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人禍
日本東北大地震帶來海嘯,數以萬計災民急待救援,然而,至今不少國際組織收到的賑災捐款數,卻為去年初海地大震的十分之一,包括華裔社團、組織對捐款也顯得低調。
許多人儘管面對日本災難心有同感,但選擇「以無形慰問取代有形」,也有少數不認同「日本人在二次大戰中的作為」,影響捐款心意。
根據印地安那州立大學慈善中心調查數據,日本地震後五日,來自國際15個組織共收到近2500萬元,包括國際紅十字會募得1900萬元。去年海地大地震後五日,卻募得2億2800萬元。2005年卡翠娜颶風,募得2億4800萬元,2004年的南亞海嘯,同期也募得2憶2700萬元。
不僅主流社區,每當國際發生災難後,總會凝聚僑界呼籲共同捐款的華裔社團、僑界,這次也相對低調。
參與2004年南亞海嘯募款的僑界人士說,當時洛杉磯數十個僑界發起「南亞強震賑災僑界聯合募款」,跨越老僑、新僑,打破藍綠矛盾,短時間內募集超過60萬元。一些大型僑團也號召會員,募得10多萬元款項。
相較這次大地震,除台灣會館、福爾摩沙基金會等組織,與部分慈善團體以社團名義呼籲捐款,僑界並無聯合籌款,慈善團體人員私下也表示「找人捐款都有點困難」。
一名國際慈善團體義工私下說,過去替南亞海嘯、海地大地震募款時,不論華裔或白人,一次捐100元不在少數,這次「大部分捐款為幾十元」。他認為,大部分民眾都很有心,但礙於「經濟不景氣,荷包淺淺」,才沒能大手筆捐款。
在貿易公司擔任會計的王小姐則說,自己從「九二一」、「九一一」、南亞海嘯、卡翠娜颶風,到四川汶川、海地地震等都有捐款,但不諱言「一次比一次少」,除自己家鄉同胞外,她深感「災難多到捐都捐不完」。這次日本大地震,她僅象徵性捐款,但花很多時間上網替日本加油打氣。
此外,包括國際紅十字會、國際醫療組織等多個組織,透過撥打簡訊方式,一次捐款五元或十元的小額捐款。慈善團體說,該捐款方式非常方便,但很多民眾進行小額捐款後,願意再加碼大額捐贈者便少了。
也有僑民認為,日本是已開發的先進國家,應該可以自救,加上日本大地震,媒體都沒大量將受災民眾「悲情鏡頭」公諸於世,人們看不到悲慘狀況,可能也影響捐款意願。
部分主流人士在網路上留言「美國人無法忘記當年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人的作為」,這種歷史記憶成了民眾捐不捐款的掙扎。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