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法則周而復始,於自然現象的春夏秋冬,於人生過程的生老病死,於甲子流年的由牛到虎,乃至由豬到鼠。
中國古代社會以「甲子」來充當時間的計算單位,如同現在我們使用的西洋曆書,傳統上並輔以12生肖標記出該年度的(動物)屬性(註1)。
西遊記上說:「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是說在山中不必使用到有如日曆般的時間計算單位,而不是說在深山裏就能逃離時間流逝的自然法則,此由後段的「寒盡不知年」相互對照可以明白,即時間的流逝是不必分獨處山林或還是淺居社會,亦即時間的流逝是一回事,有沒有使用時間的計算工具又是一回事。(註2)
我於60年前的辛丑年誕生在宜蘭(阿丙0.6首頁有自我介紹),再過幾天,就要「辭別辛丑牛年」(註3)迎向虎年。
60年過去了,「沒有太好,也不會太壞。」,這是人生的真相,想起弘一大師李叔同臨終說的「悲欣交集。」
如果相信「悲欣交集」是人生的真相,那麼就不要有太多過度的期待,反正期待的愈多,失望往往的也就愈多,順其自然,得之我幸,不得之我命。「是非審之於已,毀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莊子也說:「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姑且暫不深論有關佛家所說的八苦(註4),就一般俗話來說,也有「人生不如意者,十常八九」的說法,因此也有人以反面隱喻的書寫「十之一二」,即是要我們常常想起曾經有過的十之一二的幸福,切莫深思那十之八九的痛苦。
人生過程中於十個遭遇中,如果能夠找到一二件的順心事,就應該要滿足,不必太貪心,所謂知足常樂。
更加進階版的引申,於面對我們的家人、朋友或同事,乃至於無有關連的一般用路人,如果也能夠設身處地,想想對方可能的一二個優點,而不是要求十全十美的不容有缺失,那麼衝突或怨懟可能會減少許多。
記得以前有一首流行歌曲「要拼才會贏」,歌詞上說「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相當具有勉勵年輕族群的積極功能,然而自己於年過60後,偶或回顧往昔諸多的生活點滴,卻認為可能會翻轉過來,即七分天註定(甚至會更多),三分靠打拼,也說不定,但是這涉及人生觀頗深的價值判斷,因此也相信是仁智互見。
最後想起南宋詞人辛棄疾,他說:「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如今識得愁滋味,欲訴還休。欲訴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註1:古代以天干地支排列組合,做為計算年(月日時)的工具,10天干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2地支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排列組合成60個單位,依序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直到癸亥,60年會有一循環,因此以第一個單位「甲子」為代表稱呼整個計算系統。
12生肖又稱12年獸或稱屬相,以12種動物即1鼠2牛3虎4兔5龍6蛇7馬8羊9猴10雞11狗12豬,相應搭配12地支,日後揉合陰陽五行學說形成龐雜命理體系,也頗流行於華人社會等文化圈。
註2:希臘的亞里斯多德說:「人為社會性存有,生活於城邦,城邦之外,只有神及野獸。」如果將「神」及「野獸」解釋為均不受「【人為】典章制度」的自然存有,那麼與道教所謂深居山中修行的人叫做「仙」的,於此範圍,中西思想是可以彼此呼應。
註3:感謝海角星語格主的大作「辭別辛丑牛年」,「輕輕敲醒沈睡的心靈」(前天【元月27日清晨】偶遇該大作,才忽然想起自己就是60年前辛丑牛年誕生【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當下於該格頁留言處有留有少許悸動的痕跡,也【說】希望今天能夠在這裡與大家見面、分享完整的心得報告。)
註4:佛教的八苦是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討厭的都碰到)、愛別離苦(喜歡的都逃離)、求不得苦及五陰熾盛苦(心攻火熱【心狂火著】)。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