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機才用了一年多,又要買新的了嗎?是為了搶買最新推出的型號,還是你的手機已經故障連連,要維修比買新的還貴?我們可以看到出廠才一年左右的iPad沒多久就被iPad 2取代,而它連屁股都沒在展示架上坐熱,iPad 就又出現了。
不論是以上何者,都是被人刻意設計的產品淘汰過程?科技業者都熟知的「摩爾定律」,似乎遭到製造者的誤解或濫用,為了讓人們維持消費,好讓製造商的收入源源不絕,現今有些產品遭到「計劃過時」(planned obsolescence)的設計,或者是故意設計成既不耐用、又不耐修,而且難以升級。這是真的嗎?
要不然就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推出外觀、功能都只有些微差距的新型機種,讓我們傻傻地追著「流行」跑,傻傻的被惡劣製造商賣了,還幫他數鈔票。
〈電子產品的故事〉是安妮‧雷納德團隊《東西的故事》系列影片之一。雷納德為廢物而著迷已經有20多年了,無論被當廢物扔掉的好東西,還是危害地球和人類的有毒物質。
她致力於改變美國的亂扔文化。
安妮·雷納德在華盛頓州西雅圖市長大,暑假通常在喀斯開山脈的大森林裏度過。因此,她希望成為一名為保護公共土地和森林而奔走的人,也就不足為奇了。
雷納德表示,她對皆伐區、也就是全部樹木被砍伐的空地日益增多感到非常不安,「不過我直到去紐約市上大學之後,才開始對廢物著迷。」
走在去巴納德學院上課的路上,很難不注意到街道兩旁一堆堆齊肩高的垃圾。雷納德很好奇垃圾袋裏究竟裝了什麼東西,而當她打開了一個垃圾袋看後,這從此成為她終生的習慣。
垃圾袋裏近一半東西是廢紙,這突然使她聯想到她所喜愛的西北森林中的皆伐區,那裏的樹木被砍下來做成木材和紙漿。
接下來,她來到紐約市890公頃的廢物掩埋場,看看那裏傾倒了什麼東西。放眼望去,是一堆堆的器具、鞋子、衣物、電器、書籍和食物包裝等。
「我真的被眼前這些廢物驚呆了,我們怎麼會創造出這麼一個以摧毀資源為基礎並嚴重依賴於摧毀資源的社會呢?我怎麼會等到快20歲的時候,才去一個垃圾場看看呢?」到廢物掩埋場的這段經歷,改變了雷納德的一生。她後來進入康奈爾大學,學習城市和地區規化,主攻方向就是廢棄物處理。
之後10年,雷納德在首都華盛頓不同的環保組織裏工作,為各種回收計劃以及更嚴格的廢物處理法進行遊說。但她在國會取得的成功卻在企業董事會中產生了意想不到的負面後果。
雷納德說,為了規避新法律,很多公司開始把他們的常規的和有毒廢物運到海外。因此,她搬到瑞士日內瓦,參與一項全球性運動,以制止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向最貧窮的國家輸出廢物,「我去孟加拉國採訪了一些農民,他們農田裏撒的農藥被我們的有毒廢物所污染。我也去過種族隔離制度下的南非,美國公司把含汞的劇毒廢物輸出到那裏。這些廢物被傾倒在一個黑人小鎮,那裏的人們無處可去,不得不飲用被污染的水,用這種水來洗浴,做飯。」
在知道世界上有多少垃圾是來自美國後,雷納德認定,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以美國為中心。
於是,她在加州伯克利安頓下來,並開始了一場教育運動。她製作了一部長20分鐘的錄影,稱為《東西的故事》,並把它放在Youtube上。
她當時認為,觀看次數只要有5萬次,就算成功,「令我深感震驚的是,觀看次數一天就達到了5萬次。」根據Google的分析,現在,在223個國家和地區,觀看這部錄影的超過1千萬人次。
雷納德還收到了10萬多個電子郵件,請求她提供更具體的資訊。因此,她決定把這些資訊匯總到她所寫的《東西的故事》一書中。
一些人指責雷納德反對資本主義、反對物質的東西。但是她堅稱,實際上,她支援物質的東西,儘管她承認,她的大部分東西都是二手貨。
「我希望我們能更加賞識、珍惜並尊重自己的東西。我希望當我們看到一個東西時, 無論是一台電器、一件傢具,還是一件衣服,都能想想製作這些東西時所投入的原料和精力。」雷納德走遍全美各地,在大學裏、會議上以及禮拜場所發表演講。
人們常常問這位45歲的活動人士,既然了解所有這些情況,她如何還能保持一個樂觀的態度。雷納德說,這是因為她確信,有毒垃圾問題其實可以不必這麼嚴重。
雷納德提到一些相關產業模倣自然,設計出更具可持續性和更健康的產品。她還盛讚一個新興運動,即把有毒物質的產生和使用減少到最低限度的綠色化學運動。
在「電子產品的故事」中,安妮抽絲剝繭地探討這種「故意設計來丟掉的產品」,從生產到廢棄分別會產生什麼問題,如果我們把玩新 iPhone、iPod或iPad的同時,不希望這些東西在中國、非洲造成毒物污染威脅,甚至在台灣毒害勞工和孩子們,就一起來聽安妮說故事,並加入她的行動吧!
科技產業對台灣而言,一直是台灣的重要發展項目。但在科技工業的快速發展下,似乎可能汙染了空氣、水,以及台灣的土地;過去的廠商或許不了解,但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可能有些人選擇的卻是忽略。
從被友達光電汙染的霄裡溪,或者因為供給六輕用水建築的集集攔河堰造成的雲林地層下陷,這些都是廠商發展所造成無法回復的災害。要建立一個永續發展的社會,似乎除了不要為了生產商品而製造垃圾外,還需要廠商不再生產垃圾...
資料來源: MeET科技人工社 2011/6/23 (http://www.asia-info.net/meet/forum/ng2Vnz/ForumDetail.as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