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部 一
佛光版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凡例和題解
凡例
一‧般若藏係參考各版藏經及近代著述,收錄般若及三論宗典籍之菁華,依次
分為經部、注疏部、宗論部、著述部,加以標點斷句,並重
新編排。
二‧本會重新編整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以下簡稱本經,係以號稱精本
之高麗大藏經為底本,再對勘磧砂藏、龍藏、卍正藏,異同
並比,互補遺闕。
三‧本經所據以為底本之高麗大藏經,其字體原係古刻版字,為配合現代電腦
排版之印刷字體,在不害字義之原則下,直接將經文中若干字改為現代通行字
,而不加校勘說明。
四‧本經之整編採取新式標點與分段,將全經之文義標示清晰。經文中所用之符號
計有:,、;。:!?等十種。
五‧注解中所提及之麗本係指高麗大藏經,磧砂本指宋版磧砂大藏
經,清藏本指清版乾隆大藏經即龍藏,卍正本指大
日本校訂訓點大藏經。
六‧經文中特殊之佛學術語、艱澀詞句等,均根據各類辭書加以注解。
七‧本經之校勘、注解以卷為單位。在經文中,注解號碼列於所注或校勘名詞
或字之下。同一校勘字,若於同一卷出現多處者,則僅在初次出現時作注解,
並於其注解之上冠一*記號,其餘各字不再累篇贅注,僅於該字右上角標
上*,表示同前。
八‧全經採用雙頁注,凡有校勘、注解,在同一面就可以找到。
九‧於般若藏之後,附有全部般若藏之索引一冊,其內容收錄人名、地名
、物名、經名、術語、法數等等。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題解
一、名稱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梵名為 Maha-prajn~a^paramita- sutra。略稱大般若經
。般若,意譯為慧、智慧、明。是明見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依佛所說之
內容而論,略有三種:實相般若,即一切諸法實相,不可破,不可壞;觀照般若,即
觀察之智慧;文字般若,即章句經卷。波羅蜜多,又作波羅蜜。意譯為到彼岸、
度無極、度、事究竟。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脫之彼岸。經中說菩薩為達彼
岸,必修六種行或十種行,亦即六波羅蜜或十波羅蜜。其中之般若波羅蜜
智慧波羅蜜,稱諸佛之母,為其他五波羅蜜之根本,而居於最重要之地位。
二、成立
般若部乃大藏經中最大部之經典,而大般若經即占般若部四分之三,其餘四
分之一則為大品般若、小品般若、金剛般若等般若諸經。於經典成立之
發展過程中,般若部諸經之先後次第,以道行般若、小品般若為最早,其次
為大品般若、金剛般若等,其後乃為大般若經及其餘諸部般若之續出,
其時約於大乘經典成立之中期。
玄奘大師之前,已有若干般若經之漢譯,然因未能周備,故大師乃集眾重譯,校
合三種梵文原本,以嘉尚、大乘欽、大乘光、慧朗、窺基等法師任筆受之職,玄
則、神昉等法師任綴文之職,慧貴、神泰、慧景等法師任證義之職,於玉華
宮寺,自高宗顯慶五年660正月至龍朔三年663十月譯成。
三、內容
本經為大乘佛教之基礎理論,亦為諸部般若經之集大成者。全經共有四處十六會
六百卷。四處是指佛陀宣說本經之四個處所,即:王舍城鷲峰山、給孤獨園、他化自
在天王宮、王舍城竹林精舍。十六會中,第一、三、五、十一、十二、十三、十四、
十五、十六等九會為玄奘大師新譯,共計四八一卷,其餘七會為重譯。
第一會共七十九品,凡四百卷。此會詳述般若觀之開闡與習行、菩薩之願行進趣
、般若之甚深殊勝,敘說諸大弟子、諸天、釋梵之供養讚歎因緣及受持一句之廣大功
德,並由常啼、法涌二菩薩受般若之因緣,說明聽聞般若波羅蜜甚為難得。據法苑
珠林卷一○○、開元釋教錄卷十一等所載,第一會之梵本共有十三萬二千六百
頌。相當於現存之梵文十萬頌般若Satasahasrika-prajn~a^paramita。根據大正
藏之對校,梵本凡有六章七十二品,內缺常啼菩薩、法涌菩薩、結勸
等三品,其餘諸品之開合與漢譯本相異處頗多。西藏譯之各版本亦多同於梵本,惟奈
塘藏Snar-than版中具有常啼菩薩等三品,而共計七十五品。
第二會共有八十五品,凡七十八卷。與第一會相較,文略而義同,各品之廢立亦
異,並缺常啼菩薩等三品。相當於現存之梵文二萬五千頌般若 Pancavimsati=
sahasrika-prajn~a^paramita,法苑珠林卷一○○、開元釋教錄卷十一等,
亦載其梵本有二萬五千頌。西藏譯本分為七十六品,內有常啼品等。另據西明寺
玄則所撰第二會序等載,西晉無羅叉譯之放光般若經二十卷、竺法護譯之光讚
經十卷缺後半、姚秦鳩摩羅什譯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二十七卷大品
等諸經,皆為此會之同本異譯。
第三會共有三十一品,凡五十九卷。其旨趣雖與前兩會相近,而諸品之開合不同
,亦缺常啼、法涌等三品。據法苑珠林卷一○○、開元釋教錄卷十
一載,第三會梵本有一萬八千頌。相當於西藏譯一萬八千頌般若藏Ses-rab-kyi Ph=
a-rol-tu-phyin-pa khri-brgyad-ston-pa西藏譯本共分八十七品,具有常啼菩薩
品等。
第四會共有二十九品,凡十八卷。其大旨雖與前三會相同,文字則頗見省略。據
玄則第四會序、法苑珠林、開元釋教錄等所載,後漢支婁迦讖譯之道行般
若經十卷、吳支謙譯之大明度經六卷、後秦鳩摩羅什譯之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十卷等諸經,皆為此會之同本異譯北宋施護譯之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
經二十五卷,亦與此會為同本,梵本共有八千頌。相當於現存之梵文八千頌般若
Astasahasrika-prajn~a^paramita。
第五會共有二十四品,凡十卷。所說較第四會尤為簡略,法苑珠林及開元
釋教錄等書,皆記載其梵本為四千頌。
第六會共有十七品,凡八卷。乃佛對最勝天王說般若及其修習之法。此會與南朝
陳代月婆首那譯之勝天王般若般羅蜜經七卷為同本。法苑珠林及開元釋教
錄等,載其梵本共有二千五百頌。
第七會曼殊室利分二卷,相當於梵文七百頌般若Saptasatika-prajn~a^paramita
,不另立品名。敘述曼殊室利及佛有關如來、有情界之一相不可得、福田相不可思
議、一相莊嚴三摩地等之說法。此會與梁代曼陀羅仙譯之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
羅蜜經二卷收載於大寶積經第四十六會、僧伽婆羅譯之文殊師利所說般
若波羅蜜經一卷為同本。法苑珠林、開元釋教錄等,載其梵本共有八百頌
。
第八會那伽室利分一卷,記述妙吉祥菩薩有關一切法非實如幻夢及無上法食等之
說法,與宋代翔公譯之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二卷為同本。法苑珠林及
開元釋教錄等,說其梵本共有四百頌。
第九會能斷金剛分一卷,相當於梵文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多Vajracchedika-pr
ajn~a^paramita。乃佛陀對善現尊者說菩薩乘之發趣、般若之修行及心之攝伏等。此
會與後秦鳩摩羅什、元魏菩提流支、陳真諦譯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各一卷,及隋
代笈多譯之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一卷、唐代義淨譯之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
經一卷等皆屬同本。法苑珠林及開元釋教錄等,說其梵本有三百頌。
第十會般若理趣分一卷,相當於梵文般若理趣百五十頌Prajn~a^paramita-naya-
satapancasatika。乃佛陀為諸菩薩說一切法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淨法門等。唐代
菩提流志譯之實相般若波羅蜜經、金剛智譯之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不空
譯之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摩耶經、宋代施護譯之照般若波羅蜜經各一卷,
皆與此會為同本。法苑珠林及開元釋教錄等,載其梵本凡三百頌。至元法
寶勘同總錄卷一則說此會與現存梵本相同,皆為一百五十頌。
第十一會布施波羅蜜多分以下至第十五會,相當於藏譯Pha-rol-tu-phyin-pa l
na-bstan-pa 。其中,第十一會布施波羅蜜多分五卷,舍利子為諸菩薩述說以大悲心
行布施,則得攝受一切智智,證無上菩提等。佛陀對滿慈子闡明一切法非實有,無捨
得損益之義,並以神力令大眾見十方世界無量菩薩之布施行,並宣說發心乃至菩提之
差別、發心求一切智智之功德、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之發起等。
第十二會淨戒波羅蜜多分五卷,舍利子承佛神力而廣說淨戒之真義,闡明持守淨
戒與非持淨戒之一一戒條,如發二乘心為犯戒,趣向無上正等菩提為持戒,味著施相
、分別諸法、遠離一切智為犯戒。
第十三會安忍波羅蜜多分一卷,滿慈子與舍利子之間,闡明安忍無上菩提之法,
即以慚愧心作空觀,則止息鬥心而得安穩。
第十四會精進波羅蜜多分一卷,佛陀對滿慈子闡釋住於般若,止息六情,精勤三
學,完成菩薩行之道。
第十五會靜慮波羅蜜多分二卷,佛陀在靈山會中對舍利子、滿慈子解說四禪、八
解脫、九次第定等一切定,並說空般若三昧。
據開元釋教錄載,第十一、十二兩會之梵本各為二千頌,第十三、十四兩會
各為四百頌,第十五會為八百頌。法苑珠林則謂十四會之梵本為八百頌。
第十六會般若波羅蜜多分八卷,佛陀於王舍城竹林會中,對善勇猛菩薩遍說般若
無所得解脫。法苑珠林及開元釋教錄等,載其梵本為二千五百頌。此會相當
於現存梵文Suvikrantavikrami-pariprccha,西藏譯分為七章。
四、弘傳
上述十六會中,已有部分刊行出版其梵本及西藏譯本,如初會、第四會、第七會
、第九會等。本經傳譯之後,西明寺玄則對十六會各別製序,大慈恩寺窺基作大般
若波羅蜜多經理趣分述讚三卷、新羅元曉作大慧度經宗要一卷。另有大般若
經關法六卷宋代大隱、大般若經綱要十卷清代葛等。又大藏經綱
目指要錄卷一、卷二上、大藏聖教法寶標目卷一、閱藏知津卷十六至卷二
十三等,亦各記述本經之綱要。
五、漢譯
本經各會之卷次、品數及古來之同本異譯等,列表如下:
┌──┬────────┬───────┬───────┬───────────────┬──────┐
│ 會 │ 開元釋教錄頌數 │ 卷 次 │ 品 數 │ 同 本 異 譯 │ 譯 者 │
├──┼────────┼───────┼───────┼───────────────┼──────┤
│ 一 │十三萬二千六百頌│ 一|四○○│ 七十九│ │ │
│ │ │ │ │┌光讚般若經十卷 │西晉竺法護 │
│ 二 │二萬五千頌 │四○一|四七八│ 八十五├┤放光般若經二十卷 │西晉無羅叉 │
│ │ │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二十七卷 │後秦鳩摩羅什│
│ 三 │一萬八千頌 │四七九|五三七│ 三十一│ │ │
│ │ │ │ │┌道行般若經十卷 │後漢支婁迦讖│
│ │ │ │ ││大明度無極經六卷 │吳‧支謙 │
│ 四 │八千頌 │五三八|五五五│ 二十九├┤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鈔經五卷 │前秦曇摩蜱 │
│ │ │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十卷 │後秦鳩摩羅什│
│ │ │ │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北宋施護 │
│ │ │ │ │ 二十五卷 │ │
│ 五 │四千頌 │五五六|五六五│ 二十四│ │ │
│ 六 │二千五百頌 │五六六|五七三│ 十七├─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七卷 │隋代月婆首那│
│ │ │ │ │┌大寶積經第四十六分二卷 │梁代曼陀羅仙│
│ 七 │八百頌 │五七四|五七五│ 曼殊室利分├┤ │ │
│ │ │ │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一卷│梁代僧伽婆羅│
│ 八 │四百頌 │ 五七六│ 那伽室利分├─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二卷 │宋代翔公 │
│ │ │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 │後秦鳩摩羅什│
│ │ │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 │北魏菩提流支│
│ │ │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 │陳代真諦 │
│ 九 │三百頌 │ 五七七│ 能斷金剛分├┤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一卷 │隋代達摩笈多│
│ │ │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 │唐代玄奘 │
│ │ │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 │唐代義淨 │
│ │ │ │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一卷 │唐代菩提流志│
│ │ │ │ ││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一卷 │唐代金剛智 │
│ 十 │三百頌 │ 五七八│ 般若理趣分├┤大樂金剛不空三摩耶經一卷 │唐代不空 │
│ │ │ │ ││照般若波羅蜜經一卷 │北宋施護 │
│ │ │ │ │└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北宋法賢 │
│ │ │ │ │ 王經 │ │
│十一│二千頌 │五七九|五八三│布施波羅蜜多分│ │ │
│十二│二千頌 │五八四|五八八│淨戒波羅蜜多分│ │ │
│十三│四百頌 │ 五八九│安忍波羅蜜多分│ │ │
│十四│四百頌 │ 五九○│精進波羅蜜多分│ │ │
│十五│八百頌 │五九一|五九二│靜慮波羅蜜多分│ │ │
│十六│二千五百頌 │五九三|六○○│般若波羅蜜多分│ │ │
└──┴────────┴───────┴───────┴───────────────┴──────┘
六、現存
本經於歷代之各藏中多有刊刻流行,今分別收錄於宋版磧砂大藏經、高麗
大藏經、清版乾隆大藏經、頻伽藏、日版鐵眼藏、卍正藏經、
大正新脩大藏經及日譯國譯一切經。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