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T台灣區總經理丁寶明表示,就傳統的電源管理解決方案上,IDT的確不是專業的半導體供應商,但在無線充電領域而言,IDT希望可以透過該市場可以找到屬於IDT的藍海,因此無線充電為IDT相當重視的技術領域。就無線充電技術來看,大致上可以分為電磁感應(Magnetic Induction)與電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兩種類型,前者就是為人所熟知的WPC 陣營,後者則是英特爾與高通等半導體業者所力拱。
丁寶明直言,不論是WPC、高通或是英特爾對於無線充電的想法各有不同,以高通在智慧型手機領域所扮演的角色,高通的確也有一些想法需要被實現,但高通畢竟也有部份技術領域需要與其他業者協助,IDT自然就成了不二人選,同理,英特爾也希望能把無線充電技術導入Ultrabook應用,所以也與IDT合作共同開發無線充電系統。他分析,以英特爾的作法來看,它就不像WPC想要提供一個標準讓產業界參考,單純就是希望能為產品提供更多的附加價值而設。他也強調,由於IDT以同一款晶片來廣泛支援不同陣營技術,IDT可以透過韌體調整,來加以克服不同陣營的問題。
丁寶明更談到,現階段WPC雖然能見度很高,但要在檯面上統一無線充電技術混亂的情況,恐怕言之過早。同理,他也認為各類技術陣營要彼此競爭恐怕也是未定之天,由於無線充電的應用範圍相當廣泛,以WPC而言,目前該陣營只針對5W左右的低功率範圍有對應規範,所針對的市場就是智慧型手機。
丁寶明也觀察到,目前無線充電的生態系統也正在加速成形當中,隨著數量的增加,成本勢必可以降低。他以智慧型手錶為例,它具備上網與通話等功能,在電力的消耗上絕對是一大考驗,因此也有日本業者開始思考在智慧型手錶上實現無線充電的可能性,預計明年的CES(消費性電子展)就會有概念性產品的展示。
就技術面上,無線充電分為發射與接收兩端,撇除天線或是線圈的問題不談,就晶片本身而言,從WPC的規範來看,發射端會因應不同的使用情境而有不同的線圈組合,丁寶明也指出,無線充電相關的IC必須朝高度整合的方向發展,否則系統整合業者的採納意願會相當低。
資料來源: ET電子技術/姚嘉洋 2012/12/12 (http://et.asia-info.net/news_detail.aspx?id=1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