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便利超商及連鎖飲料店處處林立的時代,上班族及學生族群往往是人手一杯含糖飲料,但是您可能不知道,市面上販售的含糖飲料中,除少數是添加蔗糖外,絕大多數都是添加「人工果糖」。由於人工果糖近年來多利用基因改造之玉米分解、異構而來,成本低廉,自然成為加工食品的好幫手,尤其是飲料應用最廣。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部部主任金惠民表示,一般市售包裝飲料及連鎖店的全糖飲料中,每700㏄就含有70公克的糖,相當於4至5個中型水果的熱量,民眾若常常喝加糖飲料,尤其是高果糖玉米糖漿(HFCS)所調製者,體重及血脂肪也就與日俱增,極易成為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候選人。
天然果糖是一種單糖,普遍存在於許多食品中,例如:蜂蜜、水果、根莖類蔬菜等。每100公克水果中的果糖含量大約2至9公克不等,其中經常食用的香蕉、橘子、鳳梨之果糖含量分別為5.9公克、4.6公克、3.7公克,而每10公克蜂蜜的果糖含量約為4.3公克。
金惠民說,由於食品工業發達且為符合商品需求,「人工果糖」亦即「高果糖玉米糖漿(HFCS)」因應而生。HFCS是食品製造商經常使用的甜味劑,這種糖漿的製造過程是把玉米澱粉分解,最後產品成為葡萄糖和果糖的綜合體,依含糖量不同分為42%、55%及90%三種。目前應用最廣的是55% HFCS,每25公斤約500~600元,以700㏄的全糖飲料而言,其人工果糖成本僅約1.5元左右,且其甜度穩定,這也是為什麼滿街廉價飲料店如此快速流行起來的原因。
但近期研究發現,雖然果糖在人體內代謝時不需要胰島素的幫忙,乍看似乎對糖尿病患者有利,但其代謝過程卻明顯增加了脂肪的合成。自1970年起至1990年,美國方面的資料顯示,HFCS的消耗量增加了10倍,是所有其他食物之冠。學者認為,HFCS不像葡萄糖會刺激「胰島素」及「瘦素」的產生,而此兩種荷爾蒙正是調節人體「攝食量」及「體重」的關鍵因子。因而,換句話說,飲食中的果糖很可能因不受調節而促進使人體熱量攝取增加進而發胖,而後續的研究也不斷證實其相關性。
金惠民指出,針對不同族群、性別的研究仍陸續發表,除血糖、血脂肪、血壓、痛風的相關性外,也有學者推測,精緻糖的攝取量增加,尤其是HFCS,可能會增加罹患老年癡呆的風險。2008年胰臟癌細胞實驗研究也初步發現,胰臟癌細胞代謝果糖的速度高於葡萄糖,因此,果糖也可能會誘導胰臟癌細胞分化,因而促進胰臟癌細胞生長。
她還說,市售的包裝含糖果汁及碳酸飲料…等產品中,每100cc平均含糖量大約10公克,即使是所謂的果汁飲料,若原汁含量不是100%時,其甜味來源也多是另外添加人工果糖。民眾若把這些飲料當成補充水份的來源,無形中增加果糖及熱量攝取,則極易導致肥胖及諸多健康議題。
金惠民提醒民眾,應儘可能以天然食物甜味取代人工合成的果糖,平日也應減少攝取含糖飲料,以維護身體健康。雖然水果、蜂蜜…等食物中也含有果糖,惟在均衡飲食的概念下適量攝取,天然果糖並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本文作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營養部 金惠民 部主任、白玲珍 營養師】
吃果糖 甜在口裡病在身體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14日電)「XX果糖是好糖」的廣告深植人心,然而,陸續有研究顯示,果糖是高血壓、高血脂、痛風、肥胖的甜蜜陷阱。營養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金惠民將發起少吃果糖,吃蔗糖比較健康。
金惠民今天在衛生署受訪指出,果糖是最甜的單糖,主要從玉米澱粉分解而來,製成高果糖玉米糖漿。過去認為,果糖甜度高,用量少,進入人體代謝時的胰島素需求少,是糖尿病人擋不住甜食誘惑的救星,也是想要減重又愛吃甜的調味聖品。
不過,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卻將果糖視為甜蜜陷阱。金惠民解釋,近年研究發現,果糖擾亂人體的正常代謝,對健康危害不淺,現在她在吃古早味豆花時,都要確定是蔗糖熬製糖水,才敢放心食用。
根據金惠民彙整相關研究,果糖雖不刺激人體分泌胰島素及瘦體素(leptin),卻會增加飢餓激素(ghrelin)的濃度,可能造成胰島素阻抗性及食欲過度,以致第2型糖尿病的罹病風險變高,促成餐後三酸甘油酯的合成,使得血脂、體脂都上升。
不僅如此,常吃果糖的健康年輕人,血壓明顯升高。如果每天攝取高果糖糖漿超過74公克,高血壓風險增加30%;另外,高果糖飲食也使得痛風、腎結石的機率上升,還有人懷疑會提高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使用高果糖玉糖漿的冷飲甜食無所不在,據營養師估算,1杯700c.c.泡沫紅茶或珍珠奶茶,約含20到70公克的果糖;豆花、冰淇淋、布丁和奶酪每100公克就含10公克果糖,汽水可樂等碳酸飲料每330c.c.就含果糖30到40公克。
金惠民說,果糖一大桶才幾十元,又甜又便宜,是餐飲店家的最愛,以致果糖潛藏甜蜜陷阱,成了肥胖及慢性病防治的漏洞。不僅如此,常吃果糖的健康年輕人,血壓明顯升高。如果每天攝取高果糖糖漿超過74公克,高血壓風險增加30%;另外,高果糖飲食也使得痛風、腎結石的機率上升,還有人懷疑會提高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談果糖與代謝症候群 台南市立醫院 張秀如 營養師 || 發表日期:2010-03-23
果糖是一種單醣,水果中含量極高,也常添加在人工食品裡。大眾廣為知道的食物甜味劑—高果糖玉米糖漿(HFCS)就是由55%的果糖和45%的葡萄糖組成,這與水果中糖分的果糖和葡萄糖比例很類似。夏天是飲料需求量最多的季節,市面上的飲料店常加的稠稠無色糖漿,就是高果糖玉米糖漿,因為價格便宜以及在加工比中蔗糖更容易與食物混合,飲料食品製造商大多使用高果糖玉米糖漿來調味,如各種汽水、蘇打等軟性飲料、高蛋白營養棒與果汁都有添加。
根據衛生署於2006年公佈台灣地區代謝症候群五大危險因子的判斷標準,分別是腹部肥胖(腰圍男性≧90cm、女性≧80cm)、血壓偏高(收縮壓≧130毫米汞柱、舒張壓≧85毫米汞柱)、空腹血糖偏高(≧100mg/dl)、三酸甘油酯偏高(≧150mg/dl)、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偏低(男性<40mg/d、女性<50mg/d),20歲以上的成人,如果有符合三個或以上的危險因子,就稱為「代謝症候群」。
研究指出攝取過量的果糖,會增加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的風險,而新陳代謝症候群為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等疾病的危險因子。在一項體重過重參與者的研究中顯示:長期攝取高果糖或葡萄糖甜味飲料均造成體重增加;但從果糖作為甜味劑的飲料中獲得25%的熱量時,更同時會造成脂肪在內臟堆積、增加肝臟脂質新生與飯後三酸甘油脂上升、導致血脂異常與降低胰島素敏感度。
另一項研究中,74位平均年齡為51歲的男性參與者,他們每天飲用含有200克果糖的食物,其中一半的人每天服用allopurinol,它是一種針對痛風者降低血液中尿酸的藥劑,其他人則服用安慰劑。經過兩個星期後,攝取高含量果糖並且服用安慰劑的人心臟收縮壓增加六點,心臟舒張壓增加三點;而攝取高含量果糖並且服用allopurinol的人其心臟收縮壓增加一點,研究初步結果顯示果糖會促使尿酸提高進而使血壓提高。
以營養學角度來看,不管什麼東西吃多了對人體都沒有好處,糖也是這樣,但不可因噎廢食,要講求適度。這些糖份可由蔬菜水果來提供,蔬菜水果中不僅有果糖,還有葡萄糖,但它們的量都不大,重要的是蔬菜水果含有大量人體不可缺少的維生素與纖維質。所以還是要記得每天至少要攝取3份蔬菜與2份水果,而減少攝取以高果糖玉米糖漿作為甜味劑的飲料,以降低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大紀元 2010年11月14日 訊(大紀元紐約訊)
在美國﹐肥胖症隨處可見,高果糖玉米糖漿(High- fructose corn syrup﹐簡稱HFCS)被認為是罪魁禍首之一,因為作為甜味劑,它被廣泛地用在面包、果醬和含糖飲料的生產之中。數月前﹐紐約的西方媒體熱炒這一話題。10月6日又出現了一個小高潮,紐約州長帕特森、紐約市長彭博向聯邦農業部提出議案,禁止以糧食券購買含糖飲料,包括汽水、果汁、冷凍茶等﹐以解決兒童肥胖問題和降低紐約人患糖尿病的比例。
事實上﹐有關HFCS導致肥胖的爭議已持續多年﹐反對者與支持者各持己見﹐結論至今懸而未決。
什麼是高果糖玉米糖漿﹖
高果糖玉米糖漿(HFCS)是將玉米淀粉分解後產生玉米糖漿,并通過酵素作用產生果糖,然後將果糖與葡萄糖混合。
據悉﹐HFCS在1957年由里查德.奧.馬歇爾(Richard O. Marshall) 和厄兒.庫( Earl R. Kooi)兩位研究人員發明。而在工業上大規模生產始於60年代後期日本科學家高崎(Y. Takasaki )博士的基因改造。
HFCS 主要用於發酵生產中,例如麵包和酒類。1970年起,主要集中在以下的食品生產當中﹕充當蘇打飲料、果汁、醬油和色拉調料的甜味劑﹔用在酵母發酵烘焙糕點、糖果、餅乾、酸奶等食品中,因為HFCS可以增加發酵能力和殘留甜度﹐形成烘焙食品的褐色。HFCS在使食物變甜的同時,也能降低水的活性,以抑制微生物引起的腐坏,保持食品的甜度和品質,有助於延長商品的貨架期。
在美國,從1977年開始,由於蔗糖的生產有配額限制,進口蔗糖關稅過高,而且政府對玉米生產的大量補貼,致使食品工業界廣泛應用成本較低、運輸方便(液體)的HFCS代替蔗糖。獲最廣泛應用的HFCS有三種 ﹕HFCS55(用於飲料中)--55%果糖和42%葡萄糖﹔HFCS42(用於發酵烘焙食品)--42%果糖和53%葡萄糖﹔HFCS90--90%果糖和10%葡萄糖(特殊用途或與HFCS42混合生產HFCS55)。
肥胖症的興起
據資料記載,從1966年到1999年間,美國每人平均每年消費高果糖玉米糖漿的量從零增加到近64磅 ,中間曾稍微下降到59磅 。這與自1970年來風起云涌的肥胖症的時間相符。與此同時,其他糖的消費數量卻是下降的。
HFCS 的反對者們引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於2004年4月由George Bray, Samara Neilson 和Barry Popkin等人發表的關於高果糖玉米糖漿與肥胖症流行之間關聯机制的分析文章:高果糖玉米糖漿消費的增長情況與肥胖症的增長一致;果糖的代謝有別於葡萄糖,果糖很容易轉變為脂肪;過度攝入果糖的老鼠會患上脂肪肝和血液中有較高含量的甘油三脂;果糖不會像葡萄糖一樣刺激胰島素的增加,因此不會引起荷爾蒙的釋放,比如會帶來過飽感的瘦素(leptin)和胃飢素(ghrelin),這意味著如果人們總感覺沒吃飽,他們就會吃更多。
換句話說,果糖是因為它具有低血糖指數值從而導致了肥胖症。
HFCS致胖﹖果糖致胖﹖
HFCS的反對者們稱﹐對HFCS致胖的認識大部份來源於對純果糖研究結果。在醫學界並沒有有力的證據證明這一點。
HFCS 中果糖的含量與蔗糖中果糖的含量相似,蔗糖是由50%果糖和50%葡萄糖組成的,而HFCS中果糖和葡萄糖的比例是55%和42%(飲料)。每克蔗糖和 HFCS都提供16千焦(或4卡路里)的熱量。蔗糖和HFCS的區別在於它們的結合鍵。蔗糖是雙糖,其中葡萄糖和果糖通過化學鍵結合;而 HFCS中的葡萄糖和果糖并不結合﹐是單糖﹐更易於被人體吸收。
不支持HFCS致胖的觀點認為﹐美國肥胖兒童增加的直接原因是活動量減少、以及久坐的生活方式。還有一種反對大量食用HFCS的論調認為HFCS加在某些食品中含汞,對身體健康有害。
「NO HFCS」漸風行
前段時間,或因媒體熱炒HFCS的健康危害,一些食品製造商開始用蔗糖代替HFCS作甜味劑﹐並標上「NO HFCS」﹐這成為追求天然原味食品愛好者的選擇。百事可樂推出throwback品種的Mountain Dew 和 Pepsi-Cola飲料,Dr Pepper推出heritage飲料。
不管是支持HFCS﹐或支持天然蔗糖的選擇﹐如果人們由此去花一些時間關注飲料或食品的成份與質量,維持身體健康﹐有關HFCS的爭議將變得富有意義。
果糖潛藏著痛風的威脅
一般人以為減少攝取啤酒或高嘌呤食物如海鮮、動物內臟等就能避免痛風,但近來研究卻指出果汁中富含的果糖與男性痛風脫不了關連,而且鮮少罹患痛風的女性也不例外。
血液中尿酸濃度過高導致尿酸鹽沉積在關節附近,是造成痛風的主因,由於女性在生理週期有賀爾蒙調節尿酸濃度,故一般人普遍認為痛風僅好發於男性。除了上述啤酒或高嘌呤食物外,動物研究發現攝取單醣類中的果糖也會增加血液中尿酸之形成。那麼究竟果糖與痛風是否關連呢?在美國,痛風人口在1977至1996年間增加2.5倍,而同一時期含糖飲料的銷售量增加61﹪,其中果糖糖漿自1967年研發量產後即普遍添加入濃縮還原果汁及做為天然的軟性飲料含糖成分,因此科學家希望能藉由追蹤研究(prospective study)來證明長期攝取果糖與罹患痛風之相關性,並提醒高風險族群盡量避免。
在2008年時,Hyon K Choi與Gary Curhan兩位學者就已發表關於果糖攝取與罹患痛風的研究,他們指出高果糖的攝取,尤其是含糖的果汁飲料等,在男性族群中確實有較高的痛風比例,反之代糖飲料與痛風並無關連。兩年後,他們再度合作於美國醫學會刊發表最新的研究成果,證實每日攝取含果糖類飲料對於鮮少罹患痛風的女性也產生威脅。研究報告顯示每天飲用含糖蘇打飲料600c.c.以上的女性,罹患痛風的風險是參考組(每月攝取量低於300c.c.)的2.39倍,而且連每天喝的是標榜「健康」的柳橙汁也有2.42倍的機率罹患痛風,不過研究發現長期飲用代糖飲料(如健怡可樂)卻無痛風風險,證實攝取多餘果糖的確是引發痛風的關鍵。
囿於兩性在痛風案例差異,女性罹患痛風的比例偏低,鮮少研究能發掘引起女性痛風的危險因子。本篇研究之所以受到重視,要歸功於研究者在二十二年來成功追蹤總計78000名以上女性的努力,才能證實果糖對健康的潛在危害,無怪乎研究成果一公布在美國醫學會刊網站上立刻引發眾多迴響,甚至國內媒體以類似「每日兩杯柳橙汁,痛風倍增」的聳動說法衝擊民眾的健康觀。其實本篇研究並不是否定從果汁中攝取維生素C的優點,而是聚焦市售含糖飲料中所添加的糖份,也就是「果糖」,因為即使是宣稱純度百分百的果汁,製造商為了增加口感,也會添加天然果糖好讓顧客喝起來甜甜的。
如同「天然ㄟ尚好」這句廣告詞深植人心,如果自身已是痛風高危險群,或者平時太依賴濃縮還原果汁以攝取維生素C者,可以考慮改以水果代替,尤其在台灣四季都有盛產的水果,對於健康這才是最天然的選擇。
引用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oGLhMc6IBRnuHbcU.UFNJSo-/article?mid=112
吃太好喝太甜 痛風族年輕化
自由時報╱自由時報 2010-01-29 06:02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國內痛風族群快速年輕化!調查顯示,我國四十歲以前就發作的痛風患者,十年之內,從三成六上升至五成三。專家推測其原因除與飲食西化,高熱量、高脂肪食物攝取增加外,也不排除與高果糖食物,包括手搖杯、碳酸飲料等攝取增加有關。
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主任余光輝指出,民國八十年以前,國內痛風患者多在五十歲以上,但林口長庚醫院近二十年研究則發現,目前國內男性痛風患者四十歲以前發作者佔一半以上。相較於國外這類年輕型患者不到兩成,顯示我國痛風年輕化的趨勢值得注意。
余光輝表示,痛風與遺傳、食物相關。如果我國痛風患者年輕化主要是遺傳因素所致,照道理早年應該就會發現,但早年我國痛風患者年齡層與國外差距並不明顯,因此,很可能是因飲食生活型態的改變,包括高熱量飲食、喝酒、果糖攝取,及環境的低量鉛暴露等因素。
雙和醫院祝年豐醫師指出,這幾年我國學童調查顯示,小學生高尿酸盛行的比例也很高。有人認為,這可能與中式飲食有關,但國人基因或許適合這類食物,所以痛風沒有明顯變多。不過,若加上生活飲食作息型態的改變,說不定就會引發痛風。
果糖容易刺激尿酸生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般民眾眼中是「好糖」的果糖,其實比葡萄糖更會刺激尿酸生成。余光輝指出,近來還有國外研究顯示,如果給予大量果糖後,血壓會上升,之後給予痛風治療藥物,血壓就會下降。
祝年豐表示,近年確實有越來越多研究顯示,果糖並不如想像中的好,甚至因為好吸收、果糖更容易增加血中的三酸甘油酯。但因為果糖的甜度高、價格便宜,除了大量應用在碳酸飲料之外,很多手搖杯飲料也都會使用。
不過,高果糖攝取是否與我國痛風年輕化相關?包括余光輝與祝年豐都認為,需要更進一步研究證實。
女性朋友喝多了富含果糖的飲料易得痛風,是嗎?
雖然已知男性朋友多喝富含果糖的飲料較易得痛風(Gout),然而女性這方面的研究較少;今天JAMA(SCI Impact Factor >30)刊出美國對7萬多名婦女做長達22年(1984到2006年)的追蹤,發現女性朋友若是喝多了含果糖的飲料,也一樣比較會有發生痛風的機會。文中還以詳細圖示將果糖與尿酸的相關機轉標出。另外文中除提醒果糖間接增加血中尿酸濃度外,另還會增加胰島素抗性(insulin resistance)。 本文由【 盧致誠 醫師】所提供
含果糖飲料增加女性痛風的風險
根據一篇在美國風濕病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年會上所發表的研究指出,每天飲用一份以上的含糖汽水或柳橙汁的女性可能增加她們罹患痛風的風險。此研究也會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
儘管如此,研究者們提醒就整體女性的低罹患風險來說,這樣的風險增加的影響不大。一般想到痛風這個疾病,過重與年長男性是較常見的,痛風是尿酸以結晶的形式堆積在關節與週邊組織,因而導致劇烈疼痛與腫脹。
研究者波士頓大學醫學系 Hyon K. Choi 博士說:「果糖會促進尿酸的生成。」此外,Hyon K. Choi 博士與其同僚也在男性身上發現類似的情形。
動物研究已經證實果糖對尿酸生成的影響對女性的影響並不像男性那麼強,但實際上並不是如此。Choi 博士:「在動物實驗當中,雌性荷爾蒙看似有避免尿酸上升的作用,但僅在年輕女性身上是如此。」這篇新研究包含有許多更年期女性,在這個時期的女性荷爾蒙開始衰退。「這些女性可能已經失去荷爾蒙的保護。」
含糖汽水與柳橙汁增加痛風的風險
研究者們追蹤 78,906 位參與 Nurses Health 研究的女性,調查她們痛風的發展與富含果糖飲料攝取兩者間的關係。在 22年的追蹤其當中,有 778位女性罹患痛風,而其中發現增加含糖飲料的攝取與痛風風險的增加存在著關聯性。
每天飲用一份含糖飲料的女性比每個月飲料飲用份數少於一份的女性,痛風罹患機率多74%。而每天飲用兩份以上的女性痛風的罹患風險則是每個月飲用份數少於一次者的 2.4 倍。
飲用柳橙汁也會增加女性痛風罹患率。相較於每個月柳橙汁飲用少於 6盎司(約 177 毫升)的女性,每天飲用一份柳橙汁的參與者痛風罹患率增加41%,而每天飲用超過兩份者罹患率則是 2.4倍
此外,在這個研究中減重飲料並不會增加痛風的罹患風險。
果糖會讓痛風再發
雖然研究調查發展成痛風的風險,但 Choi 博士認為已經罹患痛風的女性也應該減少含糖汽水與果汁的飲用,以降低她們痛風發作的風險。「已經罹患痛風的人對果糖的反應更為劇烈,也就是說這些研究更適於痛風患者。」
梅約診所(Mayo Clinic)風濕病學部主任 Eric Matteson 醫師:「這些飲料與稍微引起痛風風險有關聯性的證據已相當充分。我們也知道肥胖的風險也會隨這飲用軟性飲料或空熱量飲料而增加,而肥胖也與痛風有關聯。為了減少痛風的風險,我會告訴我父母儘量少攝取含糖飲料。」
業界對研究結果有意見
美國飲料公會的科學顧問 Richard Adamson 博士說:「在讓美國人知道導致痛風的真正原因這件事情上,這個研究是失敗的。針對痛風的研究概略的讓我們知道含有高普林的食物或飲料,如酒精、啤酒以及某些肉類等與尿酸代謝有很強的關聯,而這才是導致痛風的原因。」
軟性飲料與柳橙汁並不含普林(purine)。
此外,果汁與水果的果糖含量是一樣的,可是作者卻說吃水果並不會增加痛風風險。Adamson 博士:「這很明顯地告訴我們果糖並不是導致痛風風險增加的因素。」
關於本文
文章來源:WebMD
文章標題:Study: Sugary Soda, OJ Raise Gout Risk in Women
文獻來源: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2010 Annual Scientific Meeting, Atlanta, Nov. 6-11, 2010.
Eric Matteson, MD, chair, rheumatology, Mayo Clinic, Rochester, Minn.
Statement, American Beverage Association.
整理編譯:Sidney
引用自:http://tyig-health.blogspot.com/2010/11/blog-post_18.html
橙汁與富含果糖飲料喝多了 痛風機率增加
據英國《每日郵報》11月10日報導,《美國醫學會雜誌》刊登美國一項最新研究宣稱,女性每天喝兩杯橙汁會導致痛風危險增加2.4倍。專家認為,果汁中含糖量較高,會導致尿酸增加,並進入關節部位,導致關節腫脹和劇痛。據報導,1.5%的英國人患有痛風,男性痛風幾率比女性高4倍。但是,近20年來,女性痛風病例增加了一倍,60歲以上婦女中,痛風發病率為3.5%。
最新研究中,美國波士頓大學研究人員在22年時間內調查了8萬名婦女,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參試者的飲食情況。結果發現,每天喝1杯橙汁的婦女,其痛風危險增加41%,而每天喝兩杯橙汁則會導致婦女痛風危險增加2.4倍。新研究還發現,一罐含糖軟飲料會使女性痛風危險增加70%,喝兩罐以上,痛風危險同樣會增加2.4倍以上。
含糖軟飲料和橙汁等富含果糖的飲料,會增加血清尿酸水平,進而導致痛風危險大增。採訪專家:南京鼓樓醫院腎臟科主任 張苗 教授很多人都知道喝啤酒吃海鮮容易誘發痛風?而且在人們的眼裡,痛風「重男輕女」?那麼根據美國的最新研究成果,糖分攝入過多是不是會引發痛風?高尿酸血症,也就是人們俗稱的痛風,對人體到底有什麼危害?鼓樓醫院腎臟科專家張苗教授表示,含糖軟飲料和橙汁等富含果糖的飲料,會升高血清尿酸水平及其危險增大,尚待更多的科學家的研究調查結果來證實。
血液中尿酸長期增高是痛風發生的關鍵原因。人體尿酸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人體細胞核酸和其他嘌呤類化合物,經一些酶的作用而生成尿酸。二是 外源性食物中所含的嘌呤類化合物、核酸及核蛋白成分,經過消化與吸收後,經一些酶的作用生成尿酸。所以說,痛風就是由於各種因素導致一些酶的活性異常,人體內嘌呤代謝發生紊亂,使血中尿酸增加而引起組織損傷的疾病。
痛風與飲酒過多、吃肉類食物和海鮮等高蛋白過多等有關,因為這些食物嘌呤富,過量攝入,導致尿酸生成過多,尿酸在血液中聚積,產生高尿酸血症。不僅損害腎臟,破壞腎功能,而且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部位,導致關節腫脹和劇痛。近年來,大量研究資料證實,高尿酸血症不僅引起關節、腎臟損害,而且大大地增加了心血管病發生的風險。
女性尿酸高傷害更大有關資料調查顯示,近年來,痛風的發病率呈逐漸上升的趨勢,常合併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疾病,這可能跟飲食結構的改變有關。
通常來說,男女患者痛風的發病比例為20:1,目前我國約有高尿酸血症者1.2億,(約佔總人口的10%),高發年齡男性為50-59歲,女性於絕經後,5%-12%的高尿酸血症患者會發展為痛風。一般育齡期女性患痛風的比較少,可能與體內雌激素有關。但是,男女尿酸水平同樣的情況下,女性更容易引起 組織器官的損傷,且損傷的程度比男性高。增加心血管病風險高尿酸血症常與多種疾病伴發,通稱為代謝綜合徵。
張苗教授強調說,許多人認為尿酸高一點但並沒有引起腎結石、痛風性關節炎,就不以為然了,照樣大吃大喝,煙酒不節制,不注意飲食健康。其實,許多研究已證實,尿酸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我國存在著大量合併多種心血管危險因素或缺血性心臟病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心血管危險因素人群中男性和女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分別為20.58% 和30.55%。高尿酸血症合併3種以上危險因素(肥胖、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的比例男性和女性分別高達 76.92%和67.64%。所以,尿酸不控制,不但導致痛風、腎結石,而且有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尿酸多還是女性全因死亡的獨立預測因子。
張苗教授提醒,有尿酸高傾向者一要控制高血脂症、高血壓、高血糖、肥胖和吸煙等與高尿酸血症相關的心血管危險因素;二要控制飲食,避免食用動物 內臟、海鮮等高嘌呤食物,少食豆類,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避免酒精飲料,特別是啤酒,多飲水,最好每天攝入1.5—2升以上液體,保證每日尿量達 2000-2500毫升,增加尿酸排泄;三要控制體重,堅持運動。( 劉寧春 )
對痛風患者來說,軟飲料比烈性酒更有殺傷力,它幾乎和啤酒一樣危險。不過,食用的蘇打,看起來似乎不會增加痛風的風險。
這個結果來自於一個大型的調查,總共有46,393位男士參與,這些人都是加拿大的衛生保健人員,他們每隔四年填寫一份詳細的調查問卷,問卷的內容包括他們健康狀況和飲食。調查持續了12年。在12年期間,總共有755人患上痛風。
與那些幾乎不喝軟飲料的人相比( 幾乎不喝是指每個月喝的次數小於或等於1次 ),那些熱愛軟飲料的人患有痛風的可能性顯著的增大:
(1) 每天喝兩杯以上軟飲料,痛風的風險增加了85%。
(2) 每天一杯軟飲料,痛風的風險將增加45%。
(3) 每週喝5-6杯,痛風的風險將增加29%。
喝軟飲料最多的人與喝最少軟飲料的人相比,痛風的風險增加了整整一倍。
如果每天喝一份(參照酒吧的標準份)啤酒,患痛風的可能性將增加49%,每天喝一份酒精飲料痛風的風險將增加15%,而按照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者Hyon K Choi和他的同事們的數據,每天喝一份軟飲料的風險則增加了35%。
「這是第一個,也是非常大的一個,調查這些常見消費品與這種常見疾病之間關係的研究」,Choi說到,「我們發現,如果每天攝入非常多的果糖,那麼痛風的風險將加倍。現在含糖的飲料非常多見,所以人們可能在不知不覺當中就射入了過多的果糖」。
在美國亞特蘭大VA醫院風濕科主任,美國埃默裡大學(Emory University)醫學助理教授卡恩看來, 這是一個非常讓人吃驚的發現。
「震撼」,卡恩說,「我們通常認為這些含嘌呤高的食物之所以會增加痛風的危險,是因為它們直接進入尿酸代謝途徑,肝臟對果糖的代謝會影響到嘌呤的代謝。但是這個結果不是我們通常情況下人為的」。
卡恩說,雖然這個調查發現軟飲料與痛風風險之間有必然的聯繫,但是不能因此得出戒除軟飲料就會降低痛風風險的結論。
「不過大部分醫生都認為那些高糖的碳酸飲料沒有什麼營養價值,所以人們沒有必要把這種高糖的東西倒進肚子裡」。她說。
痛風的危險因素:食物,飲料和家族史
痛風是關節炎型疾病中疼痛程度最劇烈的一種疾病,由於尿酸結晶堆積於關節腔所致。以雙足大拇指最常見,下肢其他關節也可見,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但是女性在絕經後發病率明顯升高。Choi認為在60歲以上的人群中,痛風的患病率是10%,屬於高發疾病。
風濕病學專家Choi說,「痛風發作一般持續1-2周,發作時疼痛非常劇烈。發作時常伴有明顯的腫脹,這可能是人一生中經歷過的最劇烈的痛苦了」。
嘌呤含量多的食物是痛風的風險因素之一,包括紅肉(豬肉,牛肉,羊肉等屬於紅肉,雞,魚肉屬白肉),貝殼類食物。但是飲食不是痛風唯一的致病因素。絕大部分痛風患者都有痛風易感的遺傳體質,他們的體內會產生比一般人多地尿酸,或者尿酸的清除機制障礙。
這就是為什麼美國飲料協會,它們支持軟飲料工業,對Choi的調查結果態度模糊的原因了。該協會的高級發言人Maureen Storey認為,Choi的調查結果並沒有調查遺傳因素的作用。
「一個人最終是否會發展為痛風決定性的因素就是家族遺傳」,Storey說,「上個世紀所有關於痛風的研究都表明,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和飲料,比如酒精飲料,啤酒,肉湯,以及一些肉類,與痛風的發病有關,軟飲料並不在其中」。
軟飲料中確實富含高果糖穀物糖漿,與用於燃燒產生能量的葡萄糖不同,果糖會增加體內尿酸的含量。尿酸水平增高是痛風的直接因素。但是Choi和Storey有一個共識,那就是Choi的研究第一次將果糖和痛風聯繫起來。
關於這個果糖假說,Choi還有另外一個證據,那就是不含果糖的食用蘇打對痛風沒有影響。另外,他和他的同事還發現,食譜中含有大量甜水果的人,比如蘋果和橘子,患痛風的可能性大。
「我們發現,蘋果,橘子誘發痛風的風險與軟飲料類似,但是這個發現讓人左右為難,因為這些水果對患有中風,糖尿病和某些類型的腫瘤患者來說是有益的。」,Choi說,「但是對那些藥物治療無效的痛風患者來說,切斷所有果糖來源可能有用,但是總體上說起來,水果還是讓人受益的食物」。
- 1樓. Gloria2013/06/26 05:27
您好,
可否請問果糖跟果寡糖相同嗎? 謝謝
Gloria
(cpcgloria@yahoo.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