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傍晚,學官押著孫藂在衙門外等候複試結束,棘門(原意指宮門,此處意指黃太守所在的官署衙門、舉辦赴試之處)打開便命人入內通報,不久裡面便傳來呼喚孫藂入內的聲音。
孫藂進入大堂,黃太守已經命人抬來了五種刑具放在一旁等著(先嚇嚇人)。當黃太守觀察孫藂溫文爾雅、知書達禮的態度,心裏已知他不是一個會找人捉刀冒名代考的輕薄無賴。接著黃太守照例先稍微詢問、核對孫藂的身分,孫藂跪伏在地哀求叩首,將自己的經歷大致的說明。黃太守就問孫藂為何要棄考潛逃?孫藂說:
「學生謹遵族叔孫主政的教誨,實在不知道因為沒有本地的學籍而遭到攻訐,擔心會揹負什麼樣的罪責,一時害怕這才逃走。」
黃太守這才恍然大悟,對於眼前這個身世可憐、文才極佳的年輕人甚是憐惜。接著便寫了些字在一張紙箋上命人交給了孫藂,說:
「雖然如此,但我還是要當面考一考你才能相信。這裡有一道題目,你就按此題現場作答。」
孫藂就在短短的燭光映照之下,運筆如飛很快的就寫好了一篇佳作,就好像是他已經構思了一整夜預先打好了草稿一般。黃太守再出了另一個題目,這次孫藂的文章寫得更好。黃太守一邊看著文章一邊讚賞著說:
「可惜這孩子曾違規一度棄考離去,否則這複試的冠軍又非他莫屬啊!國家選拔真正的人才,何曾要以這些資格限制?這次我會破格拔擢你,你應當前來參加第二次複試。」
於是這第一場複試的工作至此才算真正的結束,黃太守原本想評定孫藂為第一名,只是礙於相關的規定,就將孫藂列為第二名。
外出尋找孫藂未果的孫主政回來後,也聽說了黃太守破格當場補考孫藂並讓他通過的經過,便親自帶著孫藂前往拜謁黃太守再次請罪,又對黃太守詳細的述說了孫藂還曾是個小和尚的往事。黃太守聽完後笑著說:
「如果他也能在院試中考出個好成績,我一定會當個媒人,為他說個好親事。」
這話題一出,孫主政也來了興致,請黃太守不要吊人胃口,說說對方是什麼樣的人家?黃太守說:
「我來此上任時,途中經過毗陵(今江蘇省常州市),內子前往惠泉尼庵上香還願,見庵中有一名年幼的小尼姑,容貌豔麗人又聰慧,而且精通音樂、也會吟唱朗讀,心中很是喜愛,詢問之下才知道她也是庵中已故的老尼姑所收養而遺留下來的孤兒,沒有人知道她的身世來歷。那尼庵的住持師太因為小尼姑未經人事,覺得是個繼承庵業的最佳人選,便視其為珍貴的人才,刻意訂了高價意圖阻止他人,然而卻沒料到內子並不吝惜錢財,只得同意轉讓。內子這才將這小尼姑帶了回來,取名為巧巧。眼下她也要滿十五歲(註)了,我有意要將她許配給你那族侄孫藂為妻,如此不正就像是佛經中所提到的『迦陵共命鳥(註)』嗎?」
孫主政也很高興,向黃太守拜謝說:
「那就暫且看這孩子的院試成績如何,假使能符合你的期望,還請你兌現這金口承諾啊。」
----- 偶素分隔線 之 備註 -----
註:「及笄」,古代女子年滿十五歲而束髮加笄(音「基」,簪子),表示成年。後世遂稱女子至適婚年齡為「及笄」
註:「迦陵共命鳥」,出自佛經《阿彌陀經》(亦稱彌陀經)的故事,為住在海邊的一身兩頭的共命之鳥,一個頭名「法」,另一個頭名「非法」。見該部佛經之《卷第十八: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
乃往昔時,近此海邊有一共命之鳥,一身兩頭,一鳥名法,一名非法。
其非法鳥當時眠睡,法鳥眠覺,見流水上有一甘果,逐流而來嘴以取之,作是念,彼既睡眠,我今欲喚睡覺共食,為複自食,復作是念,為同一身,我若食已彼亦得飽,即便食之。
後時非法睡覺已,見法有異,復聞香氣,怪而問曰:「是何香氣?」
答曰:「我食甘果。」
復問:「果今何在?」
報言:「非法,為汝睡眠,此已食訖。」
答曰:「如汝所作非是好也,我自知時。」
後時法鳥眠睡之次,非法見一毒果於水上流,引嘴往取食之,二俱迷悶,心狂昏亂,爾時非法即設誓言:「當來所生之處生生世世,共汝相害,常共為怨。」
時法答曰:「願我生生世世,常共汝為善友。」
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汝意云何,時法鳥者即我身是,非法者即提婆達多是,於彼時中,始生怨結,我常行利益之心,非法常懷損害之意。」
----- 待續 -----
改編自 《夜雨秋燈錄》
原文:
《夜雨秋燈錄》.卷一.迦陵配
鍾離笠乾寺,古剎也。老衲臨風,時為遊客說迦陵生故事。
……
一日,重新殿壁,始加圬堊,皎潔如銀。
……
途遇鄉人某,同舟楫,瞰其多金,誘習貿易,輾轉耗盡,僅餘守囊錢,茫茫然,計唯仍返鍾離。
……
生年十有七,瞬又郡試,主政為生詣廣文廩膳處乞印結。
……
薄暮,棘門洞啟,喚生入,太守已嚴具五刑以俟。及見生,溫婉循循,知非儇薄子。略審詰,即伏地哀叩,歷述生平。問何故潛逃,曰:
「童子謹遵主政公諭,實不知無籍遭攻訐者是何等罪,故逸耳。」
太守恍然,甚憐惜。既而飛寸楮下,曰:
「非面試不足信。」
生即就寸燭下,立成佳制,如宿構。再試他題,益工。守且閱且賞曰:
「惜子他去,否則又冠軍矣!國家取真才,何曾蓋以資格限。當來應二復,容擢汝。」
試事畢,欲取置第一人,格於例,遂列第二。
主政歸,攜謁太守,又為守詳述其曾作沙彌事。太守笑曰:
「第能院試獲雋,我當玉成一佳話。」
請畢其說,曰:
「僕蒞任時,道出毗陵,內子詣惠泉尼庵酬香願,愛一雛尼,貌豔而慧,且精律呂,解吟詠,亦老尼所遺,茫無來歷者。觀主因尚守雌,居奇貨,內子不吝,購之歸,名曰巧巧。頃已及笄,意欲配賢阮為婦,不幾如佛經之迦陵共命鳥耶?」
主政拜謝曰:
「且看渠院試若何,倘如期望,求應金諾也。」
……