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哥本哈根國際氣候變遷會議已經演變成美國與中國之間的明爭暗鬥,這次中國自認站在道理一邊,態度特別強硬,聯合開發中和貧窮國家,把人為地球表面暖化現象全部歸罪於已開發國家,譴責他們過去工業化時大量排放溫室氣體,造成今日的地面暖化,後果卻是貧窮國家遭受最大傷害,因此現在貧窮國家減碳所需費用必須由已開發國家負擔。世界各國也認為歐巴馬總統要在2020年從2005年碳的排放量減低17%的承諾,其實比1990年只減少不到4%,不足以舒緩嚴重的人為地球表面暖化現象。
已開發國家深感心虛,雖正值經濟緊縮,也不得不慷慨答應,募捐巨額資金幫助貧窮國家用來減碳,但是國與國之間也使出各種政治手腕,利用國際壓力相互角力。美國柯林頓國務卿很清楚即使不是故意欺騙,基於不健全的政經制度,中國和印度等國家所提供碳的排放量數據是不可靠的,為了利誘其他開發中國家靠向美方,口頭上答應只要符合美國要求,也就是說每一國家的承諾都得經過國際確認,美國就會號召已開發國家,在2020年前每年提供到1000億美金協助他們減碳。柯林頓並沒有具體說明這些錢要從什麼地方來。可笑的是擁有美國國債達八千多億美金的債權國家卻使用國際輿論壓力,逼使經濟幾乎被戰爭拖垮,面臨破產的美國答應捐獻鉅款,資助包括溫室氣體排放最大戶的債主來減碳。
會外遊行不斷,抗議會內達成的條文遠不足以應付日趨嚴重的地面暖化,但歐巴馬強調簽訂不完全的協議總比沒有來得強。問題是沒有真正效力的協議即使勉強通過也只是各方為了顧及面子,只會淪落為形式,就像京都議定書一樣,除了宣傳作用之外毫無具體成效可言。現在大家了了草草簽約,還不如等待明年在墨西哥召開的國際氣候變遷會議再定奪,先等美國、中國和印度等排放大戶獲得共識,其他國家大概也樂得支持。
世界近兩百國家要在牽涉到經濟發展的議題上,達成共識是何等困難,與其等待他們解決紛爭,國家之間不如競爭研發綠色能源和節能新科技,誰能開發出足以實用的綠色新能源和節能科技,誰就是真正的贏家,他不只能幫助人類舒緩地面暖化效應,自己也能賺到大錢。能源是一年幾萬億美金的龐大產業,只要能搶到幾%市場,獲益就夠驚人。現在被看好的綠色能源是太陽能和風能,但是這些都是已經追求幾十年的科技,能否在效率和噪音上突破極待考驗。
美國有自信在綠色能源新科技研發上取得領先地位,但是歷史告訴我們,真正能左右人類生活方式和經濟發展的不只是新科技,更是能利用它開發出最實用的產品者。半導體和資訊產業就是好例子,雖然先端科技1947年由美國貝爾實驗室研發出來,早期真正開發出商品而成功賺到大錢的卻是新力(Sony)等日本半導體公司;Intel和微軟也非積體電路和電腦程式的原創者,卻是最成功的商品開發者,也賺了最可觀的財富。台灣在半導體產業有深厚基礎,在綠色能源,特別是太陽能的開發上應該有十足的競爭力,而中國更有和美國加日本,以及歐盟三足鼎立的實力。
- 2樓. luke koolhead2009/12/22 03:12贏家? ... everyone
贏家 ... everyone, why? because the summit made every country aware of and encourged every country to develop green energy and become more efficiency in energy consumption.
- 1樓. 蒙成真2009/12/21 22:21丹麥吧
這次,可能是丹麥成為贏家,將氣候議題國際化之餘,也令丹麥的國際聲望增加。只可惜,整場會議都是浪費資源多於在氣候方面作出貢獻。
聯網不時有關於氣候的文章出現,幸得教授發文指點,否則,氣候議題的打爛仗式文章,恐怕造成更大地模糊焦點。
我也從教授的文章中學會很多氣候方面的資料。感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