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我不要一條殘缺的蘇花高
2008/07/08 12:49
瀏覽7,737
迴響12
推薦8
引用0
蘇花高該不該建。不只是環境保護的問題。也不只是安全回家的路的問題。

以國工局的技術和目前蘇花高的規劃,雖然施工難度高,施工經費高,但是蘇花高對環境的破壞遠比目前的蘇花公路小。一旦蘇花高完成,原蘇花公路,可以變成禁止大貨車和大客車通行的海岸景觀公路。自行車騎過蘇花高,不需要提心吊膽,可以邊騎,邊欣賞海岸風光。

蘇花高建了是否會帶動花東產業發展?假如花東的發展政策和配套措施還是和目前一樣了無新意,蘇花高完成後,花東短多長空。房地產漲一波之後,也不會留下什麼產業的改變和經濟的發展。

為了讓花蓮人有安全回家的路和物資運送的管道,蘇花高也並非唯一或最好的選項。但也不像是反蘇花高的人士們說的,蘇花高會破壞海岸地質和景觀、會破壞地下水水脈。蘇花高建好之後,遊客也不會因此只會待一下就走,而不是小住幾天。遊客住與不住的關鍵因素,在有沒有值得他逗留的美景與人文風情和優質的住宿條件。

但在花蓮人的認知裡面,無能的中央政府,既然不會因為「不建」蘇花高,就把建蘇花高的經費都投資在趕善其他的交通方式或者花蓮的基礎建設上,假如我是花蓮人,我也情願要蘇花高。

蘇花高,並不是技術問題,也不是環保問題。蘇花高是中央與地方資源分配問題,蘇花高是政策形成的程序問題,蘇花高是價值選擇和平衡妥協的問題。

蘇花高並非如毛部長所說是技術問題而不是原則問題,蘇花高就是原則問題,而不是技術問題。

只要政府能開大門走大路,重新讓社會大眾針對蘇花高重新思考論證,該建與不建的理由,建與不建的配套,建與不建的短中長期發展情境,一一講清楚,讓民眾思辯,而不是只由技術官僚、政治人物、地方民代、環保團體幾個群體佔據了所有的討論空間,掩蓋了全部的事實,那麼到最後,不論蘇花高建或不建,社會都透過這樣的過程成長進步!

可惜。

上至總統,下至環保團體,沒有人希望這麼做。

現在這種方式硬弄出來的蘇花高,即使全線暢通,花蓮人們不知道該不該高興,因為全台灣的人都以為這樣的蘇花高代表花蓮人愛財團、不愛環保,硬挺出來的。而這卻根本不是事實!因為花蓮人並沒有愛財團,不愛環保。是政府縮頭縮尾的決策模式,讓所有花蓮人被打成極端的環保主義者和極端的反環保主義者兩種人。這是政府的不公不義,陷花蓮人於不義。

這樣子弄出來的蘇花高,就只能是一條殘缺的高速公路。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心情隨筆 雜記
自訂分類:政治與社會
迴響(12) :
12樓. 請教
2010/10/24 13:02
請多指教
如果開山洞、挖山洞會比較安全,即使是這次的雨量也沒問題,也一樣是安全的,那就蓋吧!
如果台鐵現有的山洞並沒已達地質負載上限,還可再挖洞,再開大洞也沒問題,那就蓋吧!

既然台灣人找不出其他雙贏的交通方式,既然台鐵沒辦法為花東人設立機動性高的火車班次,沒辦法以平價方式提供少節火車讓他們連人帶車便利往返;既然政府及其他地方的人們都不願意補助航空業者讓他們能給花東人優惠,讓一般民眾也會提高意願搭乘,那就蓋吧!

只是,能將山洞集中嗎?就在現有的鐵路火車山洞週遭建公路可以嗎?
這樣鐵路雙軌化也能一同進行啊!不然蘇澳到花蓮這段不是還是單軌嗎?
11樓. 各大報相關新聞文章
2010/10/22 23:44
瑞士最長隧道
歷時近15年的瑞士「聖哥達隧道」(Gotthard Base Tunnel)終於完工,這長達57公里的工程穿越了阿爾卑斯山,足足是台灣雪山隧道的4.4倍長,更是目前世界最長的鐵路隧道,未來列車時速可達250公里,預計在2017年正式啟用。

瑞士貫通全球最長鐵路隧道
高達基隧道是歐洲高速鐵路網建設的一部份,2017年正式通車之後,每天估計會有三百列高鐵往返,時速250公里的火車,可以讓瑞士蘇黎士到義大利米蘭的 車程,節省一個半小時,並且大幅減少阿爾卑斯山區貨運卡車流量,目前,阿爾卑斯山每年估計有120萬輛卡車通過。 瑞士隧道協會會長漢奇(Andreas Henke)說,長隧道的設計與施工,對工程師而言,最重要的是發揮創意,仔細、務實地將所有條件「極佳化」|極佳化不是極大化,極佳化是在現有條件下找 出最佳設計方案,也就是設法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在不違背環保要求前提下,決定開挖點、入口處等,並以最經濟有效的施工方法達成目的。長隧道的建造,是為了促進交通與溝通,既有此需要,漢奇說,工程師就有責任不僅顧到隧道實體的「量」,也要顧到興建與營運的「質」|終極而言,也就是為了保護「美麗的阿爾卑斯山」的自然環境。樂胥柏格隧道的挖掘工程已經完竣,刻正在裝設機電系統並測試,預定二零零七年通車;歌塔德高鐵隧道目前完工了一半,預定二零一五年通車。屆時,時速兩百五十公里的高速鐵路交通,不會比搭乘飛機耗時多少,這對歐陸居民,將是一大福音。

難道蘇花公路比蘇花高環保,瑞士人不環保??如果覺得不環保蘇花公路也拆掉會最環保!!
10樓. 明朝人
2010/10/22 23:28
乾脆...
真要環保,乾脆...全國柏油路恢復成泥土路,水泥房屋全改成木造房,交通只能行人牛馬,工業全部停止,全部打回15世紀,這樣才環保!!
我覺得基本上,人類共業化後這種生活已是不環保!!
9樓. 花蓮人
2009/12/06 23:39
捨蘇花高採蘇花替會是下一個文湖線
千萬堅持蘇花高不要蘇花替 , 捨蘇花高採蘇花替會是下一個文湖線, 一個偏離原來規劃, 便宜行事 炒短線的作法,會重蹈覆轍. 文湖線不單是穩定度問題, 其運量與噪音及車輛舒適與都市景觀更是大問題, 我向來覺得沒錢就不要蓋, 蓋了就要有長遠考量. 試想文湖線影響的不就是往後40,50年的內湖發展嗎? 現在草草蓋了還能還能拆掉重來嗎 ?   因此務必堅持蘇花高不要蘇花替 !
8樓.
2009/08/04 13:41
蓋蘇花高是基本建設不是奢求

環島便捷公路網 本來就是政府施政應該接力執行的基本目標, 可是某部分人在享受西部便利的設施後, 只想把花東當成後花園 天堂 退休後的樂土, 讓花東住民要北上,南下時, 都要在"風景優美"的危險道路行進, 一碰到風雨較大時 就便成"孤島", 選舉到, 政客來了, 選舉完了, 就推一些環保團體, 專家學者, 給一些研究經費(省錢吧) 弄出一推不宜興建的藉口,  真是令這些僕實的東部人被痛揍還驗不出傷, 只能繼續默默的期待...真是無言.

7樓. 我不要蘇花高
2009/08/04 12:55
我不要蘇花高

沒事找事做

腳踏車有很多地方可以騎

為什麼偏偏要騎上蘇花高

或者替代道路

請在鄉野間騎車

而不是向高難度挑戰

證明自己很厲害環島一周嗎

開車都很危險何況騎車

真是一堆麻瓜

其實是自私自利的傢伙

6樓.
2008/07/11 09:45
軌道運輸再方便也有其盲點
2008/07/10 15:42

經建會在2004年提出來的“替代方案”---
1興建北宜直線鐵路
2改善北迴鐵路舊線
3花東鐵鉻改採雙軌化和電氣化的「花東快鐵計畫」

初估建設經費只要487億元,只有蘇花高960億元的一半,剩下來的近480億元經費,還可以用來協助花東發展觀光產業。

-


軌道運輸有它性質上的盲點,可以與道路運輸配合,但不可能做為主要且唯一的對外交通方式

軌道運輸初期投資看似較低,但是後續維修的成本確遠遠高過道路系統,舉凡鋼軌,高架電纜線,號誌等,都是固定時間或理程就須更換,而道路系統除非重大毀損,通常只是刨除柏油鋪面,重新施作新的鋪面及標線而已

除此之外,軌道運輸一定要有調度系統控制,介面彈性不大, 你可以在街上隨時舉個手招來Taxi到你要去的地方,但你不可能衝到火車站跟火車駕駛員說:ㄟ我有急事,請你馬上開到台北車站~~這是軌道系統的特性--快速大量安全..但不彈性

所以結論是,花東快鐵要做,但蘇花高更不可不做


5樓.
2008/07/10 22:38
教訓

沒有人把技術看成理所當然。

雪山隧道遇到很多困難,但十二年能完成,國內外工程界還是推崇為相當厲害的。

這就是技術。

台灣地震很多,難道就不要住人了?不用開路了?

九二一跟「教訓」有什麼關係?又與蘇花高有什麼關係呢?

態度決定高度。

這種態度,就是拒絕理性討論的態度。

~~~~~~~~~~~~~~~~~~~~~~~~~~~~~~~~~~~~~

相當厲害,這句話聽在開闢雪山隧道的工程人員罹難者家屬的耳裡應該相當刺耳吧

本來就不該有這一條隧道的,不是嗎?

雪山隧道說穿了就是花了時間一定鑿的出來

就像有人異想天開要蓋台灣到大陸的跨海大橋一樣

總有一天是會完成的,但是榮耀背後的代價呢??

雪山隧道帶來了榮耀,但是背後的人員死傷..維護費用..開鑿費用..造成鄰近氣候變遷

的影響? 地下水層的影響? 雪山山脈的影響? 雪山生態的影響? 您有考慮過嗎?

九二一給台灣的教訓就是 "不要想以工程挑戰大自然,它會有反撲的一天"

蓋在斷層上的石岡壩,"它"只是蓋在斷層上,而不是您所期望的蘇花高的

"菲律賓海板塊" 跟"歐亞板塊"上(斷層跟板塊的規模應該國中地球科學有教吧,或許)

不知道您聽懂了我所謂的"教訓"了沒?

 台灣地震很多,包括川震在內都告誡世人不要去挑戰大自然的威力,要順自然

而行,既然已經給了我們很多其他的交通方式,又何必去執著您的"公路運輸"

方式?

呵呵!

整個台灣就是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板塊擠出來的。這,課本有教吧!

沒有這些板塊的擠壓和地殼的變動,世界上很多的國家根本就不知道在哪裡。

九二一的地震造成的死傷,跟教訓有何關聯?

東勢鎮死傷慘重,跟教訓有什麼關係?

斷層是在九二一延伸至石岡壩,並非石岡壩蓋在斷層上。這本末倒置了。

興建工程對自然一定有影響。

北迴鐵路興建時難道沒有打隧道?

港口興建難道不需要防波堤?不需要濬深?

蓋房子不用挖地基?

造橋不用立橋墩?

即使是開採天然資源也得要興建道路砍樹。

即使都只用天然材料也得砍樹,也得種植。

沒有任何人類的活動不會影響到自然。

你喝水難道是雨水?不用靠水庫或地下水抽水井?不用開挖管線?

順自然,儘量不要破壞自然,確實是工程師應該做的。

進行公共工程的工程師是受國家、社會之託進行建設。

國家社會說不做,他們也不會做。

好的工程師會提出各種不同的方案,並提出可能的影響。不會亂幹、硬幹。

大家認為不要幹,就不幹。

有板塊擠壓,才造出台灣,有土石流,才有台灣的沖積平原和台地。

要讀書,請把書讀通。

superbird2008/07/10 23:04回覆
4樓.
2008/07/10 15:42
蘇花高(或任何名目水泥公路)的替代方案
經建會在2004年提出來的“替代方案”---
1興建北宜直線鐵路
2改善北迴鐵路舊線
3花東鐵鉻改採雙軌化和電氣化的「花東快鐵計畫」

初估建設經費只要487億元,只有蘇花高960億元的一半,剩下來的近480億元經費,還可以用來協助花東發展觀光產業。

花東快鐵改善現有的鐵路設施,建設時間比蘇花高快,而且未來通車後,台北到花蓮只需要87分鐘,比蘇花高節省半個小時,從台北到台東的交通時間也可以壓縮到3個小時以內,旅客下了火車,必須利用公車、計程車和租車服務,可以增加當地民眾就業機會,也能解決假日大量外地旅客湧入造成的污染、停車等問題,也能降低交通意外發生的機率。

近年來火車貨運的功能幾乎已經消失。

對花蓮來說,也應該考量恢復台鐵的貨運。

砂石等礦產的運輸利用船運也都規劃過。

很多方案都是可以併陳討論的。

即是是要只針對改善交通問題來說,蘇花高真的不一定是最佳的方案。

花蓮人回家,也不一定要開車。但一定要給他們方便。

不能光是火車。因為火車到了站之後,大家又該怎麼辦?

畢竟有很多人不是住在花蓮市,旅客的目的地也不只是花蓮市。

花蓮地區的客運要能跟上。

總不能說,火車很好、很安全,但下了火車一定得叫計程車。

距離遠一點,計程車又要個六七百,這樣的話,花蓮人還是很難樂意接受更快速的鐵路是蘇花高的「替代方案」。必須是鐵路加上方便的客運,才是完整的替代方案。

光是建設港口,船運也會不是貨運陸運的替代方案,而是有配套的倉儲和轉運設施與短程貨運業者。

鐵路貨運亦然,必須要有在各主要車站的貨運轉運。早期台鐵是這樣的,但因高速公路發達後,反而台鐵的貨運需求消失了,相關設施也拆除了。

superbird2008/07/10 17:59回覆
3樓.
2008/07/10 09:27
不要把技術看的理所當然

以國工局的技術和目前蘇花高的規劃,雖然施工難度高,施工經費高,但是蘇花高對環境的破壞遠比目前的蘇花公路小。一旦蘇花高完成,原蘇花公路,可以變成禁止大貨車和大客車通行的海岸景觀公路。自行車騎過蘇花高,不需要提心吊膽,可以邊騎,邊欣賞海岸風光。

~~~~~~~~~~~~~~~~~~~~~~~~~~~~~~~~~~~~~~~~~~~~~~~~~~~~~~~~~~~~~~~~~~~

什麼技術?

有一條雪隧蓋了十二年,這就叫做技術嗎?

蘇花高還要蓋隧道穿越每年平均有五千次以上地震的版塊之間,這不是叫人去送死?

還是九二一給的教訓不夠?

沒有人把技術看成理所當然。

雪山隧道遇到很多困難,但十二年能完成,國內外工程界還是推崇為相當厲害的。

這就是技術。

台灣地震很多,難道就不要住人了?不用開路了?

九二一跟「教訓」有什麼關係?又與蘇花高有什麼關係呢?

態度決定高度。

這種態度,就是拒絕理性討論的態度。

superbird2008/07/10 12:07回覆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