三小時一樣,
※ 荒涼的世界令人聯想起【風之谷】、日常描寫(女孩抱小羊)
令人想起【阿爾卑斯山的少女】->父又出來抽煙,說
我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返家後,被問到對兒子的評價:
很努力,可是除此之外也沒有什麼可說的了。
->子之後開始尋找新的企劃案,但一次又一次都被駁回;
如是過了三年;此刻,父卻對敏夫提出【來自紅花土反】的企劃案
(畫面上出現八張寫的密密麻麻的紙);敏夫決定
父做劇本、子當導演,父卻沒拒絕;
故事講的是一個失去父親的少女的戀愛故事,
在煩惱中尋找自我的歷程。
子在畫分鏡時總緊咬著牙,所以牙齒磨損的很嚴重,
最終只好拔掉牙齒才能繼續工作。
男生緊緊抱住跳上船的少女,
子形容說就像人父緊緊抱住兒子那種感覺!
[5]
敏夫告父,他覺得子成長了很多,許多人也這麼認為;
父也希望他成長;但最後他大嘆了一口氣。
閉關弄自己的新動畫(開始動筆)──駿說:
“自己想做我才做”
“只有在製作動畫才感覺自己還活著”
子呼應說
“男人只有不斷戰鬥,才能算是活在自己的人生中”
0311碰到東日本大地震,工作人員因此多半待在家中,
擔心計劃停電帶來的影響;決定暫停三天。
駿反對,完全不理會敏夫的決定;說
不能放棄公司,不能因為碰到困難就暫停->
這時候我們更應該去創造神話!
不知道能不能做出經歷這次事件後,日本還能接受的動畫?
大家改成夜間上班(避開白天的停電時機)->進度嚴重落後,
不能準時上映的風聲傳出去了->召開記者會
駿致辭說,希望此片可以帶給觀眾一點點鼓勵。
※ 也許正因為碰到此大災難,父子才更團結一心?!
駿又說話了,不是拼命地以身作則,而是
只能拼死去做了!無論用什麼方法,一定要在期限前完成,
這一條路可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啊!
試映完後,(NHK採訪者問)父的評語是:
也稍微給我一點壓力吧!(微笑)
記者將話帶給子,子說:可惡,不要給我太早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