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各平面媒體都報導了3月5日舉行之「氣候變遷、產業政策與風險管制研討會」的相關新聞。除了會中絕大多數學者都表達了反對國光石化的立場外,也有許多學者指出了經濟部和業者以混淆外銷與內需的乙烯供需數字來誤導社會大眾,同時也以環保署所引用的新加坡的例子作為對照來駁斥國光石化可以或應該設立的論證。
事實上從蘇花改、中科到國光石化等馬政府上台後幾次重要的環評爭議中,環保署的立場一直為社會大眾、環保團體和學界質疑。當然,我國的環評制度確實有改進的空間,環評大會是否應該對於開發案具有否決權是最值得探討的焦點。但是畢竟環境影響評估本身是針對開發案對於「環境」的影響來進行「評估」,而並非是整體的「可行性」分析。因此,針對開發案的否決也僅止於是若開發案對於環境有重大的負面影響,因而環評大會可以做出「不應開發」的共識,提出「不通過環境影響評估」、「不准予開發」的結論。實際上,在環評所應審查的項目和決議的權限上並無灰色地帶,反而是非常清楚。
因此,當環保署長沈世宏在會後所做出的回應就凸顯出他身為環保署長但卻將環境保護署應該衡量和堅持的價值混淆且把環境影響評估和環保署的角色搞成錯亂。相對於他對於法院判定中科三期應該停止開發行為的回應,其實就非常清楚。因為他認為政府是整體的,因此環境影響評估必須衡量整體政府的施政,而不能且不應力守環境影響評估本身的價值與角色。甚至提出推卸責任的論調說,假如環境影響評估不具有否決權,他就會跟環保團體與學者專家立場一致和開發單位對抗到底。我好奇的是環評是否具有開發案的否決權為何會影響他的態度呢?若他認為環評審查實際上可以做出對於開發案影響環境的程度的中肯與忠實判斷,那麼環評大會就應該做出相同的結論,本案「不應開發」。至於這個「不應開發」的結論是否會具有否決權,就應該是另外一回事。若具有否決權,當然該案就不能實質開發。若不具有否決權,則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就國光石化案是經濟部,就應該根據環評結論,扛起政治責任核准或駁回國光石化開發的申請。
我想沈署長所承受的並非環評制度否決權的問題,而是他身為馬政府內閣官員一份子的問題。因為堅持中立立場,「依法行政」,就會秉持環保署本身立場,協助環評委員審慎審查各個環評案件。而且,並不需要替開發案是否會影響經濟發展做出任何評論,也不需要針對環保團體或學者專家對於環評過程的批判做出反擊。畢竟,環評委員本身有其職責,他們會去扛起是否審慎審查與審查通過與否的責任。環保署只必須要根據環評委員的要求和環評法令的規範,要求開發業者提供相關的資料以供審查即可。因而,通過或否決一個環評案,真正的責任也只在環評大會所有的委員(包括其中一半政府官員身份的委員),而不是環保署或環保署長。沈署長的難處,只在於他是馬政府團隊的一員,開發案能不能順利推動影響馬政府的政績或者是民間投資的帳面數字與GDP;而不是因為他基於環境保護職責與環評制度所衍生的難處。環保署長只是環保署長,不是行政院長、不是總統。難道他是把環保署長當行政院長或總統來幹嗎?
從沈署長這次的評論,以及環保署之前對於法院對中科三期判決的回應以及對外界針對國光石化環評的回應,就很明顯可以了解,沈署長自己的角色混淆是很明顯的。但他不應該把這樣的角色錯亂加諸在環評制度和環評大會之上。
要他被此錯亂的角色煎熬,不如請民調公司做個大規模民調,看選民對於國光石化的態度,然後把數據一併提供給環評委員參考好了。他可以說,我不會影響委員的態度,這份民調資料只是提供給委員做參考。說穿了,委員也是環保署聘的。這批委員都已經是比以前的委員要「容易溝通」了。若真想要這些開發案順利通過環評,沈署長大不了拖過委員任期,再換一批配合度比較高的委員來配合政府支持的開發案環評審查就好了。
看看沈署長和他的老闆馬先生,一邊高喊節能減碳要大家少穿西裝、限制開冷氣,塑造愛環境重環保的形象;另一邊卻是有堅持要國光石化和中科後續等耗能、耗水、污染的開發案,環保署跟國科會還跟法院槓上。口口聲聲說環保重於經濟發展,卻在這些開發案上面力挺業者。玩兩手策略、想要兩面討好,不就是在欺騙民眾嗎?
環保署長自己若不能秉持中立堅守立場也就算了,因為自己的價值錯亂而對環評制度做出似是而非價值混淆的評論,刻意模糊環評應該堅持的立場,破壞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的價值與效力,這就是失格的政務官。他愧對這個職位、愧對民眾,也愧對大家辛苦建立與維護的環評制度,更愧對台灣這個大家賴以維生的「環境」。
*****************************
學界轟國光石化 沈世宏成箭靶(中時)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306/4/2niuo.html
更新日期:2011/03/06 02:15
中國時報【陳至中/台北報導】
學界五日舉辦「氣候變遷、產業政策與風險管制研討會」,國光石化成為火線議題,出席學者及民眾一面倒反國光,環保署長沈世宏遭到圍剿,連即將出任政務委員的台大教授李鴻源,也將砲口朝向他。意見相左的沈、李兩人首度公開同台,但從頭到尾幾乎沒有對話,甚至視線都沒有交會。
昨天在台大舉行的研討會歷時六小時,討論熱烈,提問者不斷質疑沈世宏為重大污染開發案護航,不像環保署長,倒像是經建會主委。台大法律系教授葉俊榮更質疑:「沈世宏應該跟環保人士是『同志』,為何卻好像是跟環保團體對槓呢?」
沈世宏無奈地說,外國的環保署對重大開發案是沒有否決權的,但台灣有,擔任署長的人很尷尬,必須平衡各個價值,做出全盤考量,「今天如果沒有否決權,我一定跟大家站在一起,去跟經濟部打仗!」而環評會議是由委員會組成,不是署長一個人說了算,他的任務是用科學方法釐清各種問題。
即將入閣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工程會主委的李鴻源,昨天以「學者」身分出席。李鴻源以反國光著稱,昨天首度公開與沈世宏同台,但兩人幾乎沒有互動,在台上也保持一公尺的「安全距離」,兩人視線幾無交會。
不過,他發言時倒是為沈世宏小小緩頰說,大家都期待他到行政院後,能夠「變魔術」,但必須瞭解政府是一個大機器,個人的力量相當渺小,沈世宏也很為難,就算他強硬去反對國光、要求台電改善發電設備,台電也可能完全不理他,重點是制度要有對話的空間,讓各部會能夠坐在一起,釐清問題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